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国辩决赛蒋昌建结辩稿分析.docx
1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1993年国辩决赛蒋昌建结辩稿分析 1993年大专辩论赛决赛上,复旦大学四辩蒋昌建的总结陈词已经成为华语辩论赛的一个里程碑这篇巅峰之作无论从各个层面来看,都堪称是华语辩论中陈词的不世精品从文字角度,其攻击言简义赅,针针见血;从思想角度,其对于人性本恶这一命题分析入木三分,生花的妙笔写出深邃的哲思;从布局角度,其驳论、立论、升华的比例适当,攻击性与说理性完备结合;从规律层面,其论证严明,层层深入;从辩风方面,儒雅大气,举重若轻;而更为后来的辩手一唱三叹,玩味一再的,是其诗意与气魄并重的结尾通过这些分析,我们看到一个好的结辩陈词所应具备的特点:内容的迷人美、形式的艺术美、论证的规律美,论争的和谐美以及辩者的风度美 【关键词】 结辩陈词 攻击性 思想性 辩风 规律 文字美 1993年,复旦大学“为了荣誉与理想”出征“狮城”新加坡,在一场荡气回肠的“人性之辩”后战胜了强大的台湾大学队,开启了国内华语辩论的一个全新篇章,而“舌战狮城”也此后成为华语辩论界的无上荣誉。
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最正确辩手——复旦大学四辩蒋昌辩,用三篇酣畅淋漓的总结陈词,证明自己确实是辩论场上的王者回想台大与复旦之间的那场关于人性的辩论(台大:人性本善;复旦:人性本恶),可能在辩论技巧上用今天的眼光看有那么一点生涩,但从思想深度着眼,双方都达成了难以企及的高度,而蒋昌建的一篇总结陈词,至今仍为人广为传唱,甚至一唱三叹,为之折服转瞬十五年过去,当年场上的硝烟都已散去,曾经那人风华正茂,而今已届不惑之年,然而如诗人所说“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曾经的声音已经消逝在虚空当中,但文字却成为不朽的经典这短短一千字的小文何以有如此的魅力,直至今天仍让多数辩手视为典范? 一、 一舞剑器动四方——驳论的攻击性与切中要害 无论是反方的结辩手还是正方的结辩手,都肩负着一个重任,那就是对于对方在整场比赛中犯下的错误举行攻击因此,在新加坡模式(四位辩手依次陈词)下,结辩手往往成为抉择输赢的关键能否剑指东南,力挽狂澜,一剑破敌,也就成为结辩手才能的集中表达而这篇结辩陈词开篇作出的两次攻击可谓切中要害,一语中的,虽然攻击着墨不多,但寥寥数语尽显最正确辩手本色 纵观整场辩论赛,台大展现的错误有好多,但真正的致命伤只有两处,一是概念上对于“本”字始终模糊,不断回避,不断摇摆,怯于直面,时而将“本”定为人类进展的初始阶段,时而将“本”定义为个体的出世;二是规律上,正方立论中存在严重的规律问题,不能自圆其说——只说人性善,将各种各样的恶通通归于社会的客观影响鲜明很难为群众采纳,由于很轻易就得出一个两难推理:假设社会是客观的,相当于将社会等同于物质环境,物质环境的恶本来就无从说起,那么脱离了人的主观因素,社会如何能对人性产生影响,使本善的人作恶;假设社会不是客观的,那么供认了社会是一个人与人的关系的集合,供认社会的恶就相当于供认人的恶,假设社会不是恶的,那么在这样一个非恶的集合的作用下,非恶的人性如何做出恶的行为就成为又一重冲突。
