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校本教材:古诗诵读.doc
10页1、 吟诗诵词:清明 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杜牧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他的诗作和李商隐齐名,他俩又被称为“小李杜”李商隐比他小约十岁,很欣赏杜牧的为人和诗篇[注释]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纷纷:形容多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译诗]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注释]1、山郭:山城2、酒旗:古代酒店外面挂的幌子[译文]: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点评]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①, 无限风光尽②被占③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④?[作者简介]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注释]①:山峰 ②:在诗中为都的意思 ③:在诗中为占其所有的意思④:在诗中为醇香的蜂蜜[译文] 不管是平平的地面还是在高高山峰,所有鲜花盛开的的地方,都被蜜蜂们占领它们采尽花蜜酿成蜂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那些醇香的蜂蜜呢? [点评] 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作者简介] 胡令能贞元,元和间人.早年曾为一手工匠,人称"胡钉铰".后喜欢《列子》,又受禅学影响,隐居莆田.其诗传世仅四首,见于《全唐诗》[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
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点评] 这首诗注重塑造形象,贴近生活,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注释】: 1.渔者:捕鱼的人 2.但:只爱:喜欢3.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4.君:你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5.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6.风波:波浪 7.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解释】: 江岸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味道的鲜美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简析】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乐游原 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作者简介] 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注释】: 1、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2、意:感到 3、不适:不悦,不快 4、近:快要[译文]: 今天到了傍晚时,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坐上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这时望见将要落山的太阳,真是十分好看,可惜已近黄昏,不多时就要消失了送别 现代-李叔同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作者简介] 李叔同(1880——1942),名岸,字叔同,祖籍浙江平湖,出生在天津富有的盐商家庭,少年多才,诗文书画篆刻都得名师指点,颇有造诣,是天津的名公子1901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师从蔡元培1912年加入南社,与柳亚子等创办“文美会”,不久赴杭州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授美术及音乐,1915年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画音乐教员。
李叔同善于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资质进行不同的指导,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如美术家丰子恺、潘天寿;音乐家刘质平、吴梦非,作家曹聚仁等民国时期,在上海、浙江一带从事学校艺术教育的,很多是李叔同的弟子或再传弟子,为中国的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简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首先从景物暗示了送别的情景长亭”、“古道”、“芳草”都寓意了离别古时城外专设有用以送别的亭子,故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古人对送别如此重视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那时没有发达的交通,更没有先进的邮政通讯,联络难,见面更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便在情理之中了不象现在,高速公路,火车飞机,网络,见面容易别也易古道”即道路,但加一“古”字,便有了几分荒凄之感 “芳草碧连天”一方面写出了离愁的浩荡无涯,另一方面又把离别置于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之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作者又进一步用离别的意象来渲染离别的情思关山重重,古道迢迢,此地一别,何日才能再见呢?联想及此,作者怎能不愁绪满怀,感慨万千呢?看着眼前的友人将去,作者自然地联想到其余的朋友,他们又在何方呢?“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原来大半都星散各地,有的在天涯,有的在海角,他们近况如何,他们在作些什么。
于是,一念之间,离愁笼罩的心又添上了深沉的思念最后一句的情景虽是设想,但它非无源之水,而是因情而设,是感情的必然发展,与全词浑然一体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端,又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中进士第一,公元1275年任赣州(今江西南昌)知府当时元军渡江,他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到元军中谈判,被扣,强迫北行,途中得机逃脱,历九死一生而南归然后在福建招募将士,转战于福建、江西一带,收复州县多处自五岭坡被俘之后,不为元朝的威逼利诱所动,在囚禁四年之后,终于从容就义,临刑前说“吾事毕矣!”充分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注释] ①起一经:指通晓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一经而得官,意思是由科举而被起用另解为起于读书明理,所以才不辞劳苦 ②干戈:指代战争四周星:此处指四年 ③絮:柳絮 ④身世:指生平经历 ⑤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境内,是赣江十八滩之一。
在公元1277年被元军打败,经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 ⑥叹零丁:感叹孤单没有依靠指被俘后囚禁在船上,不能与将士共同抗敌,有孤掌难鸣之意 ⑦谁无死:反问语气,意思是每个人都会死去 ⑧留取:留下照:照耀、生辉汗青:指代史册[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水调歌头 宋-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注释] 水调歌头: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丙辰:熙宁九年(1076) 子由:苏轼弟,名辙,字子由 绮户:雕花的门窗 婵娟:美女此处指月里嫦娥,用以代指月亮月色美好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临江仙 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