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儿童社交中的友谊研究.doc
7页关于学前儿童社交中的友谊研究刘海君摘要:友谊在学前儿童社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友谊可以帮助学前儿童学习社会化技巧并促进社会性比较,以及提升幼儿的归属感本文通过对有关学前儿童友谊研究的梳理,从学前儿童社交属性、友谊概念,学前儿童社交中友谊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等阐述友谊在学前儿童社交中的作用关键词:学前儿童友谊;综述一、友谊的定义 专家学者们往往因其研究对象,方式与取向的不同对友谊的定义也略有不同,有社会专家指出友谊的探讨始于苏格拉底与柏拉图,而后亚里斯多德对友谊做进一步的延伸,认为友谊是一种活动,除了爱的活动,没有其他目的另有社会专家则认为由三种角度定义友谊:1.人与人间的依附关系2.关系的建立并非透过一定的模式3.是一种纯碎性志愿的,重要的承诺 由以上有关友谊之界定笔者对关于友谊的定义整理如下: (1)友谊的建立必须是自愿性的,没有被强迫2)友谊是形容朋友之间的相互性关系3)友谊关系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形式,比如泛泛之交,至交或密友等但不能否认,友谊是人与人间具有相互性且充满爱的一种关系4)友谊是建立在互相了解,彼此尊重,互相帮助的一种情感上的依附关系 二、国内外学前儿童友谊的相关研究 (一)学前儿童的友谊概念之相关研究 (1)学前儿童与学龄儿童友谊概念类别 1.Berndt运用描绘朋友与熟悉者(非朋友)的漫画作为研究刺激材料,个别访谈幼儿园,三年级,六年级的孩子,来评估他们的友谊概念。
研究结果显示所有的孩子常以分享与帮助的友谊概念类别来描述朋友,较少以之描述熟悉者孩子较少以争吵来描述朋友孩子们对友谊概念访谈的反应均强调分享活动,分享历程,帮助,减少争吵随着年龄的增加,亲密与忠诚的比例也随着提高 2.陈玲玲的研究以幼儿园大班,小学二,四,六年级各30名学生为对象,以友谊概念问卷进行友谊概念及友谊知觉的探讨,以了解儿童选择好朋友的动机,标准,和期望研究者依问卷的预试结果采内容分析法,将友谊概念分为七类:外在特征,联合活动,倾慕,情感性,利他行为,亲密感,其他 研究结果显示学前儿童的友谊较不稳定,互惠性低,且偏向单方面的关系大班幼儿与各年级儿童对外在特征与倾慕所重视程度皆相同在友谊概念所包含的因素中,各年龄儿童在联合活动,利他行为与亲密感三项因素差异最大,显示着大班幼儿比学龄儿童较不重视联合活动,利他行为与亲密感的因素年龄越小的儿童越重视具体的外在因素,而年龄越大的儿童越重试抽象,互惠的特质相互型的朋友对情感性的有较切身的感受,而片面型的朋友只知觉到可倾慕的特征 以上两项跨越学龄前幼儿与学龄儿童的友谊概念研究中,研究者都强调着年长的儿童具有年幼的儿童所没有的友谊概念,因此不易发现年长者具备的友谊概念类别。
只能就研究中,所有儿童均具备的友谊概念特质来描述年幼者的友谊概念,例如:外在特征与倾慕,分享与互动的品质,分享活动,分享历程,帮助,减少争吵 (2)以绘本教学诠释学前儿童友谊概念之研究 就采用的研究方法而言,上述研究均以访谈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来探讨学前儿童友谊概念类别及发展,但又辅以父母问卷,研究室观察和图片辨识,重要性选择评估等方法,来探询幼儿友谊概念的特质另外还有一些研究主要是以绘本教学的方式来诠释友谊概念其中包括黄美雯《不同年龄层学生对童话绘本中友谊概念之诠释研究》,高秀君《大班幼儿对绘本中友谊概念的诠释》,林瑞昌《儿童友谊概念发展,友伴选择及友谊满意度之相关研究》,陈玲玲《儿童友伴选择,友谊概念与友谊知觉之相关研究》,黄秀云《米恩童话研究》,邬时雯《以故事教学增进儿童同伴友谊之行动研究》,邱爱真《以儿童绘本增进幼儿友谊互动之研究》与赖玉敏的《图画书中的儿童友谊关系与读书会之应用》 上述国内学位论文描述出目前儿童友谊研究朝两个方向进行,一是借由图画书或童话为材料,试图解读出学前儿童对友谊的看法和期望,另一方面着重教育应用,提出学前儿童友谊的行动策略与实施,上述的研究结果中,研究者们都十分肯定图画书或童话对儿童友谊概念的帮助。
