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X最新]金末科举改革与奇古文风的演进-文学硕士毕业论文[推荐].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我****草
  • 文档编号:161935751
  • 上传时间:2021-01-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9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金末科举改革与奇古文风的演进-文学硕士毕业论文金末科举改革与奇古文风的演进-文学硕士毕业论文内容提要:金朝贞祐南渡后,赵秉文、李纯甫等人借主持科考之机有意改革南渡前尖新浮艳、萎靡陈腐的文风,由此引发了几起影响较大的科举事件,引起了士人的广泛关注由于赵、李等人主张诗文要有突出的个性,又普遍赞赏奇古文风,而且有意培养和提携应举士子,促进了金末文坛奇古风尚的盛行  关键词:金代文学 贞祐南渡 科举事件 奇古文风   北宋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有意摈弃险怪奇涩的文章,录取苏轼、苏辙兄弟和曾巩等人平实自然的文章,在当时曾引起极大的议论,却极大地打击了自景祐以来流行于科场和太学的怪诞文风(也即“太学体”文风),极大地推动了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利用知贡举的权力和机会改革文风,为宋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金代科举考试中也发生过类似的现象它究竟缘何而起?又对金代文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贞祜南渡前的文坛风尚与科举考试之关系   金朝在世宗大定时期进入鼎盛阶段,到金章宗明昌、泰和时期,表面上国力仍然很强大,但实际上已经由盛转衰,社会风气趋于浮靡奢侈,诗坛上也出现了一股不良风气刘祁《归潜志》有云:“明昌、承安间,作诗者尚尖新。

      他还说张翥因作这类诗而出名,并且由一介布衣而得到朝廷召用,又举其诗句“矮窗小户寒不到,一炉香火四围书”“西风了却黄花事,不管安仁两鬓秋”,认为“大抵皆浮艳语”味其诗句既表达了一种暂时的自我满足,又似乎流露出些许不遇的牢骚,但表达得较为隐晦难解,尤其是后两句不伦不类,令人难以捉摸著名诗人王庭筠也刻意追求尖新赵秉文曾说“王子端才固高,然太为名所使,每出一联一篇,必要使人皆称之,故止是尖新”元好问也说他“暮年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以险韵为工”又如,王寂喜欢作次韵诗,且好用窄韵、险韵,在其现存的278首诗中,次韵唱酬之作即多达40余首当时有位诗人文商(字伯起)作诗“善用强韵,往复益工”,王寂之子曾作诗为他送行,诗用险韵,且“用韵颇工”,王寂随之又作了十首和诗,都以“周”和“州”为韵脚字;王寂还有《上周仲山少尹寿》一诗,长达四十六句,却句句用韵,皆可谓竭尽用韵之能事胡传志由此指出,王寂诗中已有“逞弄技巧”的倾向王寂、王庭筠都是金代中期著名的诗人,窥一斑而知全豹,由此可知,贞祐南渡前的诗坛上存在着一股次韵唱酬、逞才弄巧的不良风气而这种文学风气的盛行与当时的科举考试有很大关系刘祁《归潜志》云“张行简知贡举,惟以格律痛绳之,洗垢求瘢,苛甚,其一时士子趋学,模题画影,至不成语言,以是有‘甘泉’‘甜水’之谕,文风浸衰”。

      又云“泰和、大安以来,科举之文弊,盖有司惟守格法,无育才心,故所取之文皆萎弱陈腐,苟合程度而已《金史赵秉文传》亦有大体同样的记载   张行简(1156~1215),字敬甫,莒州日照(今山东省日照市)人,大定十九年(1179)词赋状元,历任应奉翰林文学、翰林修撰、翰林待制、礼部侍郎兼同修国史、提点司天台、礼部尚书兼侍讲、翰林学士承旨、太子太傅等职,卒谥文正有文集十五卷,《礼例纂》一百二十卷,今皆不存张行简家世显贵,其祖父张莘卿(字商老),为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进士,曾为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最后官至镇西军节度副使;其父张唪(字明仲),正隆五年(1160)进士,官至御史大夫等职;其弟张行信(本名行忠,字信甫),大定二十八年(1188)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礼部和吏部侍郎、尚书,最后官至参知政事、尚书左丞等要职由此可见,张行简祖孙三代皆以进士入官,都以政事、文学显于当世赵秉文在《前御史大夫张唪赠父莘卿诰》文中如此评价其家族:“以德行为世检,以文学登世科,孙则尚书,子惟御史,门闾之懿,近代罕闻从金世宗后期至卫绍王时期,张行简又曾多次主文取士,元好问《中州集》小传云其“典贡举三十年,门生遍天下”,《金史》本传亦云其“典贡举终身”。

