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交部发言人级别.docx
32页外交部发言人级别篇一:教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一)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外交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内主管外交事务的组成部门,负责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世界其他国家政府及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外交事务 (二)成立时间:1954年9月,其前身是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外交部 (三)办公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南大街2号,每年定期向公众开放两次 (四)历任部长: 1、 (1949-1958) (1958~1972) (1972~1974) 4、乔冠华 (1974.11~1976.12) (1976.12~1982.11) (1982.11~1988.4) (1988.4~1998.3),1982年3月26日,首次以外交部发言人身份,举行第一次新闻发布会 8、唐家璇 (1998.3.18~2021.3) (2021.3~2021.4) (2021.4~2021.3) (2021.3——) (五)外交部结构设置 主要官员:部长、副部长、部长助理、发言人、驻外大使 办公机构:办公厅、政策规划司、亚洲司、西亚北非司、非洲司、欧亚司、欧洲司、北美大洋洲司、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司、国际司、国际经济司、军控司、条约法律司、边界与海洋事务司、新闻司、礼宾司、领事司(领事保护中心)、.澳门.事务司、翻译室、外事管理司、涉外安全事务司、干部司、离退休干部局、行政司、财务司、机关党委(部党委国外工作局)、驻部监察局、档案馆、服务中心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 (一)外交部发言人的级别 外交部发言人是由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和两位副司长兼任,只是外交部的中层部门负责人。
新闻发言人的级别在各国做法不同,在我国新闻发言人只是中层领导在国外,发言人一般也都由各部门中层负责人兼任在美国,白宫发言人的级别相当于部级干部,但在英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的外交部发言人只是相当于处级干部 (二)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特色: 1、面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的立场,真实地介绍中国的国情,正确表达中国政府的政策,及时澄清外界对中国的误解,有效反击别有用心的人对中国的歪曲和污蔑 2、作为新闻发言人,必须“政治成熟、立场正确、勇于负责”;必须“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具有丰富的知识 3、相对于其他60多个部委而言,外交部的新闻发布制度是最完备的外交部每周在新闻发布厅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自1982年3月26日钱其琛举行第一次新闻发布会至今,外交部共有24位发言人 (三)外交部发言人与“新闻发言人” 在国外,发言人面前没有“新闻”两个字,就叫发言人,即spokesman,但在中国变成了“新闻发言人”现在各部门发言人都称之为“新闻发言人”其实,不加“新闻”两字更准确些因为发言人的职责主要是宣示政府政策、表明政府立场、阐述政府主张的,发布新闻观点只是其职责的一小部分媒体在报道外交部发言人活动时,“发言人”前很少有“新闻”二字。
另外,在我国新闻发言人没有正副之分但在国外如美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则设有副发言人 (四)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特点 1、发言人是政府或部门的喉舌或代言人,其发言不可以随心所欲,必须依据一定的口径原则上,他发表的任何意见或所做的任何评论都应该按有关部门提供的口径或口径的精神表态,决不能与其精神相违背新闻发言人每句话都代表组织,没有个人的看法 这与专家学者的表态完全不同,因此,新闻发言人不能说“ 2、发言人应该是有口径而不惟口径口径应该是一个架子,一个框框,内容需要发言人根据自己的不同对象、不同环境和时机去充实、丰富或调整一个好的发言人应该能将口径或政策化解成自己鲜活的语言,让人愿意听下去,并乐于接受 (五)外交部发言人的“答非所问”(30页) 外交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与常态语言是有所不同的外交语言往往更委婉、含蓄、模糊所谓委婉,就是有些问题不便或不能直说,就用婉转、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在不失本意的情况下让对方领悟因此,外交语言有时就不是直白式的一问一答,会绕点弯子,或声东击西,需要注意其字里行间或留意其弦外之音 1、外交的对象主要是国家国家之间彼此平等,应相互尊重,用语更要讲究,注重温文尔雅,点到为止,不会让对方过于难堪。
