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docx
1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 1618至1648年,在欧洲举行的30年战役几乎把当时全体的欧洲国家都卷了进去,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战役各国先是为信仰而战,以后又抛开宗教了外衣,为各自的国家或准国家的利益而战交战双方从1643年起就开头和谈,谈判在德意志威斯特伐利亚省的两个城镇——明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举行,直到1648年10月才签订了和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根本内容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终止国际战役的先例,以后这种终止国际争端和战役、从而恢复和平的形式便成为惯例;其次,它通过供认德意志数百个诸侯国的主权,确认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国的地位,实践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展现的一些国际关系的根本原那么,即国家主权对等、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那么,并将这些原那么规定为近代以来国家关系的根本准那么,也是近代国际法的主要原那么;第三,它创立并确认了国际法中缔约国对条约务必遵守、违约国应被视为和平的破坏者、其他缔约国对违约国可以举行集体制裁的原那么,使之成为国际法的根本原那么;第四,它通过供认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以及供认新教和天主教享有同等权利的方式进一步确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成分割性和独立性,使世俗的王权国家的统治体制得到加强;第五,它确立了国家之间常驻外交代表机关即外交使团的制度,这一制度首先在欧洲普遍实行,为主权国家之间经常性的交往供给了制度上的便利。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徐欣)“威春播持伐利亚体系是欧洲在经过30年战役的洗礼后形成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所确立的有关国家主权和国家关系的这些根本原那么是现代国际法的根基但是,这个体系还不具有全球性,它更多的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调,它所呈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秩序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使欧洲各国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多极均势的状态法国、瑞典、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英国、俄罗斯和意大利等国成为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各国的实力虽有差异,但根本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经过屡屡局部战役,欧洲各国的实力发生着消长变化英国于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由于30年战役的牵制,欧洲大陆各国无力对英国举行干扰,这场革命的告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崛起和向海外扩张开启了新的局面在整个十七世纪,英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 国与荷兰举行了三次战役,并支持法国与荷兰作战,从而终止了荷兰的海上霸权此后,英国不断加强其制海权,加紧向海外殖民扩张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到十八世纪末,英国已经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的霸主。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使路易十四的法国获得了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阿尔萨斯的大片面地区,而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以进一步加强了法国的战略地位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的名言,正是当时法国封建君主专制国家气力强大的标志其后,法国通过与西班牙的战役获得了新的领土,这进一步激励了法国的扩张野心尽管在以后的战役中,法国的扩张受到其他国家、更加是英国的制约,但法国依旧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经过30年战役,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在经济上遭到重创,在政治上又被分裂在德意志的诸邦中,只有奥地利和普鲁士最为强大,通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役,奥地利打击了法国的野心,并得到了大片土地,普鲁士也得以进入欧洲列强的行列,而西班牙的地位那么在下降当1682年彼得大帝成为俄罗斯的沙皇时,俄罗斯已经是一个地跨欧亚的大帝国彼得大帝在国内举行了西化改革,巩固了俄罗斯的军事气力,并为了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和波罗的海的霸权而与瑞典举行了北方大战战役当中他把首都从内陆的中心莫斯科迁到滨海地区的彼得堡,建在他征服的第一块波罗的海的海岸上,说明了他对外扩张的决心,战役的结果使俄国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此后,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成为一个濒海强国。
随着瑞典的衰落,俄罗斯步入欧洲强国的行列,到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伙同奥地利和普鲁士三次瓜分波兰,并打通了进入黑海的出海口,势力进一步加强于是,经过100多年的争斗,欧洲各国的气力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到十八世纪末,瑞典、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已不是大国,波兰已不存在,活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是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在世界上,这些欧洲国家凭借船坚炮利急速向外扩张,把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步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但是欧洲内部并不宁静,1789年,曾经是欧洲最强大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的告成极大地震撼了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最终打破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构建的欧洲多极均势布局,一时间形成了法国一强主宰欧洲大陆的形势拿破仑帝国的不断扩张,不仅要挟了欧洲诸国的生存,也对英国的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 ,于是从1793年到1813年英国与俄国、普鲁士、西班牙、奥地利等国先后组织了6次欧洲反法同盟,与拿破仑举行了长达20余年的强烈角逐,最终使拿破仑帝国在1814年解体,波旁王朝得以复辟随后列强便通过召开和会的方式,恢复欧洲的和平与均势,确立拿破仑战役以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维也纳会议于1814年5月至1815年6月召开,几乎全体的欧洲国家都派代表出席了会议,奥地利政府不顾财政拮据,使会议的进程特别奢华,以致人们看到的维也纳会议不是在行进,而是在跳舞但是各国都派出了精明强干的政治家或外交家出席会议,而实际主宰会议的是奥地利外交大臣克莱门斯?