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教学环节全覆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收藏

编号:33970814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9.62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2-10-25
  
5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我与地坛节选 教学环节全覆盖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教学环节全覆盖】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节选 教案 教学 环节 覆盖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资源描述:
愿我们的教育,善待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 愿我们的孩子,拥有心怀敬畏不丢信仰的人生。 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诵读能力,读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2.培养整体感知散文结构的能力,学会有真情实感的口语表达。 三、情感目标 1.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母亲的关爱。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超越身体的、心灵的局限,把握好生命的过程。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教学难点】 1.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2.体会语言深沉绵密的特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3.探究法:交流探究,走进文本深化理解感悟。 【教学思路】 1.围绕语文素养核心; 2.文学阅读是一种再创造; 3.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生道路多坎坷。生活,时而是春日暖阳,时而是秋风萧杀,时而凉风送爽,时而冰霜刺骨。当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被残酷的命运击得粉碎时,谁能保证我们能一如既往的乐观与坚强?设若我们身处此境,我们最希望的是什么?作家史铁生在二十岁时残废了双腿,生命的天空布满绝望的阴霾,他是如何走出人生困境又如何看待人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夯实基础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 2010),当代作家。北京人,1969 年赴陕西延安插队,后因病转回北京,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2010 年突发脑溢血逝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1979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天的玫瑰》《合欢树》等。 关于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始建时,坛外辟有护坛一千四百七十六亩,坛内总面积六百四十亩。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坛的整个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观念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方泽坛、皇祗室、宰生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写作对史铁生的意义 (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韩少功。) 谈及写作对史铁生的意义,很多年后他总结道:“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史铁生曾说他其实未必适合当作家,是命运把他弄到这条路上来了。这条路他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不由得四下里张望;走得怵目惊心,不由得向着不知所终的方向祈祷。 写作背景 史铁生不幸下肢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曾一度精神几近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到了地坛。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力量,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自救。地坛对史铁生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地坛成为他精神栖居的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学。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了《我与地坛》这篇文章。 (身残志坚,创作丰厚,富有文采。在痛苦挣扎后,坚强的生命力令人感动。在《我与地坛》中,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坚强的生命意志。) 整体感知 (解题:“我与地坛”,根据我们的阅读经验,可能写“我”与地坛的一段经历、一种关系、或由此而来的一种感悟。 提示:那“我”和地坛之间或者是地坛和“我”,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课文是节选,这篇散文分为两部分,分别揭示了什么关系? 第一部分:我和地坛的关系 第二部分:我和母亲的关系(对母亲的追思,对母爱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 问题一:“我”去地坛的原因是什么? “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1-3) (提示:提示:“我”——颓废、迷惘。(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地坛——废弃、荒芜、冷落。(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我”被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所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情。) 明确:“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颓废、迷惘。 问题二: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地坛?(1-5) 明确:作者对地坛总的感受:“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荒芜 剥蚀—— 浮夸的 琉璃 淡褪—— 炫耀的 朱红 除去人工雕琢 坍圮—— 高 墙 磨灭浮华光芒 散落—— 玉 砌 雕 栏 显露生命本真 不衰败 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草木 生命卑微的草木昆虫不在意栖息地的荒芜,只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着——生,无可辩驳;死也不必急于求成。 (这段文字中有5个意象: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不起眼、不被人关注,都是一些卑微的小生命;而且它们栖身的场所也是一所荒芜冷落的古园。 特点——从这些意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我”眼中的地坛是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生气。 这时我的心态——希望,珍视生命。作者在这园中已找到“该不该结束我的生命”的答案了,接下来便是“怎样活”的问题。) (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 古园的荒芜冷落正烘托着作者的悲苦命运,也正是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给予了作者对生活的新的感悟。阳光灿烂,昆虫活跃,露珠晶莹,草木丛生,这是生命力的展现;使我感受到即便在无情的命运之中,生命依然是一种顽强的存在,其前景照样会缤纷多彩。 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问题三:我当时的精神状态? (1-3) 失魂落魄 →颓废孤独 问题四:我与地坛的关系用哪个词来概括?文章中有哪些语句可以证明?(2—5) 明确:缘分、宿命 1.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2.古园就是为了等我,等我出生,等我残废 3.地坛是我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问题五: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6-7) 1.我该不该去死? 死,应该顺其自然 2.我为什么要出生? 无须思考 3.我应该怎么去活? 地坛的述说 (体验: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 问题六: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明确: 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问题七:思考“我”与地坛和地坛与“我”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我”与地坛之间的联系: ⑴“我”家离地坛很近; ⑵“我”与地坛有相同的命运(“园子”荒芜,“我”两条腿残废); ⑶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地坛给了我怎样的帮助?问题总结: 四、品味情感 问题一:体味母亲的“苦” 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母亲形象:是一位既疼儿子又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坚忍的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是一位不幸的母亲、是一位不张扬爱的母亲。 送我上地坛 无言目送 艰难的命运 在家担忧我 坐卧难安 坚忍的意志 到地坛找我 悄悄缓缓 毫不张扬的爱 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韧的活下去,生存的意义、价值、在逆境中更加坚强) 我去地坛--母亲送 我在地坛--母亲忧 我久在地坛-母亲找 明确:“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问题二: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 1.第一部分写我和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在地坛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 2.地坛使我平和豁达的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 母亲使我找到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3.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第一部分里有我,有地坛,那么整篇文章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还有没有别的?从母亲的描写中找出让你最感动的语段,并说明理由。 经过对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地坛和母亲就是作者生命中的两个支点:地坛,让独处其间的作者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母亲,这位沉默而不张扬、含悲而不外露、坚忍而伟大的母亲,在儿子面前展示了“生存”的真谛。正是是地坛和母亲,给了他生的勇气和希望,从而支撑起他那残破的人生,让他走出困境,重塑自我。) 五、写景鉴赏 第三段的景物描写 地坛的特点:破败沉静。 给作者的启示: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第五段的景物描写 地坛的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 给作者的启示: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 第七段的景物描写 地坛的特点:充满生机、镇静、乐观。 给作者的启示: 作者获得的启示:时间是永恒不变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活出精彩,要热爱生活。 (总结:景物的特点:破败、荒芜、古旧。荒芜但并不衰败。宁静,充满活力、生气。体现这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绝望到充满希望的过程。正是地坛这种难以言传的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寂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我与地坛(节选)》教案 【教学环节全覆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39708140.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