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上十大商人.docx
12页中国历史上十大商人 在过去,中国是一个重农轻商的国度,经商被人们视为“贱业”古代有“士农工商”四大行业,“商”被排在了最后,甚至有时一提起商人,人们便会想到“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等贬义词由于中国古代人们对商业和商人的极度歧视,使商业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因而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也一直居于弱势地位,无法与自然经济相抗衡 有趣的是,尽管古代的人们重农轻商,商贾在社会上的地位较低,可是商业仍然是致富最快、极富有魅力的一个行业,以至于每朝每代都会出现几位传奇性的巨贾,他们腰缠万贯、富可敌国他们所经历的财富故事都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品味、值得思索、值得借鉴、值得发扬的东西他们这些“商圣”背后都经历了一个个传奇性的财富人生,他们所经历的发家史一定能给我们带来积极的启发和借鉴 商业始祖——王 亥 慈善商圣——范 蠡 儒商鼻祖——子 贡 智慧商祖——白 圭 营国巨商——吕不韦 堪比财神——沈万三 第一富翁——伍秉鉴 商业巨族——乔致庸 红顶商人——胡雪岩 一代钱王——王 炽Top1商业始祖——王亥:牛车拉出来一个商王朝 【人物简介】 王亥(公元前1854—1803年),河南商丘人,华夏商人,商品、商业的缔造者,华商始祖、商族先公之一。
子姓,又名振,阏伯的六世孙,契之后,冥之长子,商部落族的第七任首领甲骨卜辞中称为“高祖亥”或“高祖王亥”王亥不仅帮助父亲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还发明了牛车,开始驯牛,促使农牧业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得以强大 王亥在商丘服牛驯马发展生产,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开创了华夏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 【经商经历及成就】 开了长途贸易的先河 王亥,作为草原部落的游牧民族,他们在频繁迁徙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役使畜力的各种方法--夏王朝初年的奚仲创造了世界上第一辆用马牵引的木制车辆他的先王--相土(生卒年不详,商部落第三任首领),用槽喂、圈养之法饲养马匹,将马戴上马笼头从而驯服了野马,再加上训练,便让马拉车驮物,成为重要的运输方式从西北草原迁徙到中原地区之后,到了王亥时代,马拉车、运货、作战,根本不够用那么,可不可以让牛替马拉车?这是王亥琢磨的问题最终王亥彻底驯服了这种野性十足的庞然大物,进而将它套在华丽的双辕车上,制造了牛车这便是史书中记载的“王亥服牛”的故事 在王亥的大力推广下,驯牛技术和牛车开始普及,商部落的畜牧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商族人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王亥被同族人推崇至极。
为解决牛、羊及农产品生产过剩的问题,王亥亲自驾驶牛车载货运输,用帛、黍和粟以及牛、羊跟其他部落以物换物--这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正是王亥开的先河 从那以后,古道上经常可以见到王亥率领部落成员赶着牛车的壮观景象:一辆辆载满布帛、黍和粟的牛车吱呀吱呀地响着,一群群洁白的绵羊咩咩地叫着,一个个袒胸露背的赤脚壮汉“吼吼”地吆喝着--这绵延的牛车队伍一路跋山涉水,风雨兼程,从一个部落奔波到另一个部落……从此,王亥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他成了当时最富有的部落首领 再次远征的惨遇 富有便意味着强大,强大便意味着霸气,霸气便意味着攻击,攻击便意味着伤害王亥最后一次远行贸易,是到黄河以北的有易部落帝泄十二年(公元前1810年),王亥和弟弟王恒一起从商丘出发,载着货物,赶着牛羊,长途跋涉到了河北的有易氏(今河北易水一带)有易氏的部落首领绵臣见财起歹意,杀害了王亥,赶走了王亥的随行人员,夺走了货和牛羊王亥的弟弟王恒日夜兼程逃回商丘王亥之子上甲微非常悲愤,欲为王亥报仇但由于诸多原因,当时未能立即出兵,4年以后,即帝泄十六年(公元前1806年),才借助河伯之师,灭了有易氏,杀了绵臣,为父王王亥报了仇这一胜仗让富足的商族部落进一步扩大了新的势力范围。
“商”这个字便是拜赐于他 由于王亥开了氏族部落之间长途贩运的先河,在他去世后,商族人沿其传统,利用牛车、马车的便利条件从事部落间的物品交换,以获取财富搞贩运的人越来越多,渐渐的,就形成了专门从事这行当的职业外部落的人看到商族人用牛车、马车拉着货物远道而来,进行以物易物的经商活动,感到十分新鲜,就你传我、我传你地吆喝着:“商人来了,商人来了其实是“商族人”的意思,时间长了,“商人”的意思就发生了变化,演变成了经商做生意的人,专指经商做买卖之人的统称商人”一词一直沿袭至今而作为最早进行贸易的王亥,便是“商业”的始祖,即商人的祖先,数千年来一直被商人奉若神明 商国的国力快速增长到了王亥的第七世孙商汤时期,商国的实力已十分雄厚当时夏朝的最后一个君王桀荒淫无度,终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整个国家动荡不安商汤经过11次征战,终于取代桀灭夏,建立了商朝,并在南亳(河南商丘虞城县谷熟镇)建都 【经商之道】 “诚信”、“仁义”在与各国的交易中,王亥坚持以诚信为本,平等交易根据史料记载,与商国经常交往的有一个诸侯国叫葛国葛国是个小国,社会落后,资源贫乏,老百姓所需粮食一直不足商国一直向葛国提供粮食,平等进行各种交易。
