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分析.docx
7页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分析高职院校定制化人才培养为乡村输送实用型人才,针对乡村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开设农业技术、乡村电商、乡村旅游、农村医疗等特色专业,采用 “理论 + 实践” 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贴合乡村实际的技能,毕业后能快速适应乡村工作岗位,避免所学知识与乡村需求脱节某农业类高职院校深入周边 10 余个乡村调研,发现当地粮食种植面临病虫害防治难、产量不稳定问题,畜禽养殖存在疫病频发、品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于是针对性开设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畜牧兽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除基础理论课程外,增加本地常见的小麦锈病、玉米螟防治技术,生猪口蹄疫、家禽禽流感诊断与防控等实践课程,还邀请乡村种植能手、养殖场技术负责人进校园授课,分享一线经验学校与乡村种植基地、养殖场建立长期合作,安排学生从大二年级开始,每月到基地实习 5 天,参与播种、施肥、疫病诊断、饲料配置等实际工作,学生在实习中遇到问题可随时向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请教学生小李在实习期间,发现农户种植的玉米出现大面积锈病,通过课堂所学知识与企业导师指导,提出采用生物农药与合理密植结合的防治方案,帮助农户控制病情,减少损失,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担任农业技术推广员,指导周边 50 余户农户科学种植,通过优化种植技术,玉米亩产提升 15%。
该校还与 20 余家乡村合作社签订 “订单培养” 协议,合作社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提前向学校预订毕业生,学校根据合作社需求调整教学重点,如为种植合作社增加农产品初加工课程,为养殖合作社增加畜禽产品检疫课程,毕业生入职后无需额外培训即可直接参与合作社生产运营,去年该校为乡村输送农业技术人才 200 余名,80% 的毕业生在乡村工作满 3 年,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高职院校技术服务团队助力乡村产业升级,组建由专业教师、技术骨干、企业专家组成的服务团队,根据乡村产业痛点,深入田间地头、生产车间开展技术指导、难题攻关、项目合作,帮助农户与农业经营主体解决生产中的技术瓶颈,提升乡村产业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某机电类高职院校在乡村调研时发现,随着农业机械化普及,农户使用的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设备日益增多,但乡村缺乏专业维修人才,设备出现故障后需等待县城维修人员上门,常延误农时,且维修费用高针对这一问题,学校组建农机维修技术服务团队,团队成员包括 5 名机电专业教师、10 名技术骨干学生,配备专业维修工具与检测设备,每月定期下乡 2 次,为农户免费检修农机设备,现场传授简单维修技巧,如更换农机滤芯、调整传动皮带、排查电路故障等。
为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团队还在 3 个乡镇设立农机维修培训点,每季度开展 1 次免费培训,编写通俗易懂的农机维修手册,发放给农户,目前已有 300 余名农户掌握基础农机维修技能,能自行处理常见故障去年秋收时节,某村 10 余台收割机因使用年限长,出现发动机功率下降、收割效率低的问题,服务团队接到村委会求助后,24 小时内赶到村里,连续 3 天加班检修,更换老化零件,调试设备参数,确保所有收割机正常运转,避免农户因农机故障延误秋收,为农户减少损失 50 余万元针对乡村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附加值低的问题,该校还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开发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如帮助某花生种植村改进花生酱制作工艺,引入恒温烘焙设备替代传统炒制,采用无菌灌装技术延长保质期,改进后的花生酱口感更细腻,保质期从 3 个月延长至 6 个月,产品进入城市超市销售,销售额提升 40%,带动村民每亩花生增收 800 元高职院校乡村电商培训激活乡村消费市场,依托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优势,针对乡村不同人群开展分层电商培训,为农户与乡村创业者提供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网店装修、客户服务等全流程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电商技能,通过线上渠道拓宽农产品销售范围,解决 “好产品卖难” 