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理学结缔组织.ppt
61页结缔组织 郑州大学医学院 概述 结缔组织的特点 细胞少, 细胞外基质多 细胞无极性 有血管 具有支持、连接、 保护、营养、防御等功能 各种组织模式图 结缔组织的分类 分类 固有结缔组织 软骨组织 骨组织 血液 疏松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 脂肪组织 网状组织 概述 软 骨 骨 固有结缔组织 血 液 结缔组织 巨噬细胞 脂肪细胞 成纤维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浆细胞 纤维细胞 淋巴细胞 肥大细胞 中性粒细胞 疏松结缔组织模式图 胶原纤维 弹性纤维 网状纤维 一、疏松结缔组织 (一)细胞 1.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 LM:扁平、多突、核大、 着色浅、核仁明显; 胞质弱嗜碱性 EM:丰富的RER和发达的Gol 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 (TEM) 成纤维细胞 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 (一)细胞 功能:合成纤维和基质 功能静止 功能活跃 纤维细胞 功能静止 功能活跃 1. 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 2.巨噬细胞(macrophage) LM:形状不规则,常有伪足;胞质嗜酸性, 可含异物颗粒和空泡;核小,深染 巨噬细胞模式图 (一)细胞 2.巨噬细胞(macrophage) EM:表面有微皱褶或微毛; 胞质含大量溶酶体、吞 噬体、吞饮泡和残余体 微绒毛 残余体 吞噬体 吞饮泡 次级溶酶体 初级溶酶体 巨噬细胞超微结构(TEM) 巨噬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一)细胞 功能: 2.巨噬细胞(macrophage) 巨噬细胞超微结构(SEM) RBC红细胞 M微绒毛 吞噬作用 抗原提呈作用 分泌功能 (一)细胞 巨噬细胞特异性吞噬过程示意图解 5、与溶酶体结合 4、吞噬体形成 6、消化与分解异物 2、识别与吸附 1、识别因子包裹颗粒 3、摄入 3.浆细胞(plasma cell) LM:卵圆形;核圆,位 于一侧,异染色质 粗块状。
呈车轮状 分布;胞质嗜碱性, 核旁有淡染区 P:浆细胞 (一)细胞 3.浆细胞 plasma cell EM:丰富的RER,发达的GC 抗体:能抑制或杀灭细菌、 中和病毒, 促进巨噬细胞 的吞噬 功能: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 (抗体), 参与免疫应答 浆细胞(TEM) (一)细胞 功能:引发过敏反应 LM:体大;卵圆形; 核小而圆,胞质充满粗大 嗜碱性异染性颗粒 肥大细胞超微结构 分泌颗粒 颗粒内含肝素、组织胺、 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 胞质中含白三烯 4.肥大细胞(mast cell) (一)细胞 5.脂肪细胞(fat cell) LM:体大,圆或多边形; 核扁圆,偏于一侧; 胞质含一大脂滴 合成和贮存脂肪 参与脂类代谢 脂肪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功能: (二)纤维 (fiber) 1.胶原纤维(collagenous fiber) LM:粉红色,粗细不等, 波 浪状,分支交织成网 特性:韧性大,抗拉力强 胶原原纤维电镜图 量多,白色,又称白纤维 2.弹性纤维(elastic fiber) 弹性蛋白分子伸缩构形变化模式图 A 卷曲状态 B 伸展状态 LM:嗜酸性,折光性较强, 分支交织成网 成分: 弹性蛋白 特性:弹性大 (二)纤维 (fiber) 3.网状纤维(reticular fiber) 又称嗜银纤维, 分布于网状组织、基膜 LM:HE染色呈淡红色, 镀银染色呈黑色;直 径0.2 ~1.0 m ,分 支,多交织成网 网状纤维 (二)纤维 (fiber) 二、致密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dense connective tissue) 纤维多,细胞和基质少。
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规则致密结缔组织 三、脂肪组织(fat tissue) 以脂肪细胞为主要 成分的结缔组织 分类 黄(白)色脂肪组织 棕色脂肪组织 三、脂肪组织(fat tissue) 脂滴 单泡脂肪细胞 脂滴 多泡脂肪细胞 黄色脂肪组织: 由单泡脂肪细胞构成; 贮能、维持体温、保护 棕色脂肪组织: 由多泡脂肪细胞构成; 存在于新生儿;产生能量 四、网状组织(reticular tissue) 组成: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 功能: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基本成分, 为血细胞发生和淋巴细胞发育提供微环境 网状细胞 网状纤维 网状组织模式图 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四、网状组织(reticular tissue) 网状组织(H-E染色) 网状组织(镀银染色) 一、 软骨 (cartilage) 透明软骨 弹性软骨 纤维软骨 •软骨:软骨组织 + 软骨膜 •软骨组织 •分类(根据纤维种类) 透明 软骨 弹性软骨 软骨细胞 + 软骨基质 固体结缔组织,不含血管 (一) 透明软骨 (hyaline cartilage) 1. 