(二)学前儿童友谊的表现方式 (1)关于学前儿童冲突的研究 国内外关于学前儿童冲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前儿童产生冲突的原因及不良同伴关系对学前儿童学习品质,道德发展等的影响及关系 在孩子游戏时因为互动机会的增加,所以冲突之情形亦常见,比如对游戏方式的意见,彼此之先前关系,成人的表现等因素,也可能会影响冲突之发生国内学者郑美芳将冲突的原因分为下列几点陈述:1.利益:由于有限的资源而起的争执2.价值:两人因价值观念不同而引发的冲突3.认知:对同样的讯息,双方的解是看法不同而导致冲突4.目标:双方想要的目标不同时,也会产生冲突5.实质:当两个人对事件本身有不同的看法或主张6.情感冲突:双方感受不同而教育专家wheeler则将儿童的冲突的架构特征分为1.议题:如物品及物理空间的控制2.策略:包括攻击与非攻击的身体及言语的策略3.结果:如问题悬而未决,或是因成人的介入其中一方屈服,或是双方都同意的解决方式Hartup认为冲突是由意见不合和社会偶发事件所组成,不同于竞争Garvey以社会学的观点,认为冲突此字代表着拒绝,否定,反对,禁止,与意见不合 综上所述,研究者将诸位学者对冲突发生原因之研究结果,归纳整理为下列几个方面,其中包括了物理或空间控制之侵犯,违反公平规则,肢体接触,个人因素,资源匮乏,价值观不合。
(2)如何适切的表现善意以赢得友谊呢? 国内学者李骆逊即针对一位刚刚进入大学附设实验幼儿园,年龄四岁名为贝利的儿童,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观察研究,目的在观察儿童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是如何适应新生活,适应期间的表现与反应,被接纳与融入团体的方式等,研究结果以故事性的情景方式呈现,分为三阶段做描述,在第一阶段中,贝利就如同是一位局外人,第二阶段中贝利开始有了一些善意的行动发生,第三阶段贝利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也承认自己的好朋友,由贝利结交朋友的历程中,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孩子在友谊中该如何适切的表达善意以赢得关系的顺利发展,同时透过这个故事,提醒教师及家长关心幼儿的友谊发展,也给予教育工作者一个反省的思考机会 三、结论由上述分析可知,国内外关于学前儿童友谊的研究甚少,其中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学前儿童友谊概念的研究,其主要研究方法为访谈法,并辅以父母问卷,研究室观察和图片辨识,重要性选择评估等方法,以及有少量研究以绘本教学的方法研究幼儿对绘本中友谊概念的诠释而对学前儿童友谊的形成因素,表现方式,影响因素,与幼儿其他方面发展的关系等研究寥寥无几,大多数研究对象都针对学龄儿童,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否使用于学前儿童还有待考证。
因此要通过各种支持性策略促进儿童友谊的发展,但是其中只有少部分的家长扮演了一种比较积极的角色,如提出一些游戏活动的建议或是加入儿童的游戏因此,为父母们提供一些其他的信息并且指导他们如何成功地支持儿童的同伴互动也许是一些家庭需要的帮助总之,幼儿教师有责任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理解友谊的发展并且支持父母来帮助他们的孩子发展一种积极的同伴关系老师和父母可以通过合作来共同寻找哪些情境可能有助于儿童之间形成一种关系,以及哪些策略可能会促进儿童的社交技能,从而使所有儿童都能享受到拥有朋友所带来的益处参考文献:[1]吴育红.学前儿童异龄同伴交往行为的特点[J].教育评论.2013(02)[2]谭娟.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J].群文天地.2011(20)[3]吴育红.混龄背景中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的实证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3(01)[4]王晓华.3-6岁儿童情绪理解的特点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5]钟云辉,唐宏,赖水秀.假想伙伴对5-6岁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J].湘南学院学报.2014(04)作 者 简 介姓 名:刘海君 职 务:园 长 出生年月:1970年4月 性 别: 男 职 称:中 级 籍 贯:安徽省太和县学 历:本 科 研究方向:研究幼儿教育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鹤岗市教育第四幼儿园通讯地址:黑龙江省鹤岗市教育第四幼儿园(鹤岗市新华镇五中北侧)邮政编码:154109联系方式:183456545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