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数字化学习资源视觉呈现设计策略_1.docx
7页外语数字化学习资源视觉呈现设计策略 五、视觉呈现设计策略分析(一)优化资源视觉内容外语学习资源的视觉内容对于配合听觉文本,帮助学习者识记语言形式、理解语言意义、运用语言规则具有重要作用视觉内容是一种创造性语言输入,同文本信息一起共同承担着语义传递的任务,同样需要遵守二语习得理论有关输入的假设外语学习资源的视觉内容处理可以参考以下策略:①合理分配各类视觉元素的比例外语学语义理解和文化感知,此方面图片、视频等视觉元素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过多地使用这类元素,忽视文字符号的呈现容易造成舍本逐末的结果,使得资源华丽却空洞②注重视觉元素的趣味性和相关性有趣和相关的内容能够吸引学习者增加学习投入并保持专注力在与语义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有趣和相关的视觉元素趣味性需要考虑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等因素,相关性需要考虑特定学习者人群的相关经历③注重视觉元素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可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前提条件,提高可理解性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对此,既需要考虑人们对视觉元素的一些普遍认知,也需要考虑学习者的具体认知情况选择视觉元素应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理解偏差甚至是错误,应使用与学习者认知水平相符的、能够被快速解读的视觉元素。
二)控制认知负荷水平知识是以图式结构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要促进图式的获得,应适当减少学习中的认知负荷,学习材料的组织形式需要减少因信息来源的分散而进行的不必要的心理整合[23]为了将资源认知负荷控制在合理水平,可以参考以下几个策略:①控制单个资源的信息量信息量过大会使学习者觉得无所适从,应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切分,减小单个资源的长度和信息量,编制有针对性的文本内容,提高重点内容的比重②选择符合学习者认知水平的视觉元素学习者的认知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脱离学习者的实际会造成认知超载在选择配合知识点讲解的视觉元素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情况,尽量选择学习者熟悉和易于理解的视觉元素,帮助其更加高效地理解③提供任务提示和指导自主学习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主要应用情境,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学习同伴的帮助有必要将任务提示和指导信息嵌入学习资源,引导学习者顺利完成任务,比如为重点、难点语言信息提供同步图片释义,为学习路径提供导航等④控制画面信息量一方面需要对视觉信息进行合理取舍,视觉信息处理不当(如背景元素过多)反而会影响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可以分批显示画面内容,避免学习者在过量的视觉信息中迷失重点⑤设置自定义学习参数的功能。
资源使用者的外语水平可能参差不齐,可以通过提供语速、字幕等学习参数的自定义功能,帮助学习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推进方式目前这些功能往往需要资源所在平台的支持三)引导视觉注意外语学习资源集视觉和听觉信息,语言和图像信息为一体,目的在于将包含知识点的关键语言信息及其所蕴含的语境知识、文化知识等传递给学习者,并触发其作出得体的情感层面或交际层面的回应外语学习资源应遵循选择性视觉注意的一般规律,突出显示重点视觉信息,导向重点学习内容为此,可以考虑以下几项策略:①使用标记突出显示视觉信息在视觉文本内容较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标记手段将需要强调的信息进行突出显示,常见的有下划线、字体变化、颜色变化、文字动画、模拟光笔等,这些标记手段往往需要与相应听觉文本同步出现②使用提示性线索定位重要信息外语学习者往往力求抓住所有的语言信息,造成顾此失彼、因小失大的现象提供相关的提示性线索能够帮助学习者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需要掌握的重点信息上,并促进语义的理解提供同步的关键词、配图、动画等都是有效的方法③突出显示话语行为主体外语学习资源常常涉及多个个体间的对话,全景显示对话场景容易让学习者产生疏远感利用特写镜头表现说话的主体,可以增强交际的真实感,也可以提高注意话语内容。
④提高重要学习内容的出现频率对于重复出现的视觉内容,人们往往能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采用重复策略能够帮助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于高频出现的重点内容,促进记忆和吸收四)提高社会临场感外语学习资源不再是静态和单向的,计算机中介交流的特点使其具有帮助学习者基于社会情境进行交互的潜力,而社会临场感是提高这一潜力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应将提高社会临场感作为一项原则,促进学习者融入资源所体现的语言交际社会情境,激发学习者进行思维和交际层面的互动对此,提出以下几项策略:①创设视觉化语境在语言学习、理解和使用的过程中,语言和语境不可分割”[24]应利用图片、动画、情景演示等手段将视觉化语境因素融入资源创作,对于弱语境要求的知识点(如词汇),提供一定的语境线索帮助记忆;对于强语境要求的知识点(如会话交际),尽量创设能够还原真实语言使用场景的语境,让学习者学以致用②促进学习者与资源思维层面的交互语言是表达情感和观点的社交工具,语言学习不能脱离思维层面的交互应在涵盖知识点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且相关的主题,选择感染力强的视觉元素进行辅助表达,激发学习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③提升人机交互体验社会临场感既来自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来自人与媒体资源互动所产生的心理感受。