问题,让乡村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某商贸类高职院校在周边乡村开展电商培训需求调研,发现留守妇女、返乡青年、村干部对电商培训需求迫切,但基础差异大,于是采用 “分层教学” 模式:针对留守妇女,开设基础电商班,培训内容以操作、网店注册、商品上架、简单客服为主,采用 “白天实践 + 晚上理论” 的教学方式,避免与家务、农活冲突,教学语言通俗易懂,多采用案例教学与手把手指导;针对返乡青年,开设进阶电商班,增加直播带货技巧、数据分析、多平台运营、品牌打造等内容,邀请电商平台运营专家授课,组织学员到电商企业参观学习;针对村干部,开设电商带头人班,重点培训电商产业规划、资源整合、团队管理等内容,培养乡村电商发展带头人在培训过程中,教师深入乡村,利用村集体闲置房屋作为培训教室,配备电脑、投影仪、直播设备,为学员提供免费实训场地,还建立 “培训 - 实践 - 帮扶” 机制,培训结束后,安排教师跟踪指导 3 个月,帮助学员解决实际运营中遇到的问题村民王大姐通过基础电商班培训,开设农产品网店销售自家种植的核桃,初期因缺乏运营经验,网店销量不佳,教师指导她优化商品标题、拍摄高质量产品图片、设置优惠活动,还帮助她学习直播带货,王大姐从最初对着镜头紧张忘词,到能熟练介绍核桃种植过程、口感特点,单场直播销售额从 2000 元提升至 2 万元,还带动村里 10 余名妇女一起做电商,形成 “乡村电商互助小组”,互相分享运营经验,共同解决物流、包装问题。
该校还协助乡村建设 6 个电商服务站,每个服务站配备电脑、打印机、冷链冰箱、打包设备,为村民提供快递收发、产品包装、代运营等服务,去年帮助乡村销售核桃、红枣、小米等农产品总额达 800 万元,有效打通乡村电商产业链,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将产品卖向全国高职院校乡村文化传承项目守护乡村精神根脉,组织文化创意、艺术设计、历史文化等专业师生,深入乡村挖掘传统工艺、民俗文化、民间故事、节庆礼仪等文化资源,开展乡村文化整理、保护与创新工作,开设非遗传承课程,开发文化文创产品,举办乡村文化活动,让乡村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某艺术类高职院校在文化传承调研中发现,某山区乡村的传统竹编技艺拥有 200 余年历史,曾是当地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但随着工业化产品普及,竹编产品市场需求减少,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技艺面临失传风险,仅剩下 5 名 70 岁以上的老艺人掌握完整技艺为保护这一传统技艺,学校组织 10 名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深入乡村,与老艺人同吃同住,用文字、图片、视频记录竹编技艺的选材、破篾、编织、染色等全流程,采访老艺人整理技艺口诀与背后的民间故事,形成完整的技艺档案学校还在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竹编艺术设计方向,邀请老艺人进校园担任兼职教师,每周授课 2 次,指导学生学习传统竹编技艺,同时鼓励学生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技艺结合,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
学生通过反复试验,设计出竹编灯具、收纳盒、装饰品、儿童玩具等 20 余种文创产品,产品既保留传统竹编的纹理美感,又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如竹编灯具采用 LED 光源,竹编收纳盒增加防水涂层学校协助学生成立竹编文创工作室,通过线上电商平台、线下文旅展会销售产品,还与乡村文旅项目合作,在乡村设立竹编体验区,游客可亲手学习竹编技艺,购买文创产品,去年竹编文创产品销售额达 50 万元,带动老艺人每月增收 3000 元,吸引 8 名年轻人回到乡村学习竹编技艺该校还协助乡村建设文化展览馆,展示传统农具、民俗物品、竹编作品,组织师生拍摄乡村文化纪录片《竹编里的乡愁》,在地方电视台播放,去年举办乡村文化节 3 场,开展竹编技艺展演、民俗表演、民间故事分享等活动,吸引游客 2 万人次,推动乡村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让乡村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独特标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建乡村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学校的技术、人才优势与企业的资金、市场、管理优势,在乡村联合建设实训基地、产业园区、产学研合作中心,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市场销售一体化合作,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就业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 “学校育人、企业盈利、乡村增收” 的三方共赢。