      他的文学喜好也必然会对南渡前的文坛产生重要的影响   张行简的诗仅存3首,其中《六月二十九日北宫朝回》云:“疏柳衰荷又一时,清波飞叶梦灵芝年年踏尽溪边路,不觉吴霜点鬓丝诗中抒发了一种淡淡的闲愁,“灵芝”“吴霜”等词语略显浮艳其文仅存一篇《人伦大统赋》,通篇都在讲明人的命运决定于骨相的道理,宣扬人生命运是先天注定的唯心论调贵贱定于骨法,忧喜见于形容悔吝生于动作之始,成败在于决断之中接下来分别从形体、容貌、神气、言语等多个方面来说明人生的寿天、祸福、善恶、智愚、贵贱、穷通等命运如“气清骨赢,虽才高而不久;神强骨壮,保遐算以无穷颜如冠玉,声若撞钟四渎须宜深且阔,五岳必要穹与隆五官欲其明而正,六俯欲其实而充一官成十年显贵,一府就十载富盈房玄龄龙目凤睛,三台位列;班仲舁燕颔虎颈,万里侯封文章长达3200余字,全部使用对偶句式,通篇押韵,形式虽美,却不过是一篇宣扬迷信思想和唯心论调的韵语文字张行简虽是朝庭的股肱大臣,但其为文章只注重形式上的对偶、押韵之美,在内容上却充满陈腐的思想,缺少激动人心之志   要之,贞韦占南渡前尖新浮艳、萎弱陈腐的文风与张行简长期主文取士极有关系   贞祐南渡后的科举改革与科举事件   贞祐二年(1214),蒙古军大势南侵,金王朝被迫将都城由燕京迁到汴京,史称“贞祐南渡”。

      就在南渡后的次年,也即贞祐三年,张行简去世,宣告了一个科举时代的终结从此,赵秉文、李纯甫等人登上了金朝科举的舞台而此时的金王朝已经是内外交困,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时代呼唤改革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赵秉文等人首倡科举改革,意欲借此来扭转当时的不良文风在赵、李等人主持科举改革的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冲突,甚至于酿成了影响较大的科举事件   及宣宗南渡,贞祐初,诏免府试,而赵闲闲为省试,有司得李钦叔赋,大爱之盖其文虽格律稍疏,然词藻庄严绝俗,因擢为第一人,擢麻知几为策论魁于是举子辈哗然,诉于台省,投状陈告赵公坏了文格,又作诗讥之台官许道真奏其事,将覆考,久之方息俄钦叔中宏词科,遂入翰林,众始厌服正大中,钦叔复为省试,有司得史学优赋,大爱之,亦擢为第一,于是举子辈复大噪盖史之赋比李尤疏,第以学问词气见其为大手笔又赋中多用禽兽对属,众言:“何考官取此赋为魁?”“盖其中口味多也又曰:“可号学优为‘百兽家’俄学优对廷策中之,议者亦息嗟乎!士皆安卑习陋久矣,一旦见其有轩昂峭异者,其怪骇宜哉!夫科举本以取天下英才,格律其大约也或者舍彼取此,使士有道逸之嗟,而赵公不徇众好,独所取得人,彼议者纷纷何足效也   以上这段文字提到:第一件是贞事占三年(1215)省试,赵秉文(号闲闲老人)知贡举,有意录取文章格律较疏但风格鲜明的李献能(字钦叔)和麻九畴(字知几),广大举子认为其所取不公,议论纷纷,或作诗讥讽,或投状陈告,于是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这件事也为《金史赵秉文传》所记载馐第二件是正大元年(1224)李献能为省试主考官,因见史学(字学优)的词赋写得很奇特,于是取为省魁,结果又引起举子们的一番争议和喧哗另外,还有一件是兴定末(1220-1221)(按:兴定四年秋府试,五年春省试、御试),麻知几再次应举,府试、省试皆中头魁,可惜在最后的廷试中却以误而下第,引起人们莫大的怜悯和同情此事在多种文献中皆有记载《归潜志》卷二记此事云:   兴定末,(麻知几)试开封府,词赋乙,经义魁再试南省,复然声誉大振,南都妇人小儿皆知名及廷试,以误绌,士论惜之   同卷中又记载:   知几试开封,先子为御史监试,而王翰林从之、李翰林之纯为有司,因相与读举子之文,见其有雄丽者,相谓日:“是必知几因擢为魁,已而果然,士林以得人为贺   元好问《中州集》小传和《金史》本传记载其事略同而稍详麻知几先后于贞祐三年(1215)和兴定五年(1221)两次应举,在府试和省试中都名列榜首,但在御试中却均以落第告终赵秉文因此而专门写信安慰麻知几:   闻御榜到日,足下与李济之适同榻,一升一沉,不能不怅然也然此亦何足置怀?前者足下与李钦叔各魁省贡,群口嗷嗷,争为毁訾及钦叔连中两科,然后懑然心服。

