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高 杜甫杜甫《苦竹》诗解读.docx
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登高 杜甫杜甫《苦竹》诗解读 (杜甫)弃官客居秦州,所写咏物诗《苦竹》寄寓了诗人为世疏弃的感伤,表现出欲苦守而避世的思想波动情感哀婉沉重,表达方式于折旋绕,沉郁中见顿挫之力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因房琯事情被肃宗疏远,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奔赴秦州杜甫寓居秦州三个多月,写诗近百首,其中咏物诗就有十余首这些咏物诗,借物抒怀,以物寓情,既有家国离乱的忧患,又有老病穷愁的感喟,读之令人动容《苦竹》即写于此时 关于咏物诗的写作,前人曾有不少探讨钱咏《履园谭诗》说:"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那么粘皮带骨,不切题那么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邹祗谟《远志斋诗衷》说"咏物固不成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苦竹》在写作上既能做到"切题'又不"粘皮带骨',既能体物之妙又能抒发情怀全诗紧扣"苦竹'之形,摄"苦竹'之神,嘉赞苦守避世之高节 "青冥亦自守,薄弱强扶持'首联概写苦竹情况之困顿与艰苦,上句点出苦竹生长之处"青冥'即山岭既然是身居山岭野外,又加上躯体柔弱,貌似可以顺时而变,随波逐流,然着"亦'"强'二字,使诗意发生逆转,形成冲突对撞。
"亦'字言明苦竹虽身居山野也能自守情操,躯体薄弱却勉强扶持两句中诗意两次转折,一扬一抑,一顿一挫,沉郁中表达出顿挫之力全诗基调沉重低回,却又不失劲健苦竹顽强自守之态亦朦胧可见诗人此时仕途失意、梦想破灭、生活困顿,苦竹之境况与诗人的际遇、心境暗合,倘不知人论诗,只道是为咏竹而咏,就未免难入诗境 "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颔联由写苦竹生长环境转入对苦竹的特征的描写苦竹,竹的一种,又称伞柄竹,味苦"苦'字扣题上句从"味苦'着笔,写内在性状:下旬着眼"丛卑',写外在特征把苦竹的苦涩、矮小的性质状态描绘出来夏虫因味苦而避,春鸟因丛卑而疑"避'字活化出夏虫躲躲闪闪的远避之举,"疑'字那么形象地描绘出春乌疑虑重重.旋转不定之态一避一疑恰从反面断定了苦竹刚正不阿的品性"味苦'"丛卑'看似是贬,实那么是褒隐隐透着一种清高自许的意味这里诗人明里写竹咏竹,暗里自哀自伤,逐层推进,渐次加深沈祥龙《论词随笔》中说"咏物之作,在借咏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物矣'结合诗人境遇可知,杜甫因疏救房琯,触怒肃宗,遇到"诏三司推问'的凶险后终遭贬,由左拾遗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期间,诗人曾有"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题郑县亭子》)的(诗句)描述自己遭逐的苦境。
昔用今弃,世态炎凉,曾经踌躇满志的诗人饱受疏离与冷落,心中的消沉与苦痛不言而喻在这里.物与己同病相怜,物与人形似神合,苦竹之秉性与寒士之品性通融神会,成为诗人抒怀言情的载体 "轩墀曾不重,剪伐欲无辞',诗意再进一层,"轩墀',本指富贵人家的厅堂.在此隐指朝廷苦竹不曾被富贵人家看重栽在庭院阶下,即使遭人剪伐也不想有所抗辞.其境遇与诗人的遇到暗合两句表示了苦竹即使遭遇不平也宽厚隐忍的一面表达出诗人的仁者之心和儒家温柔敦厚的教养从而使诗人的悲愁与感伤变得沉重和凝重浦起龙评《苦竹》和作于同时的《蒹葭》说:"公素不作软语,此二诗乃睹其物而哀之,不觉自露苦衷'所言极是 尾联"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以庆幸自许之情收束全诗"霜根',经冬不死的竹根意思是幸能靠近隐士的茅屋,把霜根扎在这里两句说明诗人要结根于山林,卜邻于隐士的思想波动这正是杜甫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他在挂冠去职之际,写了《立秋后题》慨叹"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行役!'到秦州后,他在《遣兴五首》中写到(陶渊明)、庞德公、(孟浩然)这些隐士中的往哲前贤他也曾专心地寻觅隐栖之地,梦想能在仇池山上"送老白云边'诗人在感伤和悲叹为世疏弃的同时,也有一种抚慰和自许。
虽说遭际穷困,终究"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表达了诗人高纯净守的品性至此,透过飒飒飘摇的竹影,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虽遭摧折,却不取悦世俗,隐忍宽厚,坚持操守的高逸之士伫立在眼前 全诗描绘苦竹"青冥亦自守'的物象特征表露的是"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的自许,寄寓诗人不随世俗的思想追求若联系此期杜甫所作《蒹葭》看,可知《蒹葭》描绘的是"摧折不自守'的物象特征,表露的是"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的自伤寄寓的是诗人防卫无力任凭摧折的感伤情怀两诗结合,可以看出诗人既无力防卫又不甘沉沦的繁杂情感诗中虽流露出归隐之意,但诗人终究没有选择在"幽人屋'中隐居下去现实生活时时把诗人的命运与国家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儒家说: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善天下,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位与离位,都要谋其政我们可以从杜甫后来的众多诗篇中感受到他那颗炎热而执着的仁人之心解读《苦竹》,更见其精神的难得志节的非凡 共享: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