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农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实践.docx
8页浅析农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实践特色农业培育为乡村振兴筑牢产业根基,通过挖掘地域自然禀赋,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种植、养殖产业,打造差异化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业附加值,带动村民稳定增收,形成乡村发展的核心动力过去,许多乡村农业生产以传统粮食种植为主,产品同质化严重,经济效益低,难以支撑乡村振兴,部分乡村甚至因缺乏特色产业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土地撂荒现象突出某山区乡村依托海拔 800 米以上的独特气候与酸性红壤条件,集中发展高山茶叶种植,村委会组织农户统一选用 “福鼎大白茶”“祁门种” 等优质茶苗,邀请农业技术专家上门指导,采用生态种植技术,在茶园周边种植防护林,园内套种紫云英等绿肥作物,不使用化学农药,通过腐熟的羊粪、菜籽饼等有机肥培育土壤肥力,提升茶叶品质村里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整合 500 余户农户的 2000 亩茶园,统一收购鲜叶,建设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引进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等设备,根据鲜叶等级加工成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不同品类,邀请专业设计团队打造 “高山云雾茶” 品牌,设计简约大气的包装与品牌标识,包装上标注茶园海拔、采摘时间等信息,增强产品辨识度合作社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开设官方店铺,与短视频平台主播合作开展直播带货,线下在城市开设品牌体验店,举办茶叶品鉴会,茶叶售价较普通茶叶高 30%,村民每亩茶园收入从过去的 3000 元增加至 8000 元。
同时,合作社还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如茶饼、茶饮料、茶叶精油,延伸产业链,带动村内 20 余名妇女参与深加工生产,村集体经济通过合作社分红年收入突破 100 万元,特色农业成为该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过去外出务工的 100 余名村民也纷纷返乡加入茶叶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拓展乡村振兴产业维度,将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相结合,开发采摘园、农耕体验、民俗展示等项目,让游客在体验农业生产的同时感受乡村文化,实现 “农业 + 文旅” 双向赋能,丰富乡村产业形态,带动村民多元增收某平原乡村地处城市近郊,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与肥沃的土壤,以优质草莓种植为基础,打造集采摘、体验、休闲于一体的草莓主题庄园庄园划分不同采摘区域,种植 “红颜”“章姬”“妙香七号” 等 10 余个草莓品种,通过大棚温控技术实现早熟品种 12 月上市,晚熟品种次年 5 月退市,采摘期延长至 5 个月园内设置草莓科普区,通过图文展板、实物标本向游客讲解草莓生长周期、种植技术、营养价值,安排专业讲解员为游客答疑;开设草莓 DIY 体验区,配备烤箱、模具等设备,游客可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亲手制作草莓酱、草莓蛋糕、草莓糖葫芦,体验成果可自行带走;结合乡村民俗文化,在采摘季举办 “草莓文化节”,邀请当地民间艺人表演舞龙舞狮、皮影戏,组织农产品展销活动,展示村民自制的土布、剪纸、手工糕点等特色产品。
为提升游客体验,庄园还配套建设农家餐厅,推出草莓宴,如草莓炒鸡蛋、草莓红烧肉、草莓果汁等特色菜品;与周边农户合作打造 10 家精品民宿,民宿保留乡村建筑风格,内部装饰融入草莓元素,游客可在民宿体验磨豆浆、做农家饭等乡村生活乡村旅游收入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 60%,带动农户人均年增收 2 万元,其中草莓种植户每亩增收 1.5 万元,民宿经营者每户年增收 5 万元,农文旅融合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该村也从普通农业村变为远近闻名的 “网红打卡地”农业科技赋能提升乡村振兴发展质效,通过推广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物联网监测、农产品溯源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农业从 “靠天吃饭” 向 “科技种田” 转变,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破解农业生产 “用工难、成本高、风险大” 的难题某粮食主产乡村过去农业生产依赖人工,播种时需 10 余人协作完成耕地、撒种、覆土,施肥靠人工背着肥料袋在田间撒施,病虫害防治需农户背着药箱逐行喷洒,效率低且成本高,还易因人工操作不当导致播种不均、施肥过量,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时减产严重村里引入无人机植保技术,购置 3 台农业无人机,配备专业操作人员,一台无人机每天可完成 500 亩农田的农药喷洒,作业效率是人工的 20 倍,农药用量减少 15%,还能避免人工喷洒时农药对人体的伤害;在小麦、玉米种植区安装智能灌溉系统,在田间埋入土壤湿度传感器,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并传输至控制器,当土壤湿度低于设定阈值时,滴灌系统自动开启,水分直达作物根部,水资源利用率提升 40%,每亩农田灌溉成本降低 50 元;在农田关键区域安装物联网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土壤养分等数据,农户通过 APP 即可查看数据,根据数据精准调整种植方案,如发现土壤氮含量不足时,及时追施氮肥,小麦、玉米亩产分别提升 10% 和 12%。
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村里还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为每块农田的农产品分配唯一溯源码,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可查看农产品种植过程、施肥用药记录、检测报告等信息,增强消费信任科技赋能不仅减轻农户劳动强度,还让农业生产更稳定,村民种植信心增强,过去因 “种田累、收入低” 外出务工的 80 余名村民选择返乡种田,乡村农业生产规模从过去的 5000 亩扩大至 8000 亩,还吸引周边村庄农户前来学习先进技术农业产业链延伸增强乡村振兴经济韧性,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电商销售、品牌运营等配套产业,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环节向 “生产 - 加工 - 销售 - 服务” 全链条延伸,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壮大村集体经济,降低乡村经济对单一产业环节的依赖某南方乡村以水稻种植为主,过去农户仅将稻谷脱粒后以原粮形式卖给粮贩子,每斤售价不足 2 元,利润微薄,还常因市场行情波动导致收入不稳定村里通过村集体经济入股的方式,投资建设大米加工厂,引进稻谷清理机、脱壳机、碾米机、抛光机、色选机、包装机等全套设备,将原粮加工成精米、糙米、胚芽米、富硒米等不同品类的成品米,包装后贴上 “生态香米” 品牌标签,产品附加值提升 50%,每斤精米售价达 3.5 元。