梅特涅、英国代表卡斯尔累子爵、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他们都带着自己的计划而来,在歌舞升平的背后开展了强烈的争夺奥地利的首要目的是通过恢复欧洲的均势维护日趋没落的奥地利帝国,因此它既要扼制法国的扩张,也要阻拦普鲁士势力的进一步膨胀,还要全力阻拦俄国对欧洲大陆的干扰英国在要求保持和扩大海上优势的同时,梦想建立欧洲大陆各国的均势,以维护英国的安好和欧洲的和平普鲁士要求恢复战前失掉的领土,并梦想得到更多的土地俄国想进一步扩张自己的领土,并削减其他各国,以巩固自己的实力于是四国在会议上,便形成了以英奥为一方、以俄普为另一方的两个营垒夏尔?德?塔列朗作为战败国法国的代表在会议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他凭借非凡的外交才干,利用上述四国之间的冲突,不仅分化了反法同盟,而且提高了法国的地位,使法国能够以战败国的身份跻身于会议的五强之列。
同时,他提出了出名的正统主义原那么和补偿原那么正统主义原那么强调主权国家的正统性宛如财产的正统权力一样,来源于全体权的古老状态,因此要求和会恢复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役时期被推翻的欧洲的各个正统王朝和君主制度,并以此作为重新划分领土和势力范围的依据补偿原那么是以相应的领土补偿过去统治者的损失,重新划分欧洲的政治幅员由于列强在重新划分领土和重新确立欧洲的政治气力均势的问题上冲突重重,使得维也纳会议断断续续地开了9个月但是就在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争吵不休时,不想战败了的拿破仑卷土重来,迫使各国重新结成第7次反法联盟,并在滑铁卢战役中结果终止了拿破仑的政治军事生涯与此同时,各个战胜国也相互妥协,终究在1815年6月9日,也就是滑铁卢战役的前9天,签署了维也纳会议的《结果议定书》,它由121条条款和17条单独附带条款所组成,主要内容包括两大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 方面: 第一, 调整拿破仑战役后欧洲各国的疆界,主要内容是:(1) 按照正统主义原那么,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荷兰以及那不勒斯等王朝都恢复原来的地位;(2) 奥属尼德兰并入荷兰,热那亚、萨瓦和尼斯并入撒丁王国,意大利仍陷于分崩离析状态,瑞典合并挪威;(3) 俄国西部疆域扩大到波兰西部,波兰成为沙皇统治下的一个君主立宪国;(4) 英国获得好望角、马尔他和斯里兰卡等战略要地;(5) 奥地利和普鲁士都得到领土补偿,前者得到中南欧的一些领地,后者获得莱茵地区和片面波兰领土;(6) 建立由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33个德意志邦、4个自由市组成的德意志邦联,邦联议会的议长由奥地利代表承担,使德意志的分裂状态固定化;(7) 供认瑞士联盟为永久中立国。
此外,根据法国和反法联盟签订的和约,法国恢复到1790年的疆界,赔款7亿法郎,其东北要塞由战胜国占领3至5年其次, 议论并抉择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国际问题(1) 会议通过《关于取缔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但是,尽管英法全力看法普遍遏止奴隶买卖,声明罪恶的奴隶贸易理应废除,但各国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处境抉择实施的日期;(2) 会议通过了《关于河流自由航行的规章》,确定位于各国边界上的或流经数国的国际河川,从可通航之点起到河口为止,各国可以完全自由航行,并且不得遏止任何人举行贸易,但应制定征税和航行的国际规矩;(3) 会议通过《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的章程》,规定外交使节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是大使,其次级是特命全权公使,第三级是代办各个等级的外交官员的位次应依照他们正式通知到达的日期抉择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徐欣)“从维也纳会议结果议定书的条款来看,强权政治是其一大特色,和会在欧洲大陆恢复了旧的封建专制制度并通过战胜国对战败国财产的瓜分,不仅得志了列强的领土野心,而且初步建立起一个新的欧洲大陆的均势因此,人们把维也纳会议建立的这种新的政治、军事及其领土的平衡称为维也纳体系。
《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是对维也纳体系的重要补充,也可以视为维也纳体系的重要组成片面维也纳体系是继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的、历史上其次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体系拿破仑重新夺取政权的行动引起了奥、俄、普、英等国的恐慌,为了确保维也纳体系,防止法国再度爆发革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朗茨一世和普皇威廉三世于1815年9月20日在巴黎签订了《神圣同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 盟条约》,宣布三国根据基督教的教义,相互保证欧洲的正统统治到1815年底,除了英国、罗马教皇国和奥斯曼土耳其之外,其他欧洲国家都参与了该同盟 接着,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又于11月20日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规定:(1) 维护战胜国与法国签订的条约;(2) 任何一方如遭到法国攻击,各盟国将出兵6万人加以接济;(3) 缔约国为了本国的安定和昌盛、为了维持欧洲和平,定期召开会议,以便磋商其共同利益,条约有效期为20年该条约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目的是反对拿破仑家族在法国复辟,反对法国对欧洲整体均势构成要挟1818年法国参与该同盟,使其演化为五国同盟,具有永久联盟的性质。
《神圣同盟条约》和《四国同盟条约》是对维也纳体系的重要补充,也可视为维也纳体系的重要组成片面从总体来看,维也纳体系依旧是一个欧洲列强讨价还价、求得妥协的国际体系,而且由于该体系内部的重重冲突而抉择了它的不稳定性,但是维也纳体系在国际关系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第一, 在十九世纪已经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之下,维也纳体系已经具有了确定的世界性,可视为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其次, 均势原那么已经成为指导后世制定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维护国际关系体系内均衡布局的经典性原那么;第三, 它对各国外交代表的等级的规定至今还被作为外交惯例而广泛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