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季的歌》教学.doc
5页《四季的歌》教学教学内容: 本文是一首简短的儿童诗,一共有四节,每一节都配有一幅插图,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展开诗句的语言浅显而流畅,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就像一曲流淌着的音乐只要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丁冬、丁冬,那是春天的溪水在歌唱;知了、知了,那是夏天的金蝉在唱歌;沙沙、沙沙,那是秋天的红叶在歌唱;呼啦、呼啦,那是冬天的北风在歌唱啊,大自然的音乐是那么美妙!快看,春天,人们春耕春种忙;夏天,园里瓜果香;秋天,粮食堆满仓;冬天,新年好风光啊!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教学目标: 1、学会走、冬、春、百、瓜、果、谷、北8个字;会认季、歌、唱、种、行、园、粮、食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一年四季大自然的变化及人们生活的变化,感受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重点指导瓜字的写法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设计理念 小语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哟? 1、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诵读诗句,在诵读中感受一年四季大自然的奇妙变化,感受人们生活的变化。
2、根据本文的特点,可采用读悟式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对于春季的教学,重点指导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读,怎样感悟春季的美好后面三个季节的教学,可逐步放手,让学生能运用前面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整体阅读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你知道一年分哪四个季节? 教师:请同学们听听赞美春、夏、秋、冬四季的歌,感受春、夏、秋、冬的美丽教师范读课文,或听配乐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读全文,思考: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3、指名朗读:读你最喜欢的哪一节随机出示春、夏、秋、冬四幅图)学生边读边看图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知道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有美丽的景色现在,我们再读一读四季的歌,细细地去体会四季的美 二、分节细读 1、学习第一节 (1)全班齐读第一节 (2)指名朗读第一节 (3)学习第一行,体会悄悄的意思 指名朗读第一行教师:春天来了,它悄悄地向我们走来,谁能学学悄悄地走来吗?指名学生模仿悄悄悄走让学生感知悄悄就是让人不易察觉到 春天是怎样悄悄地走来的呢?你是怎样知道春天来了呢?(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如:树不知不觉发芽了,草变绿了......)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吗? (4)指名朗读二、三行(课件播放:溪水流动丁冬、丁冬的声音。
师:听丁冬、丁冬溪水流得多么欢快啊!谁能用欢快的语气读一读读后同学互评,同位互读互听 师:刚才我们读了春天溪水在唱歌,你在春天里还听到谁在唱歌?(学生讨论,如:小鸟、燕子、春雨等) (5)指名朗读四、五行 你看到春天有哪些花开了?(从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知道春天有很多花开了,这就是百花齐放) 春天来了,农民伯伯在忙着干什么呢?(齐读春耕春种忙) 师:春天多美啊!小溪唱起了欢快的歌、花儿张开了笑脸,农民伯伯春耕春种忙,你能唱一首赞美春天的歌吗? (6)齐读第一节 2、学习第二节 师:春天也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夏天又悄悄地来了,请同学们自己小声读读第二节想想,夏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 学生讨论:夏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引导学生朗读:金蝉唱起了歌绿树成行园里瓜果香,你喜欢夏天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了解夏季的变化) 教师评述:夏天也是美好,金蝉在唱歌,绿树多茂盛,瓜果香喷喷,小朋友们欢乐地游泳、玩耍 齐读第二节 3、学习第三节 齐读第三节 师:秋天悄悄地来了,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朗读,讨论中体会课文第三节)。
你喜欢秋天给我们带来的礼物吗?为什么?(指导学生朗读:稻谷金黄、粮食堆满仓,体会丰收给人们带来的喜悦 教师:秋天多美呀!看到田野里一片金黄,看到丰收的粮食堆满仓,我们多么欢乐 4、学习第四节 自由朗读第四节 说说你最喜欢冬天的什么?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引导:冬天北风呼啦,呼啦一次吹,下雪了你能说说下雪时你都看到了些什么?(雪花飘舞,到处一片银白,小朋友们堆雪人,打雪仗 齐读第四节 三、熟读背诵 师:学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歌,我们都感受到了四季的美丽,你们愿意把四季的歌记在心吗? 1、四名学生分春、夏、秋、冬朗读 2、按春、夏、秋、冬顺序分组朗读 3、指导背诵: 出示:春天悄悄地走来, ()唱起了歌儿 ()() ()齐放 ()忙 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节,二、三、四节可按以上方法,让学生自己背诵 4、分春、夏、秋、冬指名背诵 5、全文背诵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去掉拼音认读生字卡片 2、同位互相讨论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3、交流记住生字的方法 4、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瓜、北的写法 5、教师范写、学生练习描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