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作品赏析.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拖***
  • 文档编号:266740952
  • 上传时间:2022-03-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26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作品赏析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颠峰 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役渊明天性酷好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梦想抱负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究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决定归隐。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体验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敬仰,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理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理由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流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外观理由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那么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敬仰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自身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成挽回,未来那么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那么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接待,稚子候门'一望见家门,欣喜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由于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儿们等候于门,那是由于爹爹此后与他们在一起从这番隆重接待的安置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萧瑟,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清晰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那么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日日园中漫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抬头远望,也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诗人的傲岸呵"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此四句之描写,鲜明寄托深远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上二句:"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云"无心'而"出',鸟"倦飞'"知还',确乎喻说了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评下二句:"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成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管,流连孤松那么鲜明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本辞中言"松菊',言"庭柯',言"孤松',一篇之中,三致意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诗人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出游往求什么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亲人之情话,农人谈庄稼,是多么顺耳,多么真实。

      什么"应束带见'官的厌恶话,再也听不见啦除了琴书可乐,大自然本来也是一部读不尽的奇书,何况正逢上弥漫梦想的春天"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险峻而经丘'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险峻,皆使人兴致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大自然弥漫了活力、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万物畅育,正值青春,而自己呢,已近老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难得生年无多,何不遵从心愿而行,又何须汲汲外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成期'帝乡即仙乡,指道教所说神仙世界,其实亦可兼指佛教所说西方净土富贵功名非我心愿,对岸世界也不成信由此即可透视渊明的人生哲学他既否决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对岸世界在士风热衷官职、同时佛老盛行的东晋时代,其境界不成谓不高明他的人生态度是任真的、现世的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此四句是诗人梦想人生的集中描写天好那么出游,农忙那么耕种,登高那么长啸,临水那么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幅生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结二句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周易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喜悦,此即为喜悦,还有何疑虑呢!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那么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导,以积极用世为人生梦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梦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察觉、再熟悉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那么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

      宋人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由于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热爱游山玩水而不关切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闲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全日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那么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特别精致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探讨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探讨,有景,有情,有理,好玩 结果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管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终究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 8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