某食品类高职院校在调研中发现,某乡村盛产苹果、梨等水果,但因缺乏深加工技术,水果多以鲜销为主,附加值低,且面临滞销风险,于是联合某食品加工企业,计划在乡村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实训基地学校负责基地的技术规划、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企业负责投入资金建设厂房、购置设备、开拓市场,村集体提供土地并协调农户参与,三方签订合作协议,明确收益分配方式:基地利润的 30% 用于学校教学科研与学生奖学金,40% 归企业所有,30% 用于村集体发展与农户分红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组织食品加工专业师生参与厂房设计、设备选型、生产工艺制定,确保基地既符合教学实训需求,又能满足生产标准;企业投入 500 万元建设标准化生产车间,购置清洗、榨汁、浓缩、杀菌、包装等设备,可生产果汁、果脯、果酱、真空包装水果等产品基地建成后,既是学校学生的实训场所,学生在基地参与实际生产,提升专业技能;又是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每年加工苹果、梨等水果 500 吨,生产各类产品 300 吨学校教师团队研发出苹果脆片、梨膏等新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企业利用自身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往全国 20 余个省市的超市与电商平台,去年基地销售额达 800 万元。
基地还带动周边 300 余户农户种植优质水果,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收购价格较市场高 10%,农户人均年增收 1.2 万元;为村里提供 50 个就业岗位,村民在基地从事清洗、分拣、包装等工作,每月工资 3000 元;村集体通过土地入股获得分红,年收入增加 50 万元,用于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实现多方共赢高职院校乡村医疗服务改善乡村健康状况,依托护理、临床、药学、康复等医学类专业,组织师生开展乡村义诊、健康讲座、慢性病管理、急救培训等常态化医疗服务,为村民提供基础医疗保障,培训乡村卫生员提升医疗技能,捐赠药品与医疗设备,缓解乡村 “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 问题,守护村民身体健康某医学类高职院校制定 “乡村医疗服务计划”,每月组织 20 名护理、临床专业师生,携带血压计、血糖仪、心电图机、常用药品等下乡开展义诊,义诊地点覆盖周边 15 个乡村,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在义诊现场,师生为村民免费测量血压、血糖,诊断感冒、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疾病,开具处方并发放药品,还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记录健康状况与用药情况,定期通过随访去年该校师生累计义诊 5000 余人次,为 200 余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每季度上门随访 1 次,指导患者调整用药与饮食,帮助 10 余名长期服药的患者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
针对乡村卫生员医疗水平有限、急救能力不足的问题,该校在县医院设立乡村卫生员培训基地,每半年开展 1 次免费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外伤处理、心肺复苏、妇幼保健等,采用理论授课与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如心肺复苏培训中,师生使用模拟人指导卫生员练习按压位置、力度、频率,确保卫生员能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去年培训乡村卫生员 150 余名,某村卫生员通过培训后,成功处理多起村民突发疾病事件,如为突发心绞痛的村民进行急救处理,为外伤出血的村民进行止血包扎,获得村民认可学校还向乡村卫生所捐赠血压计、听诊器、药品等医疗物资,去年累计捐赠药品价值 20 万元,改善乡村基层医疗条件,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高职院校乡村规划服务优化乡村人居环境,发挥建筑设计、园林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优势,为乡村提供村庄整体规划、民居改造、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设计方案,组织师生参与规划实施指导,帮助乡村改善居住条件,打造 “宜居宜业” 的美丽村庄,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某建筑类高职院校接到某乡村的规划需求后,组织 10 名建筑设计、园林技术专业师生组成规划团队,深入乡村开展为期 1 个月的实地调研,走遍村里的每条道路、每片地块,访谈 200 余名村民,了解村民对村庄发展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