分布及特性 •肋软骨 •关节面 •呼吸道 •早期胚胎 •透明,具弹性和 韧性,耐摩擦 喉、气管、支气管 关节面 肋软骨 (二)弹性软骨 (elastic cartilage) •分布:耳廓,会厌等 •结构特点:大量弹性 纤维交织成网 •特性:具有弹性 会厌 弹性软骨(弹性染色) 耳郭 (三)纤维软骨 (fibrocartilage) •分布:椎间盘,关 节盘,耻骨联合等 •结构特点:大量胶 原纤维束平行或交 织成网,软骨细胞 成行排列 •特性:具有韧性, 抗压力,耐摩擦 关节盘 椎间盘 纤维软骨 血液 n血液(blood)是在心血管系统内流动的液态组 织 n在成人约占体重的7%,总量约5L n血液由血浆(plasma)和血细胞(blood cell)组 成 一、血液 血浆 血小板 白细胞 红细胞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4.0~10)109/L (100~300)109/L (一)血浆 n约占血液容积的55%,为淡黄色半透明的粘稠液体 npH7.3~7.4,比重1.025~1.030,渗透压313 mosm n其中90%是水,其余为血浆蛋白、脂蛋白、酶、激 素、糖、维生素、无机盐和各种代谢产物等 *血清(serum):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二)血细胞 n约占血液容积的45% n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n血涂片(Wright或Giemsa染色):观察血细胞 形态最常用的方法 *血象:对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各种血细胞的正常值 男(4.0~5.5)1012/L 红细胞 女(3.5~5.0)1012/L Hb:男120 ~160g/L(12~16g/100ml) 女 110g-150g/L(11~15g/100ml ) 中性粒细胞(N)50%~70% 有粒 嗜酸粒细胞(E)0.5%~3% 白细胞 嗜碱粒细胞(B)0%~1% (4.0~10)109/L 淋巴细胞(L)20%~30% 无粒 单核细胞(M)3%~8% 血小板 (100~300)109/L 各种血细胞模式图 1.红细胞 n直径: 7~8.5m n形态:双凹圆盘状,中央浅染、较薄,厚约 0.8m,周缘较厚,约2.6m n结构:无核、无细胞器,充满血红蛋白(Hb) n功能:运输O2和CO2 n平均寿命:约120 天 2.白细胞 球形,有核细胞, (4.0~10)109/L 中性粒细胞 (50%~70%) 有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0.5%~3%) 嗜碱性粒细胞 (0%~1%) 淋巴细胞 (25%~30%) 单核细胞 (3%~8%) 白细胞 无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 n数量:50%~70%,是数量最多的白细胞 n直径: 10~12m n形态特征: 核左移:1~2叶核增多 核右移:4~5叶核增多 •胞质粉红色,有颗粒 •核杆状或分2~5叶 n功能: 可做活跃的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 具有趋化性和吞噬功能 参与细菌等微生物感染的防御反应 在血液停留6~7小时,在结缔组织中存活1~4 天 (1)中性粒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n数量:0.5%~3% n形态:直径10~12m,核多为2叶,胞质颗粒 粗大、均匀、桔红色含ACP、组胺酶等 n功能: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灭活组胺,减弱 过敏反应;释放主要碱性蛋白和酶,参 与对蠕虫免疫反应在过敏性疾病或寄生 虫感染时,数量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LM 嗜酸性粒细胞TEM (3)嗜碱性粒细胞 n数量:0~1%,数量最少的白细胞 n形态:直径12~15m,核2叶或S形 颗粒大小形态不规则,紫蓝色。
颗粒内含物: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 化因子,成分与肥大细胞相同 胞质中含:白三烯 n功能:参与过敏反应,抗凝血 嗜碱性粒细胞光镜和TEM (4)单核细胞 n数量:3%~8% n直径:14~20m(体积最大的白细胞) n形态:核卵圆或肾形(常有折叠),染色质疏 松,胞质灰蓝色,含嗜天青颗粒 单核细胞光镜和TEM n功能: 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趋化 能力 在血液停留1~5天,进入结 缔组织变为巨噬细胞 吞噬异物、衰老的细胞,分 泌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免疫 应答 (4)单核细胞 (5)淋巴细胞 n数量:25%~30% n形态: 小淋巴细胞:6~8m,胞质 少,强嗜碱性,核圆有侧凹, 染色质块状着色深 中淋巴细胞:9~12m,胞质 较多,含少量嗜天青颗粒,核染色质较疏松,着色略浅 大淋巴细胞:13~20m,主要存在于组织中 淋巴细胞TEM n电镜结构: 胞质内含丰富的游离 核糖体,少量线粒体 和高尔基复合体,核 仁常见 n功能: 参与免疫应答 (5)淋巴细胞 n分类: 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 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非特异杀伤某些肿瘤 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5)淋巴细胞 3.血小板 骨髓巨核细胞的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 n数量:(100~300)109/L 直径2~4m n形态: 双凸扁盘状,无核,极易变形, n血涂片上,常呈星性或多角形。
中央颗粒区:紫蓝色 周边透明区:浅蓝色 血小板TEM n电镜结构: 微管 开放小管系和致密小管系 特殊颗粒、致密颗粒和少 量溶酶体 n功能: 参与止血、凝血和内皮修复 3.血小板 二、血细胞发生 n造血器官的演变: 卵黄囊(3w)肝(6w)、脾(12w)骨髓(胚 胎后期——出生后) n骨髓:出生以后最主要的造血器官 n基本过程: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早、中、晚) 成熟阶段 n形态变化基本规律: 胞体: 大小 (巨核细胞例外) 胞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