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和龙之关系.doc
10页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和龙之关系陆兰军目录引言 1一、鱼和龙的相通性 1(一)外形上的相通之处 1(二)功能上的相通之处 3(三)地位上的相通之处 3(四)文化内涵上的相通之处 4二、鱼龙幻化典故 5三、鱼龙关系在艺术层面上的表现 6(一)文学 6(二)戏剧 6(三)图案纹饰 7结语 9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考古文物发掘,还是流传的青铜图案、雕刻壁画,亦或者文学典故中,鱼和龙时常相伴出现,或作为两个个体并列存在,或作为同一物相融相生而存在这其中必定暗含着鱼和龙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和龙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材料的记载和研究中,试做简要分析关键字:传统文化、鱼、龙、关系正文:引言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和龙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往往会同时出现在一起无论是考古文物发掘,还是流传的青铜图案、雕刻壁画,亦或者文学典故中,它们或作为两个个体并列存在,或作为同一物相融相生而出现这其中可以看出鱼和龙之间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和龙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将通过对鱼和龙的相通性、鱼龙幻化典故及鱼龙关系在艺术方面的表现来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揭示其中的关系。
一、鱼和龙的相通性鱼和龙的关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它们之间的相通性这种相通,主要体现在外形上、功能上、地位上以及文化内涵上一)外形上的相通之处鱼作为实体存在的动物,自远古渔猎时代,先民们就已经捕获为食鱼的外形特征大体类似,有鳞片、背鳍、尾鳍、须,这是可以直观的客观实物相反,龙则是虚构幻想出来的物种关于龙的起源,相关论著与研究超过百种,但观点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主要观点有:1.神异动物说以《辞源》“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和《辞海》“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为代表;2.图腾合并说认为龙“是一种图腾龙文化,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闻一多.伏羲考[M].上海古籍出版.2009.7.;3.雷电说朱大顺指出,“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赵天吏认为雷电龙“三位一体”,龙就是雷电的形象龙的起源说法各异,形象也是多种多样,但从各种形象差异中可以看出龙的一些相似特征。
关于龙的形象,主要有:“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 许慎《说文解字·龙部》;“龙之像,马首蛇尾” 王充《论衡》;“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尔雅·翼》;“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屋;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李时珍《本草纲目·龙》从上述文献描述中,可以得知,龙和鱼在外形上的共通性在于,龙具有鱼的鳞片除了文献记载的龙的形象外,一些出土的材料中,也可以直观的看到当时的龙的具体形象2003年发现的陕西定边郝滩墓壁画上的龙,张口伸舌,有角有鬓须,身上有鳞片,尾部与鱼类的尾部类似,有尾鳍(见下图)此外,李正光《汉代漆器图案集》中列出的一些龙形象,多有尾鳍和背鳍,类鱼(图略) 金明磊.汉代龙图形研究[D]. : 浙江师范大学,2013.可见,鱼和龙,在外形上的相通主要是,龙具有鱼的鳞片,在一些图案上的龙还具有鱼的尾鳍和背鳍。
