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教育学考点要点归纳总结.doc
14页小学教育学考点要点归纳总结小学教育学考点与重点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概要本章归纳地介绍了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不一样时期的特色、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知识点梳理1.教育的看法教育是培育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必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希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记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以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初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流行的标记是清代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公布的全国一致的教育主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齐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尊崇的理想是:“教育不该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以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向①增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连接;②增强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一般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浸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种类日趋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线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益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此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齐备,成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系统,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隋唐此后流行科举制度宋朝此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减少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课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照,明朝此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向来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命令废科举开学堂4.20世纪此后代界教育的特色进入20世纪此后,教育在数目上获取更大的发展,义务教育广泛向中等教育延长,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广泛重视,政治道德教育广泛呈现出国家主义的特色二次大战此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的特色1)教育的终生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侧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鼎力创立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
他很重申学习与思虑相联合,学习与行动相联合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侧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想能力的培育,还侧重使用技术的传习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天性,全部放任自流,即是最好的教育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课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好的教育系统,提出了教课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而后道尊”的教师观主张启迪式教课,主张教课要依照学生心剪发展的特色,顺序渐进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在西方,教育学的思想根源,以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苏格拉底以问答法有名这类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嘲讽,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柏拉图把人分红三种公司或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他以为教育与政治有着亲密的联系,以培育将来的统治者为主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类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其代表作为《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禀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以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以为,教育应当是国家的,主张依照少儿心剪发展的规律对少儿进行分阶段教育,倡导对学生进行和睦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政治学》6.教育学的成立与改革(1)教育学学科的成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立始于夸美纽斯夸美纽斯重申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反应在《大教课论》中2)规范教育学的成立从独立的教育学出生的角度说,往常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一般教育学》为标记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适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①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课理论成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成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确立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课上,他重申系统知识的教授,重申讲堂教课的作用,重申教材的重要性,重申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讲堂中心的特色②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重申少儿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少儿中心主义著称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识记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历程中拥有代表意义的事件和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思想,理解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向和20世纪以后代界教育的特色第二章小学教育复习概要本章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详尽地论述了义务教育的意义、法律保证以及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地位,并论述小学教育的目的和素质教育,。
知识点梳理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小学教育往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岁~12岁的少儿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行的基本的一般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育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1)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2)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878年,张焕纶所创立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初步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1840年此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色是:.①逐渐明确了小学教育为一般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②学制改革渐渐向世界其余国家凑近,采纳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③逐渐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育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④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3)建国此后的小学教育建国以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2.义务教育(1)义务教育的看法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纳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少儿、少年都一定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一定予以保证的带有强迫性的公民教育世界上有的国家或地域又称逼迫教育、公民教育2)义务教育的意义①标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停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表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升③能够保障公民基本权益,又能够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3)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行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3.《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行《义务教育法》共18条,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行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系统、办学条件、各方应执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义务教育一定贯彻国家的教育目标,努力提升教育质量,使少儿、少年在道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升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材确立基础2)义务教育的实行对象及年限凡年满6周岁的少儿,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域,少儿的入学年纪可推延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3)义务教育的学制“义务教育能够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往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向制”4)义务教育的管理系统我国义务教育推行国务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系统4.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此刻以下三个方面:普及性、基础性、强迫性。
5.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小学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希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经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如何的结果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育什么样的人材的总要求小学教育目的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串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拥有指导意义,它拥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论作用6.拟订小学教育目的的依照(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少年少儿身心发展的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7.我国小学教育目的表述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对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部分8.全面推动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育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的重点是识记义务教育的基本内容,理解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和小学教育的目的,难点是理解素质教育以及素质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关系。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复习概要本章概括了少儿身心发展的动因和一般规律、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侧重论述了学校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所起的特别作用知识点梳理1.身心发展的看法人的身心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含身高体重的增添,骨骼结构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含认知和意愿双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想等方面的发展;意愿的发展.指需要、兴趣、感情、意志等的发展2.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凋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己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次序也是由身心成熟体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2)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看法是人的发展主要依赖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的苟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外铄论者一般都侧重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