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母题训练:1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理解、分析文章内容.doc
11页母题十二:论述类文体阅读之“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母题来源】 2014年新课标Ⅰ卷第3题【母题原题】【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
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B.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在饱受旧社会、旧制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D.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试题解析】1.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命题意图】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核的重点是对文章的中心或局部内容的理解,选项的命制一般和信息筛选的题目有区别,信息筛选就是文章信息的提取组成选项,而这类题目选项一般是对原文内容的高度的概括,和文章的原文有差别,所以在对读时难度会有所增加还有些题目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难度更大考试方向】这类题目的考核主要集中在考核概念的准确、判断的正误和推理的严密常见的命题特征主要是偷换概念、曲解文意、因果倒置、强拉因果、混淆逻辑范围等,注意文意和选项的细微差别得分要点】答题时首先要克服心理的障碍,因为这样的题目的选项的语句和原文肯定是有出路的。
选项一般不会照搬原文看判断的严密性,如此题的选项C 就属于不要条件复句的判断,但结果是正确的注意概念的偷换,如此题的选项B就是把“快感”和“审美愉悦”混淆还要注意推理的真确与否母题题源精粹【母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中国书画作伪历史十分悠久,始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已形成风气,宋时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作伪高潮,元代稍有衰落,尤至明代达到顶峰明代书画作伪比之于前代,在手法和形式上又有新发展,除了仿制名家之作外,还有如挖掉旧款改署新款;在本无款的作品上添上名人款;赝品配真题跋等,几乎集中了我们现在已知的全部作伪方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摹、临、仿、造及对真迹改头换面等手段作伪的手法各式各样,一时古今名家之赝品充斥泛滥较普遍的一种手法是把原画改款、添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改头换面”有些作伪者,把明代院体画家作品的名款挖去,改成宋代某画家之名款,冒充宋画出售还有明代的一幅山水画《阔渚晴峰图》轴,此画原为宣德宫廷画家师法郭熙之作,为后人挖去原款,在右下角添上郭熙的伪款,企图当成北宋名家的山水画又如,明宫廷画师朱端的一幅人物故事画轴,原画左边中上部有“朱端”二字款,下面有印章二方作伪者将“朱端”二字挖去,印章也刮得模糊不清,把标签写成了宋代马远的《弘衣渡口图》。
但经过认真鉴定比较,看出其画法风格异于马远,时代风格又不相符,详细观察,发现画上方中部有“钦赐一樵图书”朱文方印,此乃皇帝钦赐朱端的专用印章,他人不能假借对于此种方法作伪,时人屡试不爽清顾复曾谈到明“院体”“浙派”画家,其中三人的画被改成宋人画的情况:“迩来三人之笔寥寥,说者谓洗去名款,竟作宋人款者,强半三人笔也他就曾见到吕纪《杏花双雀图》被改作宋代的黄筌款后来明代院体画传世稀少,甚至一些宫廷名手之作竟没有一件流传下来,究其原因,或许与这种改头换面,明画冒充宋画的作伪因素有很大关系明代的名家有时碍于面子,对假名款心知肚明不肯说破,但又不想违背良心,就在题诗时暗示如款为李赞华的赝品《射鹿图》,本来是黄道宗所画,卷后有朱德润等四人题造假者于是把题识去掉,再题作李赞华画但作伪者粗心,以致“原作者黄道宗三字尽处尚剩有迹”后来沈周知之,欲题出道宗,恐翻前案,故题其诗末句云:“欲辩题痕迷纸缝作伪者虽“逞其心力仿作古人之迹,不但不知者易诳,即素识画理者,亦几莫能辨”,然“及识破,但觉满纸牵强,不待与原画对劾而知也”画家们对此事表现得如此含蓄,这让造假者越发猖獗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伪者可谓无计不施,他们想出了以割裂分装的方式造假。
就是将一幅画分割成数幅分别装裱,分头出售,以牟取利润 (摘编自吕友者《明代中后期书画的作伪风潮》)【小题1】下列对于“改头换面”这种作伪方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头换面”是通过把原画改款、添款的方式来作伪的手法,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作伪手法B.明代的山水画《阔渚晴峰图》和宋代马远的《弘衣渡口图》都是被“改头换面”后的作品C.明“院体”“浙派”画家的画,就有被人用“改头换面”的方法改成宋人画的情况D.改头换面,用明画冒充宋画,这可能是明代院体画传世稀少,甚至一些宫廷名手之作竟没有一件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书画作伪始于魏晋南北朝,这种风气在以后的朝代中愈演愈烈,至明代达到顶峰B.明代书画作伪在手法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发展,几乎集中了我们现在已知的全部作伪方法C.明代的名家有时对假名款心知肚明,但碍于面子,不肯说破,于是出于良心就在题诗时暗示出来D.作伪者采用割裂分装的作伪方式,将一幅画分割后分头出售,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答案】【母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有时是相对于缺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圆满”一语,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也可看出中国人重视艺术生命的一份用心司空图《诗品•雄浑》中云:“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在这里,圆即充满、周备、具足,体现在诗性艺心就是浑全充融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及至浩浩苍天、绵绵大地,都可以大道涵括中国哲学中有一个著名比喻“月印万川”,最能体现充满圆融的特点这个比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万川之月,只是一月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湛然寰宇,月光朗照,天下万千江湖,无处不映出它的圆影然万千个圆共有一圆,万种之月,只有一月相照,一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异在之圆联成一个整体,只有一个生命二是自此一月,可观全月由于散在江湖的万千之月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均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任何江湖的月都是一个自我完足的生命世界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强调了万物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这一重要特性中国哲学的圆满具足说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情调,它实际上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儒道佛中的充满圆融的生命哲学刺激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精神。
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家总有一种自觉的超越意识,要尽广大,极精微,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而观永恒然而宇宙洪阔,天道苍苍,艺术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它总不能摆脱具体的实在,总在关注一人一事一时一物,这便制约了艺术家的绵绵长思万川之月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却给了解脱这一难题的钥匙艺术家既关心“一”,认为“山川即道”、“山水即天理”,万事万物均是道的化身,但更关心的是“一切”,因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都是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文心雕龙》云“乘一总万”;《二十四诗品》云“万取一收”,其意大致相同故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直接的观照,更关心微观,在艺术倾向上,两汉时铺排山川云物的现象到了唐宋时越来越少,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更加精微、细致中唐以后,追求精微细致的审美风尚渐渐弥散开来如在中国园林中,人们普遍追求“壶纳天地”的妙处一湾清泉,几条幽径,几处亭台,便俨然构成一自在圆足的世界请看中国园林的命名:勺园,如一勺之大;蠡园,如一瓢之微;壶公楼,小得如茶壶一般;芥子园,微小得尤如一粒种子;一沤居,细微得如同大海中的一朵涟漪但是,在中国人看来,一沤就是茫茫大海,一假山就是连绵峰峦,一亭就是浩浩天庭。
故人们常常将园林景区叫做“小沧浪”“小蓬莱”“小瀛洲”小”是园林特点,“沧浪”“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