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探究过程中的8个要素.docx
9页科学探究过程中的8个要素 科学探究 8个要素: 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④进行实验⑤收集证据⑥解释与结论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 一、对科学探究的各要素进行探究 1、侧重填写实验报告的探究: (09山东青岛)29.某化学实验室有一瓶失去标签的碱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溶液;小王同学 29、方案Ⅰ:无色酚酞试液试液变红氢氧化钙溶液 方案Ⅱ:用试管取约2mL该溶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白色沉淀Ca(OH)2+ CO2== CaCO3↓+ H2O 2、侧重反思和评价的探究 (09江苏苏州)28.酸与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其实质是酸溶液中大量自由移动的H+和碱溶液中大量自由移动的OH-结合成水分子的过程请根据以下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1】用酚酞试液 (1)向一锥形瓶中倾倒20g质量分数为4.0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3滴酚酞试液,振荡,再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刚好变为▲色为止,共用去稀盐酸20g,则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结果精确到0.1%)。
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可用▲的方法(填一操作名称)使其析出用酚酞作指示剂可逐滴控制酸、碱溶液反应的量,视觉效果灵敏,操作简便 【实验2】用pH试纸 (2)向一支试管内倒入约2mL氢氧化钠溶液,再逐滴滴入盐酸,边滴边振荡然后用玻璃棒蘸取反应液沾到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因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到反应进程,需间隔数滴多次检测溶液的pH,所以每使用玻璃棒蘸取溶液前,必须进行▲的预处理 【小结】 (3)除了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外,还可用▲(填方法)检测中和反应是否发生28.(1)无(1分)2.9%蒸发结晶(或蒸发) (2)洗净并擦干(全写得1分,不全不给分) (3)测温度变化(或用pH计测试或测反应前后溶液导电性) 3、侧重猜想与假设、实验方案设计的探究 (09江苏徐洲)45.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过氧化钠(Na2O2)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于是他们做了以下探究实验 实验1:向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 请你对脱脂棉燃烧的原因进行分析_______ 实验2:向盛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试管中加入水,充分反应后,取试管中的少量溶液放入另一小试管中加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过了一会,红色又褪去了。
【提出问题】溶液为什么先变红,过了一会,红色又褪去了呢? 【猜想】甲同学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①滴加酚酞呈现红色的溶液遇到H2O2时,H2O2可以破坏酚酞的结构,使酚酞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再显红色;②酚酞在稀碱性溶液中稳定显红色,而在浓氢氧化钠等溶液中显红色后又褪色 【猜想】通过查阅资料后,该兴趣小组对溶液的红色褪去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猜想 猜想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可能生成了H2O2;猜想B: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太浓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分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除了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外,还存在另一反应,则另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实验l:反应中产生氧气和放出热量,使脱脂棉达到燃烧的条件 实验2:猜想: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生成的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得出结论】Na2O2+2H2O=2NaOH+H2O2 (09浙江金华)33.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阅读资料时发现,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生成丁一种气体。
同学们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 【问题】红热的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氧气 猜想二: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 【探究】为验证生成的气体是什么,该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并收集反应产生的气体(注:装置中必要的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加热设备等在图中均已略去)A试管内装有铁粉,B烧瓶中装有一定量的水,提供反应所需水蒸气 (1)该装置中需加热的仪器为▲(填字母) (2)图中C装置在实验中起到了安全瓶的作用若没有C装置,实验结束时,先熄灭加热设备,再把导管移出水面,这样操作可能会导致▲ (3)该组同学对所收集的气体进一步实验发现:该气体不溶于水,比空气轻,并且能燃烧请你通过分析反应物的组成,结合实验现象,判断反应生成的气体是▲ (4)该反应在生成气体的同时,还生成了一种黑色粉末状固体,则组成黑色固体的元素应该是▲(填元素符号) 5.(2008年江西省)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阅读资料时发现,18世纪末,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曾经做了这样—个实验: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生成了一种气体。