在自由辩论中,这两点成为反方的火力集中点,而规律错误更是被反方五次指出在这种处境下,我们看到,蒋昌建的陈词用最简约的笔墨达成了最大的效果,诚可谓,一剑封喉 一方面,刚言慑服,针锋相对,直言诘问正方的立论根基,面对对手的正面攻击毫不退缩,用直截了当的回应揭露正方在这一系列对反方的攻击中所犯下的概念错误,使正方的一切攻击不但落到空处,反而成为反方攻击的论据一个肃穆的辩论场需要一个肃穆的概念有理有节,义正词严没有任何婉曲的语言,连续的反诘,将正方的概念错误再次暴露在阳光之下另一方面,巧用幽默,一语双关,又一次委婉地揭露正方的规律错误由于己方已经五次提出“善花是如何结出恶果的”这一问题,因此此时也就无须再紧追不舍,而是轻描淡写的将教化比作阳光雨露,套用当时流行的《吻别》歌名,一语双关,四两拨动千金,利用幽默的气力再次将对方的规律错误指出,到此之时,对方结辩必然左支右绌,难以为继 如此一刚一柔,刚柔相济,有如剑舞,惊动全场,击敌之至痛,攻敌之必救,用最简朴的笔墨,收到了最正确的驳论效果诚可谓,“一舞剑器动四方” 二、 气与理势相低昂——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对于结辩手来说,通过文字表达出的气势往往是第一位的,这时面对的,是如何用最美好的语言传达最深刻的思想;如何使气势上下起伏,收放自如;如何驾驭一篇气势充满的陈词,而不是被陈词本身所操纵,最终使气势失控。
可以说,进入立论阶段,对于结辩手又有了全新的要求,不只要求有敏锐的要求,更要求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既操控陈词,又能同时有效操纵场上局势,使气势既不张扬,又不低迷,既吸引观众,又不招致观众的反感这篇陈词在文字气势与思想的统一,文字气势与场上形势的统一方面,堪称典范 终止了驳论之后,经过一个短晢的转折,在确定了抑恶扬善这一基调之后,反方完全挽回了辩题带来的情感劣势,将对方无形中置于一种不利的地位——抑恶扬善的反面可以说,通过简朴的转折,简捷的论述,简朴的语言,观众的情感立场就完全转变了,诚可谓大辩若拙,大巧不工 进入文章主体的论述片面,蒋昌建在说理方面的优势加倍显露无遗而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与理论素养也发挥得淋漓尽致而这三段论述美好的语言,精炼的用词,饱满的气势,与深邃的思想浑然天成,可谓文质兼美 回想历史的第一段,成为这篇陈词的第一个情感喷发点,更是现场观众与评委的第一个共鸣点通过古代史上的两次大规模战役,以及其次次世界大战,使观众直接感受到人性本恶这一命题采用战役这一极端的方式,并不能充分证明“人性本恶”,但却在情感上赢得了评委与观众尤其是日军侵华的例子,对东南亚的观众来说,更是感同身受。
此时,尽管并没有进一步开展,但观众刚刚转变的情感立场已经向着反方更近了一步,观众的心绪也随着陈词的气势起伏 经过了第一段的情感喷薄,蒋昌建进一步论述也就更易为观众所采纳,此时,采取相对平和的语气可能更利于思想的传达而此时,陈词的基调也适时的调整,整体基调趋于平缓,而陈词中更加讨巧的一点是,利用新加坡的事迹做为论据,“良言一句三冬暖”,台下的新加坡的观众听到这些褒奖,或许心里不转向反方也难同时,关于社会教化体系的论述无论是在可行性上,还是合理性上,都远远地超过正方的立论这种立论的高屋建瓴使得整个陈词在作风上都高出正方一筹 经过了上一段平实的说理,积蓄起来的情感再一次喷发,但两次情感高潮实际上是不一样的由于第一次的基调是昂扬,而其次次可谓是高华在抑恶扬善的根基上,辩手跳出此次辩题之囿,从更宏观的层面对付人类的长远进展,从人类进步角度来斟酌此次的辩题这种立论层次已经抉择这结果的升华气势基调的非凡而绮丽的文字,整齐的句式为情感的迸发供给了一个最正确的渠道,而观众与评委顺着前面的几次气势起伏听下来,必然为这样的美好文字所折伏,而此时陈词的最大效用也就达成了同时,第三段的论述继承了之前的一系列论述,持续阐述己方关于如何抑恶扬善的想象。
