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踝关节骨折后外侧入路(徐海林教授).pdf
35页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姜保国 踝关节损伤的诊断 • X线诊断 • MRI检查 • CT检查 X线诊断 • 踝关节的正侧位 • 踝穴位X线片 踝关节内旋20 °位 前后位片 清晰显示踝穴踝穴位片 Miller SC: Orthop Clin North Am 26:363-373, 1995. 常用的X线评价指标 MRI检查 • 踝关节软骨损伤 • 三角韧带损伤 • 距腓前韧带 软骨损伤 CT检查 • 三维CT的应用,立体、直观地显示骨折 • 准确显示后踝骨折块的位置及大小 • 踝关节骨折时应作为常规检查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策略 手术适应症手术适应症 移位超过1mm的不稳定踝关节骨折应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 受伤6-8h内无明显下肢肿胀者或有开放 性伤口的病人,急诊进行手术 • 受伤时间超过8h并有明显肿胀者,应先 对骨折进行手法复位并临时石膏固定、 患肢抬高、冰敷,足底静脉泵等治疗, 肿胀消退后行手术治疗 • 如果伴有距骨严重脱位而手法复位失败 时应进行紧急的切开复位 手术时机选择 •Denis-Weber分型分型 •Lauge-Hansen分型 踝关节踝关节骨折分型骨折分型 手术治疗的要点 • 恢复踝穴正常解剖关系 • 骨折复位的顺序,外踝、后踝、内踝 外踝骨折的处理外踝骨折的处理 • 腓骨骨折固定方式:3.5mm钢板、拉力螺钉、 可吸收钉、克氏针张力带等。
中上段骨折是否处理??钢板?克氏针?旷置? 关键看下胫腓联合是否稳定 如何判断 术中外旋应力试验 hook试验 腓骨长度的恢复腓骨长度的恢复 ----外踝外踝Shenton‘s线 正常异常 外踝骨折的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外踝骨折的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 术前正位侧位术后正位侧位 外踝骨折板钉内固定外踝骨折板钉内固定 术前侧位正位术后正位侧位 术前正位侧位术后正位 术前正位侧位 外踝A型骨折行空心钉固定 内踝骨折的处理内踝骨折的处理 4.0mm拉力螺钉、克氏针张力带、可吸 收螺钉固定 注 意 1. 骨折线在内踝上方(胫距 关节面顶部以上)呈矢状 面垂直向下,骨折块较大, 如行前述方向固定可能会 导致骨折向上移位 2. 螺钉方向应以平行胫距关 节面为宜或行钢板固定以 增加稳定性 ×× 术前正位侧位术后正位侧位 内固定取出术后正位侧位 单纯内踝骨折术前侧位正位 术后正位侧位 内踝骨折可吸收钉固定 后踝骨折的处理后踝骨折的处理 • 术中将外踝解剖复位后,因为下胫腓后韧 带的牵拉,常可以使后踝骨折块获得满意 复位 • 后踝骨折块如涉及到关节面( 25% )时 应尽量解剖复位以减少继发创伤性关节炎 的可能性。
• 术中透视观察关节的平整性是否恢复! 后踝骨折的入路 • 前方入路:通过外侧切口复位,从前往后 固定 • 后外侧入路:在跟腱和腓骨长短肌腱间显 露后踝固定 以上适用于外侧骨块 • 内侧入路:扩大内侧切口显露,适用于内 侧骨块 后踝骨折的从前向后螺钉固定模式图后踝骨折的从前向后螺钉固定模式图 外侧入路,前-后固定 后外侧入路 后-前固定 后踝骨折的入路 who is the best? • 外侧入路 • 后外侧入路 外侧入路前向后固定 Advantage • 操作简单,损伤小 • 内固定去除容易 Shortage 1. 间接复位,复位效果欠佳 2. 固定生物力学强度欠佳 后外侧入路后向前固定 Advantage • 直接复位,复位效果佳 • 生物力学强度可靠 Shortage 1. 损伤较大 2. 取出亦较困难 • 术前抉择 移位较大后外侧入路 better 移位不明显尽量采用外侧入路 术中判断后踝骨块复位 • 外旋50°侧位,避开腓骨钢板遮挡 • 术中CT应用 best! 后踝骨块内植物选择 • 接骨板较大骨块,生物力 学强度 • 螺钉 较小骨块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