有一年葛国遭遇天灾大旱,地里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连树皮草根都快吃光了葛国国君到商国向王亥求援,恳求商国多运送些粮食到葛国,并愿意拿出比原来高出一倍的物品交换王亥说:“您是商国的老朋友了,我们不能见死不救,更不能乘人之危敛物”王亥除了继续以原定的物品与葛国交换粮食外,还多提供了些粮食援助事后,葛国国君向王亥送书一封,其中写道:“葛国愿与商国世代交好,永结同盟” 【后世评价】 王亥“服牛乘马,以为专利这样就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形成农、牧结合的经济,使这个部落很快兴旺起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也相应地扩大了因此,商人与其他部落之间的交换也是比较活跃的王亥的时候,开始利用牛作为负重的工具,在各部落间进行贸易”这是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对“相土乘马,王亥服牛”深远意义的高度评价 从简单的以物易物发展到复杂的商品贸易,其漫漫脉络也就在这里找到了源头王亥经商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华商文化文明播撒天下的进程Top2慈善商圣——范蠡:功勋、财富,一个都不少 【人物简介】 范蠡(公元前536—448年),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国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
后人尊称“商圣”曾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兴越,功成身退北上经商,居陶,号朱公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经商致富具有很多经商理论,致富后,肯于帮助别人,威名远播堪称“中华自古商之祖”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范蠡最后老死在陶地,享年大概88岁,世人称他陶朱公在范蠡死后,族人将他葬于陶山主峰西麓(今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幽栖寺村),后世的人们来此凭吊他,缅怀他的业绩及人品,汲取他的思想和智慧 【经商经历及成就】 弃政从商,名扬四海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描述范蠡离开楚国后的后半生的: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
天下称陶朱公 范蠡带着家人,泛舟五湖,飘然远引逃到有山有海、有林有田的齐国海畔为避免身份暴露,他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古代用牛皮做的酒器,即“酒囊皮子”)范蠡在当地购买了一些土地,还亲自饲养贩卖五畜等有了一定的积蓄之后,就利用天时、地利之便雇人开盐田,搞渔业捕捞,还兼营杂粮等生意范蠡开始经营当地核桃、木耳、山珍野味、肉类皮毛、粮食药材等土特产,范蠡对收购来的山货开始分门别类进行放置,每种货物还分有等次根据各地商贾的需求,他先将各类上等货用牲口运往各个要货的地点进行出售,收款后,他再购买食盐、葛麻布衣等各类日用杂货运回到镇上这样,他不仅解决了当地人日用品缺乏的问题,自己也赚到了钱范蠡善于捕捉市场信息他经常跟雇工及当地的百姓、镇上的商贾在一起高谈养畜经,阔论市场行情他对人温和友善,为人也慷慨大方,遇到天灾人祸时,他总是乐善好施,常开粥场赈济灾民灾民听说有这么一个大善人,千里之外都赶来投奔他,不久,鸱夷子皮就名扬四海了 范蠡买卖公平,决不会倒卖腐烂变质的货物,不坑害消费者,所以,他的生意能细水长流,他的名声能传遍四方他就是以这样的行事风格,在齐地种养经商,勤勤恳恳,在与家人的齐心合力之下,很快就积累了高达数十万的财产。
齐王听说范蠡搞经济很擅长,又仗义疏财,施善乡梓,是个贤能之人,便力邀范蠡进宫,请他进国都临淄做主持政务的相国范蠡欣然答应在任相国期间,他大力发展经济,不仅促进了齐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冲抵灾年对齐国物资短缺的困扰,也奠定了齐国经济与文化繁荣的基础三年之后,齐国民富国强,而这时,范蠡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向齐王归还了相印,决定散尽家财再次远走他乡他说:“官高招怨,财多招忌,这都是惹祸的根苗人贫我富,人无我有,如果只取不施,为富不仁,钱财再多也无益,还不如趁早放弃!”他把财产分散给知交和那些贫苦的老乡,携家捎带贵重财宝再一次抽身离去 到哪儿就在哪儿成名 范蠡举家风餐露宿,辗转来到齐国西南接近宋、卫的陶邑安顿下来初到陶邑,范蠡自觉逍遥自在,便给自己再次改姓更名为朱公没过多久,不甘清闲的他又开始考虑治业大计他的家人对他颇有怨言,说:“人人都想富贵,个个都想发财,你偏偏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富贵,还认为钱财无用,现在没钱了又重提这事,你以为钱财这么好赚啊?”他哈哈一笑,说:“穷富之别,看的是你的心只要有心,生财之道无处不有 在陶邑,他又一次重创家业由于当时本钱不多,他的生意不是很大,就像刚到齐地那样,平日里只做一些当地的粮盐买卖。
好在陶邑四通八达,是商贾往来的必经之地,范蠡自然也从这些商家那里找到了很多商业灵感没过多久,他又在陶邑发家致富了他富了就爱施舍,施舍不但不要回报,还喜欢帮助穷人一起致富 后来,范蠡又散尽家财,周济那些贫困的同乡老友,为此他还表白说:“其实,在我看来,经商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钱财是身外之物,贪得无厌往往会适得其反懂得用钱才能得到钱,这也是生财之道!” 【经商之道】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薄利多销,无敢居贵务完物,无息币,财币欲具行如流水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时势必有盛衰,顺其自然,待机而动农商兼顾,去末取实,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善治生者,择人而任时乐善好施,好行其德 一、把握行情,“人取我予”范蠡商业经营的最主要目标是“人取我予”,即满足人们生活与生产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且与时令、季节的关系也很密切他能把握时机,能提供市场最需要的东西,当然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二、让货等人,“待乏贸易”范蠡运用农业丰歉循环论,调节物资,进行“待乏贸易”,具体说,就是“夏则资皮,冬则资緆(细麻布),旱则资舟,则资车,以待乏也。
所谓待乏原则就是让货等人,不要让人等货要准备别人所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