为延长大米储存时间,避免滞销变质,村里建设 2 座恒温仓储库,总容量达 500 吨,库内配备温湿度控制系统与通风设备,大米储存期从常温下的 3 个月延长至 12 个月为拓宽销售渠道,村里搭建电商销售平台,组建 5 人电商运营团队,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设店铺,运营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拍摄水稻种植、大米加工的短视频,通过短视频平台宣传推广,开展直播带货,主播在直播间向消费者展示大米品质,现场蒸煮米饭展示口感,年销售额突破 800 万元产业链延伸还带动村内 200 余名村民就业,涵盖大米加工、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电商运营等岗位,其中加工车间吸纳 80 余名中老年村民就业,每人每月工资 3000 元;物流团队吸纳 20 余名青壮年村民,负责将大米配送到周边城市网点村集体经济通过产业链分红年收入增加 80 万元,可用于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开展公益服务,乡村经济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即使遇到粮食价格波动,也能通过加工销售环节保障收益,如某年稻谷原粮价格下跌 10%,但加工后的成品米价格仅下跌 3%,农户收入基本稳定绿色农业发展守护乡村振兴生态底色,通过推广生态种植、循环养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让乡村既有 “金山银山”,又有 “绿水青山”,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某乡村地处生态敏感区域,过去因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乡村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品质也受影响村里推广 “稻渔共生” 生态种植模式,在 500 亩稻田中养殖小龙虾、螃蟹,小龙虾以稻田中的杂草、害虫为食,粪便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减少化肥使用量 50%、农药使用量 80%,水稻因生长环境改善,品质提升,口感更佳,还能额外收获小龙虾、螃蟹,农户每亩增收 1500 元针对农作物秸秆处理难题,村里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站,配备秸秆粉碎机、打捆机、烘干机等设备,将农户废弃的小麦、玉米秸秆粉碎后,一部分加工成饲料卖给周边养殖场,一部分与畜禽粪污混合发酵生产有机肥,一部分压制成生物质燃料供村里企业使用,每年处理秸秆 5000 吨,生产有机肥 2000 吨,有机肥免费发放给农户用于农田施肥,形成 “种植 - 养殖 - 废弃物利用 - 种植” 的循环农业模式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村里还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为农户检测土壤养分,根据检测结果制定个性化施肥方案,指导农户科学使用化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绿色农业不仅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土壤有机质含量从 1.5% 提升至 2.5%,村内河道水质从劣 V 类改善为 III 类,还让农产品因 “生态”“有机” 标签更受市场青睐,该村大米、小龙虾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售价较普通产品高 25%,产品供不应求,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该村也被评为 “省级绿色农业示范村”。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乡村振兴协同发展,通过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规模化经营主体,整合分散农户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同时发挥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为小农户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服务,帮助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形成 “主体引领、农户参与、利益共享” 的振兴格局某乡村过去农户分散种植,每户种植面积仅 5-10 亩,种植品种杂乱,技术落后,采购生产资料时因量小议价能力弱,销售农产品时因缺乏渠道只能低价卖给收购商,农户收益低,农业发展缓慢村里通过政策扶持培育 10 家家庭农场,每家农场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周边农户土地,种植面积超过 200 亩,农场采用标准化种植技术,统一选用优质品种,统一采购种苗、化肥、农药,降低采购成本 15%,统一使用大型农机开展耕种收作业,提高生产效率,统一销售产品,通过批量销售提升议价能力,农场主每亩收益较分散种植时增加 800 元村里成立农民合作社,吸纳 500 余户农户加入,合作社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为农户提供免费技术培训,组织技术人员上门指导种植;统一与种子公司、化肥厂家签订采购协议,以低于市场 10% 的价格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建设农产品分拣中心,对农户种植的农产品进行分级分拣,统一包装销售,避免农户因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导致售价偏低;与大型超市、电商平台签订销售协议,保障农产品销路,农户按合作社标准种植,产品由合作社统一收购,收购价格较市场价高 5%-10%,避免农户因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亏损。
村里还引进 2 家农业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承诺无论市场行情如何,均按保底价格收购农产品,解除农户后顾之忧;企业还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提升种植水平,如某蔬菜加工企业定期组织农户参加蔬菜种植技术培训,指导农户种植适合加工的蔬菜品种,农户种植的蔬菜全部由企业收购加工成泡菜、酱菜,农户每亩年收入稳定在 1.2 万元新型经营主体引领下,该村农业规模化程度从 30% 提升至 70%,农户人均年增收 1.2 万元,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效衔接,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户收益同步提升农业与乡村治理融合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通过以农业产业发展为纽带,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引导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参与产业发展与乡村公共事务,增强村民的归属感、责任感与凝聚力,形成产业发展与治理提升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某乡村以蔬菜种植产业为依托,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按蔬菜种植区域将全村划分为 10 个 “产业网格”,每个网格由党员担任网格长,网格长负责协调解决农户种植难题,如联系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帮助农户采购生产资料、协调解决灌溉用水矛盾,定期组织网格内农户开展技术交流活动;建立 “产业议事会” 制度,议事会由农户代表、党员代表、合作社负责人组成,每月召开一次会议,收集农户对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共同制定种植计划、销售方案、技术培训安排,确保产业发展符合农户需求,如农户提出 “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