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外类文阅读训练.pdf
6页试卷第 1 页,总 4 页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外类文阅读训练(一)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注)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问:探望、探视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暴慢:粗暴、放肆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庄重严肃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1)将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曾参临死前告诉孟敬子应该重视哪三个方面?(用自己的话回答)(二) 子路见孔子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 何好 (h o)?” 曰: “ 好长剑 ” 子曰: “ 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可及乎?” 子路曰: “ 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 子曰: “ 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 子路拜曰:“ 敬受命 ” (选自太平御览 )注释:檠( q ng) :矫正弓弩的器具括:扎,束镞(z ) :箭头揉:同“ 煣” 用熨木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直的变曲。
砺:磨砺敬:感谢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好长剑(2)学岂有益哉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受学重问,孰不顺成?(2)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4孔子认为学习的好处的是什么?孔子运用什么方法劝服了子路?(三) 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 ”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恐已暮矣( _) 安敢戏其君乎( _)臣闻之( _)善哉( _)6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B如日出之光C默而识之D学而时习之试卷第 2 页,总 4 页7翻译文中画线的文言句子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8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9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你认为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四) 孔子学琴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 曰:“已习其志, 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颀然而长,眼如望洋,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 鼓琴:弹琴进:进展,此指换新曲下文“益”同此数:拍节之数指演奏技巧有间:过了一段时间志:乐曲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得其为人:想象到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如王四国:这人好像是个王者,他的眼睛在关注着四方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未得其数 _(2)师襄子辟席再拜 _11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已习其数,可以益矣2)丘未得其为人也12文中写“师襄子辟席再拜”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13孔子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课文中的哪则语录?孔子学琴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五) 屈原以五日死,楚人以舟楫拯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后汉黄琬,祖父琼,为太尉,以日食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琬年七岁,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对刘峻家贫好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闻有异书,必往祈?借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是为大雨之兆?注释)屈原:战国楚国诗人舟楫:泛指船只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角黍:即粽子黄琬:人名 琼:人名,即黄琼太尉: 官职名诏:召见况:比方 ?初: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燎:燃烧 ?炬:火把 ? 祈:乞求 ? 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 兆:预兆,征兆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试卷第 3 页,总 4 页(1)谓之竞渡谓: _(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何: _(3)从夕达旦旦: _(4)是为大雨之兆是: _15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行者休于树( 酵翁亭记 )B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C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D公与之乘,战干长勺(曹刿论战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琼大惊,即以其言对2) 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17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18请给第三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六) 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 ”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
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上:指唐太宗贾(g)胡:胡商赇( qi ):贿赂抵:触犯徇:顺从1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 上谓侍臣曰(2) 宜戮力相辅2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21在君臣的对话中,唐太宗提出的警示有哪些?用自己的话简述七)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注释)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女:通“汝”,你,你们愤:苦思冥想,仍领会不了的样子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隅:角落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是以谓之“文”也(2)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试卷第 4 页,总 4 页是以谓之“文”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3)翻译下列句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4)这三则语录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一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5)孔子从哪两个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八) 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23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曷不听其所为 _安阳韩性闻而异之_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冕小儿,恬若不知 25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第 1 页,总 2 页参考答案1 (1) 鸟将要死时,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时,他说出的话是和善的(2)严肃自己的容貌,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怠慢;端正自己的脸色,就接近于诚信;说话时措词得当、声调合宜,就可以避免鄙陋和错误2( 1)爱好(2)好处3( 1)从师学习,重视发问,哪有不顺利成功的!( 2)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得不更深吗?4提升人的知识与能力,让人变得更强大孔子运用比喻说理劝服了子路5晚戏弄、开玩笑听说( 讲得 ) 好6B 7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8文中把人生中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学习喻为“日出之阳”、“日中之光”和“炳烛之明”,告诫人信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9此题是开放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10(1) 掌握 (2) 离开座位11(1)( 你) 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可以再学一首新的曲子了 (2) 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曲者是什么样的人啊12“师襄子辟席再拜”一句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用“师襄子”的行动来烘托“孔子”的好学、乐学、善学的优秀品质13示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任一则即可 ) 启示围绕“好学、乐学、善学、学而不厌”等回答即可14称为什么早晨这15C 16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等到惊醒了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17赛龙舟、包粽子18刘峻好学19(1) 对说 (2)应当20人们都知道他喜爱珍珠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21官吏不能因受贿而触犯法律;君王不能因贪图奢华享受而亡国:君臣要尽力相互帮助,避免被人嘲笑22 (1)为什么;“文”是一种谥号因此( 2)是以 / 谓之“文”也举一隅 / 不以三隅反(3)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能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答案第 2 页,总 2 页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4)第一则和第三则论述学习态度,第二则论述学习方法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第三则中孔子认为学习要虚心请教这两句是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5)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 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23通“何”,为什么意动用法,对感到惊讶24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王冕是小孩子,却满不在乎,像没有看见似的25 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 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