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实践探索.docx
7页乡村振兴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乡村振兴需要具备专业技能与劳动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能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动手能力与实践认知,为乡村发展输送既懂技术又能实干的人才过去,部分专业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学生虽通过课堂学习掌握了作物栽培、乡村规划等专业知识,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毕业后到乡村工作时,面对田间地头的实际问题或乡村建设项目,常常无从下手通过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学生可在专业学习的各个阶段参与针对性的劳动实践,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技能某农业类院校的农学专业,在教授 “作物栽培学” 理论课程时,按照作物生长周期,分阶段安排学生到校内试验田或合作的乡村种植基地参与劳动实践:播种阶段,学生学习整地、选种、播种深度控制等实操技巧;生长阶段,参与水肥管理、中耕除草、病虫害绿色防治等劳动,记录作物生长数据;收获阶段,学习机械收割或人工采收的规范流程,并参与产后晾晒、脱粒等环节学生在劳动中不仅深化了对栽培理论的理解,还能根据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种植方案,毕业后分配到乡村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仅用 1 个月就熟练掌握了当地主要作物的种植指导工作,帮助农户解决了玉米倒伏、小麦锈病防治等难题,得到农户广泛认可。
农业类专业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围绕乡村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设计田间劳动、农产品加工、农业技术推广等多元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劳动中深化农业专业知识,掌握贴合乡村实际的实用农业技能某中西部职业院校的园艺技术专业,针对当地乡村水果产业发达但加工能力薄弱的现状,在课程设置中重点强化农产品加工相关的劳动实践在 “果树栽培” 课程中,除课堂讲解果树生物学特性、修剪技术等理论知识外,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承包学校实训基地的 1 亩果园,从春季果树萌芽开始,全程参与育苗、定植、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摘等劳动,每周记录果树生长情况,每月提交实践报告,分析不同管理措施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 “农产品加工技术” 课程中,学校与乡村水果加工厂合作建立实践车间,学生在学习加工理论后,亲手参与水果清洗、去皮、切块、熬制、包装等劳动,制作水果罐头、果脯、果酱等产品为提升实践的实用性,加工厂技术人员会现场指导学生掌握糖分控制、灭菌温度、包装密封等关键工艺,避免产品变质部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当地农户制作的果脯因糖分过高、包装简陋,市场认可度低,便利用所学知识,帮助农户调整配方、改进包装设计,使果脯保质期延长 3 个月,售价提升 20%,带动 5 户农户年增收 1.2 万元。
此外,专业还组织学生参与 “农业技术下乡” 活动,每年春耕、秋收时节,学生跟随专业教师深入乡村,为农户提供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同时参与田间劳动,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完成播种、采收等农活,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乡村文旅专业结合劳动教育,通过参与乡村旅游资源调研、旅游项目策划、民宿运营管理、乡土文化活动组织等实践劳动,让学生掌握文旅专业核心技能,同时深度理解乡村文化内涵与游客需求,助力乡村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某文旅类本科院校的乡村旅游专业,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 10 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专业课程与乡村文旅实践紧密结合在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课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合作乡村开展为期 