2、外交斗争中,风云变幻,各种情况和可能性都会存在一般都会避免把话说绝,说满,留有一定余地,以免被动 3、双边外交活动或多边谈判的协议或协定往往是双方或多方商定或谈判妥协的结果,往往用彼此都能接受的语言文字表述,有时难免会含糊其辞 (六)新闻发言人的基本素质: 一是政治素养高 二是业务素质高 三是思维敏捷,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四是有一定的媒体素养 五是有亲和力,善于与记者和公众沟通,能与记者和公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新闻发布会与记者招待会 新闻发布会现在的趋势是由新闻发言人自己主持,自己发布新闻,自己点记者提问,自己回答提问但记者招待会一般设一主持人,主持人不回答问题回答记者提问的是由他请来的总理、部长或其他领导人也有例外,如美国总统的记者招待会,不设主持人,也不设座位,而是由总统本人站着回答问题,并亲自点记者提问 记者招待会的时间一般较长,一个多小时或更长回答问题的范围更广泛因此,记者招待会的权威性更高,影响更大 四、外交部新闻发布机制外交部第一次以外交部发言人名义举行新闻发布会是钱其琛1982年3月26日举行的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但直到1983年3月1日,新闻司司长齐怀远向中外记者宣布中国外交部建立发言人制度后,才确立外交部发言人制度。
从1995年起,发布会一周两次,1996年取消翻译,1997年把翻译改为同传目前,外交部新闻发布机制已经很成熟每年发布会都要举行近100场,内容涉及外交、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代表主要大国的二三十家传媒的记者几乎每场都到 目前,除了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之外,还没有其他国家的外交部比中国有更完备的新闻发布制度 第一,每周举行两次定期发布会如遇突发事件,还举行专题发布会另外,还不定期举行背景吹风会 第二,回答问题的范围广泛 第三,参加发布会的人数多,范围广 第四,外交部新闻发布会对记者的提问没有限制,直到没有问题 第五,记者可以自由提问,事先不需要提交问题单 第六,口径的信息量越来越大,透明度越来越高 第七,影响大国内外媒体舆论对新闻发布会的关注很高 五、外交部发言人与外交部新闻司 外交部发言人不是专职的发言人,由新闻司正副司长兼任 新闻司目前有七大处:美大欧洲处、亚非拉处、外国新闻记者中心处、新闻发布处、信息中心、综合处、公共外交处负责五大事务: (一)外国记者管理和有关新闻工作 (二)新闻发布 (三)组织背景吹风会并组织外国记者在北京和外地采访 (四)收集国际国内重大信息、进行国际问题调研。
(五)公共外交主要通过“外交论坛”、“外交官交流”、外交部“公众开放日”等活动,增强公众对外交工作的了解,拉近公众和外交部的距离,以获得公众对外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六、新闻发言人需要注意的策略与技巧 (一)常态下新闻发布技巧 1、刻求新意,表态要有新闻性,一是内容要有新闻价值、表述方式要新 2、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3、坚持“以我为主”,明确发布会的主旨,掌控全局,及时使用过渡语言,返回主题,以防被记者牵着鼻子走 (二)对境外媒体的新闻发布策略与技巧 1、考虑文化差异,针对不同国家记者的价值观念、生活及思维方式等,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比如,对美国记者就应该具体明确,多摆事实,少讲空话,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总体而言,要淡化宣传色彩,不回避存在的问题,尽量用符合西方价值观的方式回应 2、增强服务意识,不要和外国记者吃吃喝喝拉关系 七、面对媒体的语言艺术技巧 (一)反诘 所谓反诘,就是不对记者的提问做正面的回答,而是反过来向对方发问 有的记者在提问时,会在问题中加一个情况陈述,把发言人引入一个规定的场景中或者陷阱中115页案例) 反诘一般是用于难以回答的问题,处于非常被动的时候使用,不能滥用,否则影响发布会效果。
(二)幽默与诙谐 (1)幽默能拉近距离,增强感染力,有利于培养发言人的亲和形象 (2)以幽默的方式回答问题往往能更深刻、生动第说明问题,更能得到记者和公众理解,在轻松的气氛中达到目的 (3)对于敏感、刁难、不便回答、无聊的问题,通过开玩笑的方式,可以轻松的回避,消除尴尬的被动局面 (4)幽默能活跃气氛,消除记者对立情绪117页例子) 幽默有度: (1)不能强求,天生严肃拘谨,缺乏幽默感的人,不要勉强为之 (2)幽默要掌握好度里根曾幽默过度 (3)幽默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知识经验的积淀,要熟悉政策,了解情况对问题熟悉透彻了解之后,才容易做到洒脱、幽默有度 (4)在危机期间,面对媒体和公众最好不要幽默此时幽默往往容易产生相反效果,引发新危机 (三)说“不”的技巧 在一些情况下,发言人不得不说“不” 一是,有些问题授权有限或太敏感; 二是,发言人不可能对什么事情都了然于胸 三是,对一些没有核实的消息不宜急于盲目表态,盲目表态风险很大 说不的方法: 说 “不”要根据问题的方式和内容而不同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经常使用的一些说法: 这个问题我只能说这些;我没有什么新东西要说;我没有什么东西要补充;这不是外交部发言人要回答的问题,请你向有关方面咨询;这个问题不属于我的回答范围;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正在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私下交流;我还没被授权公布有关方面的消息。
美国白宫和国务院发言人说“不”用语: ? I have nothing new to offer ? I don’t have any more information on… ? I have really got nothing else to say about… ? I don’t think that’s a question I can answer for you in terms of… ? At this point, I think I just have to stick with what I’ve said. ? Let’s not get ahead of ourselves at this point. ? Once we get something we will get back to you ? We are reviewing the various options right now and… (四)回避问题的技巧(127页例子) (1)空话回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