此时的反方,“只缘身在最高层”,自然“不畏浮云遮望眼” 这三段的论述,文字与思想达成了高度的统一,相应的思想自然有与之相配的文字利于其表达而气势的上下起伏更是顺应了思想的起伏词丰旨蓄,流畅朴茂雄辩美辞采美兼有诚可谓,“气与理势相低昂” 三、 肌理细腻骨肉匀——攻击性与说理性的完备结合 作为一个结辩手,永远要面对这样的窘境,你所赋予的时间与你的内容永远不成比例由于既要总结一场变幻莫测的辩论赛,又要对己方论点举行论证与升华因此,如何处理驳论与立论的关系,如何处理攻击性与说理性的主次,如何使攻击性与说理性为共同的论题服务,就成为考验一位结辩手是否卓越的第三道门槛 前文已经说过,这篇陈词的驳论与立论均堪称上乘,而值得借鉴的是蒋昌建在驳论与立论的时间调配上表达了最正确辩手的气魄: 经过审时夺势,蒋昌建切实地判断出正方的症结在于前文提到的两点错误,而且对于此时的场上形势也有明显的判断——评委已经意识到正方的错误,因此此时,驳只需驳两点,只需点到即止;另一方面,己方立论除了抑恶扬善一点不断为对方扭曲外,已经阐述领会此时,只要再点出这一立论根基即可。
基于以上判断,就有了这样一篇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陈词驳论不求将对方粉身碎骨,只需让其不能翻身;立论不求己方滴水不漏,只需没有硬伤而将重点放在升华上的直接效果是,使己方的立论基调远远超出对方于是这篇陈词在评委与观众那里就可以取得最大的效果 这样,驳论一分不多,立论一分不少,升华恰到好处,恰似一位淡扫蛾眉的美人,诚所谓,“肌肉细腻骨肉匀” 四、 庭院深深深几许——逐层深入的严明论证 结辩手往往有这样的曲解,那就是规律的工作我的队友已经作得很好了,我只要将气势推上去,只要将我写好的结辩陈词朗诵出来就完成任务了但实际上,结辩更要进一步明确己方的规律根基 在前文已经分析过了正方立论的规律窘境,而事实上,反方同样面临好像的问题“恶花是如何结出善果的”,这时就要求结辩将己方的规律体系表明给评委和观众,由于这已经是结果 的机遇假设这时依旧没有让观众和评委采纳自己的规律根基,那么无论如何不能说这样一篇结案陈词是告成的 而蒋昌建鲜明比上述所说的做得更好: 反方跳出规律窘境的根基实际是,人与人相互交往要求抑恶扬善,而在驳论之后,蒋昌建马上摆领略己方的立论规律根基。
在这之后,他进一步从四个历史事例证明假设不抑恶扬善人类会怎样,从反面再次证明己方规律根基这是第一次深化,第一步推理,得出结论是人类经由历史教训熟悉到要抑恶扬善人类熟悉到抑恶扬善,是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生活顺遂举行,而抑恶扬善要实现,就要通过教化,因此,我们需要社会教化而另一方面,新加坡的社会教化系统切实实现了这一目的,这是其次次深化,其次次推理,得出结论是通过社会教化,人类容许并且可以抑恶扬善基于这一结论,新加坡的社会教化系统是传统东方文化的表达,因此东方传统文化可以抑恶扬善这是第三次深化,第三次推理,我们不但有概括的制度可以抑恶扬善,而且有文化根基可以抑恶扬善这就证明,我们的恶花不仅可以结出善果,而且只有供认人性本恶,人类才能实现抑恶扬善 通过三次深化,三次推理,反方的论点不断深化,不断扩大,不断升华,最终得到评委青眼,诚可谓,“庭院深深深几许”,善恶飞入评委心 五、 风流儒雅是吾师——儒雅大气的辩风 对于一位结辩手来说,注定了他要时刻保持清楚,不能过于冲动,同时,由于要求其掌管场上走向,因此,更要求其对于整个场上局势有着清楚的熟悉。
这就对一个结辩手的辩风有着特殊的要因 国际大专辩论会的结辩手历来有着良好的辩风传统,2022年的胡渐彪就被认为在辩论场上,有着帝王一样的气度,而这一传统,视为始于蒋昌建也未尝不成 整场辩论赛,蒋昌建一向保持着儒雅的风度,进击时有礼有节,防守时不慌不乱,归谬时幽默潇洒,驳斥时义正辞严既没有过于冲动的手势,更没有过高的声调,但却将正方台大的喧嚣与昂扬统统盖过雄辩而不凌人,机敏而不诡诈为后来的结辩手树立了一个风流儒雅的典范,因此1999年有路一鸣,2022年有胡渐彪、周玄毅而我作为一个正在不断学习的结辩手,也深受其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