2 周的实地调研,白天走访村落,参与乡村房屋测绘、自然景观拍照、民俗文化访谈等劳动,收集一手资料;晚上整理调研数据,结合专业知识设计旅游线路,如 “古村落探秘 + 民俗体验”“田园采摘 + 农家美食” 等主题线路,并制作线路宣传手册线路设计完成后,学生需向村委会和乡村旅游经营者汇报方案,根据反馈意见修改完善,部分优秀方案被乡村采纳并落地实施在 “乡村民宿运营管理” 课程中,学生到合作民宿进行为期 1 个月的实习,参与民宿日常运营的全流程劳动:清晨协助民宿主人采购新鲜食材,上午负责客房整理、床单更换、卫生清洁,下午参与游客接待、旅游咨询、体验活动组织,晚上记录当天运营数据、总结服务问题。
实习期间,学生需针对民宿运营提出至少 1 项改进建议,某小组发现民宿缺乏乡土文化元素,便利用当地竹编、剪纸等非遗技艺,设计民宿装饰挂件和游客伴手礼,同时组织 “非遗手工体验课”,邀请村民传授简单的竹编技巧,使民宿游客回头率提升 30%此外,在 “乡村文化活动策划” 课程中,学生结合传统节日,协助乡村策划并执行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诗会、春节庙会等活动,从活动方案撰写、物料准备到现场组织、秩序维护,全程参与劳动,既提升了活动策划能力,又加深了对乡村文化的理解农村电商专业融入劳动教育,通过开展农产品选品、网店搭建与运营、直播带货、物流打包配送等全链条实践劳动,让学生掌握电商专业技能,同时助力乡村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乡村电商产业发展某商贸类职业院校的农村电商专业,针对乡村农产品 “卖难” 问题,将劳动教育贯穿电商人才培养全过程在 “电商产品选品与开发” 课程中,学生深入乡村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参与农产品选品劳动:到果园挑选品相好、成熟度适宜的水果,到养殖场查看畜禽生长环境与检疫情况,到加工车间检查农产品加工工艺与质量标准,通过实地劳动筛选出符合电商销售要求的产品选品完成后,学生学习产品拍摄技巧,在田间地头、加工车间为农产品拍摄宣传照片和视频,突出产品原生态、无添加的特点。
在 “网店运营与管理” 课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设乡村农产品网店,从店铺装修、商品上架、详情页撰写到订单处理、客户咨询回复、售后服务,全流程独立操作为提升店铺销量,学生需定期分析运营数据,调整商品定价、促销策略,某小组发现店铺流量不足,便优化商品关键词,参与平台促销活动,使店铺月销量从 50 单提升至 300 单在 “直播电商” 课程中,学校在乡村建立直播基地,学生轮流担任主播,到田间地头、加工车间开展直播带货,介绍农产品生长过程、加工工艺、食用方法,直播过程中需回答消费者关于产品质量、物流时效、售后保障等问题为增加直播吸引力,学生还会邀请农户参与直播,讲述农产品种植故事,某场柑橘直播中,农户现场演示柑橘采摘、剥瓣品尝,单场销售额突破 15 万元,帮助农户清空 2 万斤库存此外,在 “电商物流配送” 课程中,学生参与农产品打包、贴单、分拣等劳动,学习不同农产品的包装技巧,如水果需用泡沫箱 + 防震膜包装,避免运输损坏;干货类产品需密封包装,防止受潮学生还协助乡村建立 “村级电商服务站 + 物流分拣点” 模式,解决农产品 “最初一公里” 配送难题,使当地农产品快递时效提升 1-2 天,物流成本降低 15%。
乡村建设类专业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通过参与乡村房屋修缮、道路建设、公共空间改造、环境整治等实践劳动,让学生掌握建筑设计、工程施工、规划管理等专业技能,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贡献力量某建筑类院校的村镇建设与管理专业,聚焦乡村 “宜居宜业” 需求,将劳动教育融入核心课程在 “乡村住宅设计与建造” 课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住宅设计方案,还需到乡村参与实际住宅建设的部分劳动:前期协助工程师进行场地测量、放线定位,确定房屋基础位置;中期参与墙体砌筑、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基础施工,学习施工规范与安全要求;后期协助进行门窗安装、墙面抹灰、屋顶防水处理等收尾工作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需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设计方案,某小组设计的住宅窗户尺寸过大,与当地工匠沟通后发现,过大的窗户不利于冬季保暖,便缩小窗户尺寸并增加保温层,使设计方案更贴合乡村实际在 “乡村道路与基础设施规划” 课程中,学生参与乡村道路硬化项目,从道路勘察、路线规划到路基开挖、水泥铺设、路边排水沟建设,全程参与劳动某项目中,学生发现乡村原有道路坡度较大,不利于老年人出行和农产品运输,便建议调整路线,降低坡度,同时在道路两侧设置扶手和错车道,提升道路安全性与实用性。