学习情境下,外语学习资源的界面设计、学习路径、功能设计等能够增强人机交互体验,如卡通人物代理、非线性学习路径导航等④提升人际交互体验人际交互是学习中产生社会临场感的重要基础,不管是语言上的、表情上的,还是肢体上的嵌入教师授课的动态影像能营造真实课堂的学习交互体验,此外,在资源中预设互动环节能够让学习者感受到教师的指导五)支持现代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外语学习既具有语言学习自身的特性,又具有现代学习方式的特点,外语学习资源设计应同时考虑以上两个因素,参考以下几项策略:①为自主学习提供策略支持Holec认为,在外语学习中,自主性是学习者自我控制学习的能力,包括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确定内容和进度以及进行自我学习评价[25]外语学习资源的设计应帮助学习者完成上述步骤,将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内容、进度安排以及学习评价有机内置于资源②为探究学习创设情境外语学习资源应针对知识点内容,创设与其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场景的情境,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推动学习者去主动探究语言的意义、文化内涵和应用趋势在情境创设手段上,应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进行选择,帮助学习者融入情境③学习内容碎片化处理对外语知识进行合理的切分,将资源长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有研究表明,资源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这样更符合视觉驻留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26]资源的碎片化并不意味着知识的碎片化,而是提供了更好的微型学习机会,通过有效的加工和整合,使学习者能够完成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④为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外语学习资源应以人为本,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知识套餐首先,可以从资源外部组织形式考虑个性化,为短小精悍的资源绘制知识地图,帮助学习者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资源;其次,可以在资源内部元素处理方面进行考虑,增加学习引导和交互功能;此外,还应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偏好和认知风格差异,采用不同视觉呈现方案六、结语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外语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变,学习场所逐渐从课堂拓展到了网络注重视觉呈现的外语学习资源成为了学习项目的关键内容在新的学习情境下,外语学习资源设计应改变“还原课堂场景”的做法,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出发,结合学习者认知规律和现代学习方式的特点进行设计针对当前资源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二语习得理论着手,进而从多维视角对外语学习资源使用效果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建模,并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资源视觉内容、控制认知负荷水平、引导视觉注意、提高社会临场感、支持现代学习方式等五个方面的策略。
后续将依托资源开展学习实践研究,了解学习者的真实使用体验以及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的实际作用,以对资源特征和设计策略有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把握参考文献:[1]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1982.[2]Lantolf J P, Thorne S L. 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3]Krashen S D. The compelling(not just interesting)input hypothesis[J]. The English Connection, 2011, 15(3): 1.[4]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M]// Gass S M, Madden C G.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Inc. , 1985: 235-253.[5]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Cook G, Seidlhofer B.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Studies in honour of HG Widdows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25-144.[6]Gass S M. Integrating research areas: A framework for second language studies[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8, 9(2): 198-217.[7]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8]Ito Y. Effect of reduced forms on ESL learners’ input-intake process[J].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2001, 20(1): 99-124.[9]Kumaravadivelu B. 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 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M]. New York: Routledge, 2006.[10]Sweller J.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J]. Cognitive Science, 1988, (12): 257-285.[11]Robin P. Attention, memory, and the noticing hypothesis[J]. Language Learning, 1995, 45(2): 283-331.[12]Chambers C D, Stokes M G, Janko N E, et al. Enhancement of visual selection during transient disruption of parietal cortex[J]. Brain Research, 2006, 1097(1): 149-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