      如使足下一第后,试制策,试宏词,当与钦叔并驰争先,未知鹿死谁手,岂可成败论士哉?   以上三起科举事件均发生在金末贞祐南渡之后其中,李献能和史学当时即顺利登第,而麻知几的经历则有些曲折,他在遭受科场挫折后曾一度隐居,直到正大四年(1227)年,因他的两个学生王说、王采苓同时年幼及第而引起金哀宗的注意,最终得以特赐卢亚榜进士及第,诸多名士都曾为诗以贺不论是李献能、史学的一举成名,还是麻九畴的“晚成大器”,都引起时人的广泛关注其中又以贞祐三年之科举事件影响尤为深远,甚至为元末史臣所修的《金史选举志》所特意记载   科举改革、科举事件对金末奇古文风的推动   “自宋代科举社会形成之日起,科举与文学即前所未有地紧密结合起来士人群体对于科场文体的主动学习,对于科场文风的用心揣摩,自然会形成一些共同的文章主题和价值取向科举制度会影响文学作品的题材、体裁、内容、艺术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的指挥棒,对文学具有导向作用简要地说,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就在于其指挥棒的作用,也即其对文学发展的导向作用而科举对文学发展的这种导向作用又最终归结到考试内容和录取标准上来考试内容和录取标准一旦发生变化,必然会对文人士子的写作风格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科举改革及事件对文学观念和风格转变的意义   科举改革不外乎就是改变考试内容或录取标准,而不同的录取标准则反映了不同的文学观念和风格取向上述两起科举事件,从表面来看,是由于录取标准的突然改变而引发的,是由科举改革引起的一场矛盾冲突;但从深层次上来说,是两种不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风尚冲突的必然结果由于事先没有任何官方的说明,也没有任何改革的征兆,举子们还习惯于以往的作文观念和风格,而主司骤然改变考试录取标准,逾格取文,必然会引发举子们的不满和喧嚷,也必然会引起一些矛盾冲突当然,在科举考试中,应试举子和主文者总是构成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在这对矛盾中,主文者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应试举子的命运从上述前两起科举事件的结果来看,在这场矛盾冲突中,显然是主文者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也就是说,赵、李等人主持的科举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科举是古代大多数普通文人通向官场、改变人生命运的主要途径,而参加科举考试则是他们进身的起点金代进士考试是以文章取士,所以举子的文章优劣就成为能否顺利通过考试的关键上述科举改革及其所引发的事件实际上意味着录取标准的改变,必然会对当时的文人和文学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因此,主考官喜欢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文章才有可能会被录取?必然是广大应举士子极为关注的问题而要搞清楚这些问题,需要从科举改革和科举事件的主角——主文者和被录取者两方面来探讨   从登第者来看,在上述科举事件中,李献能和史学先中省魁,后中廷策,皆顺利登第,必然会受到其他举子的羡慕和追捧;麻知几虽然因误而被黜,但人们对他仍然非常推崇因此,不管是出于真诚的羡慕,还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被录取者的“省试文章”必然会受到其他举子的广泛模仿可惜的是他们的“省试文章”今已不存,无法详知其情,我们只能通过作者的其他作品来了解其文学风格接下来,我们即以麻九畴的诗歌为例,稍加分析请看其《夏英公篆韵》:“千状万态了不同,哭鬼号神自兹始简如庖羲地上画,繁如神农日中市圆如有娥乙鸟卵,方如姜螈巨人履倾如怒触不周山,溯如逆上蚕丛水积如女娲石未炼,碎如昆吾瓦经毁蚩尤旗张尾后曲,黄帝鼎成足下峙五丈专车断禹戈,九日横天落羿矢流漦不去龙垂髯,衔书忽来凤挽嘴方相四目辟门阙,夔牛一胫踔阶户巳貌似心猜未必然,赖君注释车南指诗人一口气用了十多个神话故事来形容北宋夏竦的篆书,想象大胆丰富,气势奇崛不凡,让人很容易联想起韩愈的《南山》诗。

      其他如《赋伯玉透光镜》、《手植桧印章》等诗,风格亦与此相类如果他们的“省试文章”风格与此相类的话,在当时会激起多么大的反应?又会对其他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