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内容透析全套(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doc
3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内容透析全套 一、课文导读 (一)文题诠释 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从……到……”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和范围, 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二)谋篇立意 (三)层次划分全文共 24 个自然段,按照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 1-9 自然段):写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表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和对自 然的热爱 第二部分(第 10-24 自然段):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 1.准确生动的语言 准确生动的语言在本文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形容词运用的贴切,动词运用的精妙,句式 运用的精当 用“碧绿”修饰“菜畦” ,用“光滑”修饰“石井栏” ,用“高大”修饰“皂荚树” ,用“肥 胖”形容“黄蜂”等都体现形容词运用的贴切 用“扫、露、支、撒、系、牵、拉”这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 程,也从捕鸟的过程中透露出儿童捕鸟的兴奋惊喜之情,显示了动词运用的精妙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既表达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 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而言 之……”这一句式,既在全文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又表现出少年鲁迅告别百 草园时的依恋心情,体现了句式运用的精当 2.运用对比,生动鲜明 文中采用的对比手法比比皆是:百草园中春夏秋季与冬季的对比,静与动、无声与有声的 对比;“长的草里是不去的”跟上文“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形 成对比,引出关于美女蛇的传说;冬天的百草园有雪与无雪的对比,引出雪中捕鸟的情节; 捕鸟时“我”的性急与闰土父亲的沉着对比;三味书屋中读书与游戏的对比;读书时学生 与老师的对比;还有三味书屋的先生与长妈妈的对比等等通过以上一些细节的对比描写, 不仅突出了不同人物、不同事物的特征,而且还充分表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感情 二、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导析 (一)重难点句子导析 1.……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导析:“乐园”一词是本文的文眼它专门告诉我们:本文的作者要回忆的是童年生活中 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有趣的事该句是下文的总结句,下文内容是对这句话的具体 描述 3.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条长绳, 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导析:作者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等表示动作的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 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 5.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导析:两个“不常用” ,可见先生还是比较开明的,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的 6.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游戏导析:先生读书入神时,学生“做戏” “画画儿” ,从另一侧面说明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 趣;也反映了私塾教育给学生自由活动的天地太狭窄,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重点段落导析 2.第 10 自然段为什么要写“我”对三味书屋的印象?导析:作者按空间顺序介绍三味书屋的格局,时隔多年,描述得如此清晰,寥寥几笔,却 使读者如同亲眼所见,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三)疑难解惑 1.开头一段中“似乎” “确凿”两词矛盾吗? 导析:这两个词不矛盾,却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特殊心情—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因 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 ,年代久远,所以一开始回忆印象有些模糊,故 用“似乎”表示不确定然后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示意识 中根深蒂固地有这种印象。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导析: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发生联 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 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学习时可以撇开这 些不同的观点,重点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 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 ,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 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