在 “乡村环境整治与公共空间设计” 课程中,学生针对乡村垃圾乱堆、污水横流、公共空间缺失等问题,开展环境整治劳动:组织村民清理村内垃圾死角、废弃坑塘,协助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分类站点;设计并参与乡村公共空间改造,将村内闲置地块改造成文化广场、健身场地、儿童游乐区,铺设透水砖、种植乡土植物、安装健身器材某乡村文化广场改造项目中,学生利用当地废弃的磨盘、石槽等老物件设计景观小品,既节约成本,又保留乡村记忆,得到村民一致好评乡村教育专业融入劳动教育,通过参与乡村学校教学辅助、劳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课后服务组织、留守儿童关爱等实践劳动,让学生掌握教育专业核心技能,同时培养劳动教育意识与乡村教育情怀,为乡村学校输送能开展劳动教育的合格教师某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乡村方向),针对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在人才培养中强化劳动教育实践在 “乡村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设计” 课程中,学生学习劳动教育理论后,深入乡村小学调研,了解乡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劳动基础与兴趣点,结合当地农业生产、传统手工艺等资源,开发适合乡村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如 “校园种植课”“乡土手工艺课”“家庭家务课”课程开发完成后,学生需到乡村小学实习,亲自授课并组织劳动实践:在 “校园种植课” 中,带领学生开垦校园小菜园,种植蔬菜、花卉,从翻土、播种、浇水到施肥、除草、收获,全程指导学生劳动;在 “乡土手工艺课” 中,邀请乡村手艺人进校园,协助其教授学生剪纸、编织等简单技艺;在 “家庭家务课” 中,布置家务劳动任务,如洗碗、扫地、整理房间,要求学生记录劳动过程与感悟。
在 “乡村小学教学辅助” 实习中,学生除承担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辅助工作外,还需参与学校日常管理劳动,如晨读、课间操组织、午餐分发、校园卫生监督等,深入了解乡村小学的教学与管理模式针对乡村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专业还组织学生开展 “课后服务” 实践,下午放学后,学生留在学校,组织留守儿童参与劳动活动: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农田协助农户采摘蔬菜,培养劳动习惯;指导学生制作手工制品,如折纸、陶艺,丰富课余生活;帮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同时关注其心理健康某学生在实习中发现,一名留守儿童因缺乏家庭关爱而性格内向,便通过一起参与校园种植劳动,与孩子建立信任,逐渐引导孩子打开心扉,变得开朗活泼农业机械专业结合劳动教育,通过农业机械操作、维修保养、技术调试、下乡服务等实践劳动,让学生掌握农机专业技能,为乡村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某工科院校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立足乡村农业生产需求,将劳动教育融入农机人才培养各环节在 “农业机械构造与原理” 课程中,学校建设农机实训中心,配备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无人机等各类农业机械,学生通过拆解、组装农机部件,了解机械内部构造与工作原理;在 “农机操作技术” 课程中,学生在实训场地练习农机操作,从拖拉机起步、换挡、转弯到收割机割台调整、速度控制、谷物脱粒,逐步掌握操作技巧,考取农机操作证书。
为提升实践的针对性,学校与乡村农机合作社合作,组织学生定期到合作社参与劳动:春耕时节,协助农户操作播种机进行玉米、大豆播种,调整播种深度与行距,确保播种均匀;夏收时节,参与小麦、水稻收割,操作收割机完成收割、脱粒、秸秆粉碎等作业,同时学习应对倒伏作物、潮湿天气等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秋收后,协助合作社对农机进行全面保养与维修,清洗农机部件、更换机油滤芯、检查电路系统,确保农机在闲置期保持良好状态在 “农机技术推广” 课程中,学生跟随专业教师开展农机下乡服务,到乡村集市、田间地头举办农机技术培训班,演示新型农机的操作流程,如无人植保机的飞行调试、精准施肥机的参数设置,同时为农户解答农机使用中的疑问,帮助农户解决农机故障某学生在下乡服务中发现,部分农户因不会操作新型播种机导致播种质量差,便制作简易操作手册,现场手把手教学,使农户快速掌握操作技巧,播种效率提升 40%此外,专业还组织学生参与农机改造项目,针对乡村小块耕地多、地形复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