同学们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难道红热的铁能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气体又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 (1)已知试管内湿棉花不参加化学反应,它的作用是; (2)若干燥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应从(选填“b”或“c”)端管口通入; (3)对化学变化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同学们有以下猜想: 猜想一: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猜想二:生成的气体可能是 (4)请你对猜想二进行探究: (5)其实红热的铁遇到水蒸气,在生成气体的同时,还会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为生 成的 黑色固体可能是 (填CO、CO不给分)(4) (5) Fe3O4(或FeO 、FeO与Fe3O4混合也给分,但答Fe2O3、铁的氧化物不给分) 二、对教材中出现的探究实验的再探究: 1、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探究 (09浙江杭州)32.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有多种方法甲生设计了如图1如示的实验方案:在燃烧 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 夹,水注入集气瓶。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结束后,打开铁夹,水自动注入集气瓶的直接原因是 (2)、乙生也设计了一个如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甲类似,只不过用硫粉代替了红磷,并增加了滴管要使实验成功,乙在滴管中应加入溶液并在反应后滴入,写出该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若空气中氮气也能和红磷反应,能否用该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4)、丙生想利用氧气和某种金属的反应,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他选择利用下列仪器、药品:①带瓶塞的l000ml烧瓶②电子天平(称量精度为0.01克)③酒精灯④某种金属粉末他的实验步骤如下:准确称量某种金属粉末的质量(足量),将其放入烧瓶,塞紧瓶塞,放置一段时间后,倒出烧瓶中粉末,并称其质量写出丙生的实验思路2、实验室制气体的探究 (09成都) 3、对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的探究 (09烟台)29.小丽同学欲通过实验证明“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这一命题她设计并完成了 下表所示的探究实验: (2)在小丽的探究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起的作用是 (3)小英同学认为仅由上述实验还不能完全得出表内的“总结”,她补充设计了两个方面的探究实验,最终完成了对“命题”的实验证明。
第一方面的实验操作中包含了两次称量,其目的是: ; 第二方面的实验是利用“实验三”反应后试管内的剩余物继续实验接下来的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是: (2)对比(或对照等); (3)第一方面:比较MnO 2在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 第二方面:倾倒掉反应后的液体,向剩余的固体中重新加人过氧化氢溶液,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MnO 2仍然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化学性质没变) 4、对铁锈蚀的探究 (09娄底)23.欢欢同学对金属铁的相关知识开展了研究性学习 由调查结果可知: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 和 (2)她提出了保护金属资源的下列建议,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防止铁制品锈蚀 B.回收利用废旧铁制品 C.任意开采铁矿石 (3) 通过进一步探究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可以比较铁与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类型属于 反应 23题. 水(或氧气) 氧气(或水) A 、B Fe+CuSO 4 =FeSO 4+Cu 置换 (09泰州)29.钢铁、铝合金、铜制品等是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
据估计,每年全世界被腐蚀损耗的钢铁材料,约占全年钢产量的十分之一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金属腐蚀的原因,设计如下实验: (1)如图,取一根约10cm 的光亮铁钉放在自来水中,观察A 、B 、C 三处的变化 几天后,他们会发现 ▲ 处最先出现铁锈,大家结合书本知识知道,铁在空气中生锈实际是铁和 ▲ 、 ▲ 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 化学反应的过程 (2)一同学联想到家里铜制餐具上有一层绿色物质,认为铜在空气中也会生锈他们上网查阅资料,知道这种绿色物质的化学成分为Cu 2(OH)2CO 3(铜绿)他们从铜绿组成和空气的成分大胆猜测,铜生锈除了与铁生锈条件相同外,还应该有CO 2参加反应 请写出铜在空气中生成铜绿的化学方程式 ▲ (3)【查阅资料】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Cu 2(OH)2CO 3,也可以表示成CuCO 3Cu(OH)2 与孔雀石相似,还有许多矿物可用x CuCO 3y Cu(OH)2(x 、y 都是正整数)表示,石青就是其中的一种 【反思与拓展】 ①确定步骤1中产生气体成分的实验方法是▲ ②根据以上探究,只要测定出参加反应的石青的质量、生成的氧化铜的质量和▲ 的质量,就可确定石青的化学式(即确定x、y的值)。
③防止金属锈蚀的方法很多,如制成不锈钢、在金属表面▲ (任写一种方法) 29.(1) B O2或氧气H2O或水(2) 2Cu+O2+H2O+CO2 ===Cu2(OH)2CO3 (3) CO32-Cu2+黑有水珠①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②水或二氧化碳③涂油、漆等5、对燃烧的条件的探究 (09南京) 6、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 (09泰州)28.南宋诗人赵师秀有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灯花”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附着在蜡烛芯上的现象 (1)制造蜡烛的原料是石蜡,石蜡属于▲ (填序号) A.无机物B.有机物C.纯净物D.混合物 (2)家用石油液化气与石蜡属于同类别物质,欲使其燃烧不产生“灯花”现象的条件是▲ (3)如图是小李同学从点燃的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的实验装置小李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水蒸气,小王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