二)功能上的相通之处鱼和龙同为水生动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曰:鱼,水虫也, 象形, 鱼尾与燕尾相似《说文》释龙说“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龙, 水物”;《管子•水地篇》龙“龙生于水”;《管子•形势篇》:“蛟龙, 水虫之神者也”;《洪范•五行纬》:“龙,虫之生于渊”鱼和龙都能行云布雨《帝王·世纪》说: “黄帝出游洛水之上, 见大鱼, 杀五牲一醮之, 天乃甚雨”大鱼被神话为为洛水水神 高薇.先秦两汉文学中的鱼文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01期典籍中关于龙与雨水关联之记载屡见不鲜《说苑•杂言篇》龙“乘于风雨而行”;《吕氏春秋•有始览》:“龙致雨”;古《三坟》:“龙善变化, 能致雷雨”等在汉代以后,“龙为水物、生水、与雨水相关这一基本性质始终没有改变” 何根海.龙的初始原型为河川说——兼论龙神话的原始文化事象[J].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02期鱼和龙在功能上的共通性是它们都是水生物种,都能起行云布雨之用三)地位上的相通之处前文已经提到,鱼和龙作为水生物种,都能行云施雨在远古时代,它们都作为司雨之神而受崇拜祭祀在渔猎时代及农业社会早期,鱼是作为原始的司雨神出现并受祭祀崇拜的。
葛洪《西京杂记》载:“昆明池刻玉石为鱼,每至雷雨,鱼尝鸣吼,鳍尾皆动汉世祭之以祈雨,往往有验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太原郡有崖山天旱,土人常烧此山以求雨俗传崖山神娶河伯女,故河伯见火,必降雨救之水神河伯,鱼形,该书称其“鱼面人身”,《尸子》称其“白面长人鱼身”《太平御览》曰:“龙蟠山有石洞,洞中小水,水有四足鱼,皆如龙形,人杀之,即风雨也 吴效群.历史角色的嬗变——“鱼龙化”考释[J]史学月刊,1995年06期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之后,龙就取代了老的司雨神鱼,并树立了其在先民中的地位《淮南子•坠形训》云: “土龙致雨”;《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大荒北经》:“应龙畜水”龙是适应大规模的较发达的农业生产而被创造出来的,它在功能及威力方面都要超过农业尚未发达、渔猎经济仍在社会经济中占相当比重时期的老的司雨之神——鱼,因而龙自然而然地取代了鱼的地位虽然,新的司雨之神被创造出来,鱼作为老的司雨之神逐渐退居到次要地位但这并没有停止人们对鱼作为司雨之神的信仰和运用商周及汉代还有很多还有很多鱼龙同图出现的形象,这表面在人们心中,鱼还是和龙一样作为司雨之神四)文化内涵上的相通之处鱼和龙同为多子之物,都是古代民间乞子的拜物。
鱼图腾产生源于对鱼生殖力的崇拜远古时人丁稀少,生育率低下,而鱼的生殖力很强,许多淡水鱼类的产卵量在1万粒~15万粒在对生殖规律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远古人对鱼的生殖力产生崇拜,喜欢用鱼纹装饰器皿鱼怀卵量大,繁殖率高,多吃鱼有“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之意同样,龙也是多子之物龙生九子,分别为赑屃、蒲牢、狴犴、睚眦、螭吻、蚣蝮、狻猊、椒图、饕餮因为古代生育率低,成活率低,所以人们往往会对鱼、龙这样多子之物产生崇拜此外,在民间,鱼和龙还有吉祥美好的文化内涵鱼”与“余”同音,“吉庆有余”“年年有余”可写成“吉庆有鱼”,“年年有鱼”,都有喜庆富裕,祝愿美好的意思龙在汉代以后为皇权所控制,含有高贵吉祥之意望子成龙”,“鱼跃龙门,飞黄腾达”等等,无不蕴含着平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二、鱼龙幻化典故鱼和龙的关系还体现在,鱼在一定条件可以幻化成龙,龙的原型来自于鱼《采茧杂志》说:“鲤鱼一名稚龙《列仙传》记载琴高学神仙长寿之术有二百多年了,一日对徒弟们说要“入涿水中取龙子”,但骑来的“龙子”却是一条赤鲤鲤鱼跳龙门”所体现的鱼龙幻化典故,至迟在春秋时代即已产生《国语·晋书八》载:“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
黄熊”及“黄龙”,郭璞注《山海经》引《开筮》云:“鲧死三年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说文解字》曰:“鲧,鱼也《玉篇》曰:“鲧,大鱼也《太平御览》卷四六六引《三秦记》:“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但汉以前的鱼龙幻化,表现的是一种观念信仰,汉以后至隋唐,着重强调的是地位上的龙尊鱼卑 吴效群.历史角色的嬗变——“鱼龙化”考释[J].史学月刊,1995年06期这主要是后世龙的地位与政治权利越来越密切结合到一起龙与政治权利结合虽在汉代汉代以前就曾出现,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裴骃集解引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咏史》:“周鼎知移谁手中,横联纵合各争雄楚王如取灵均策,会使函关锁祖龙但真正将龙引入到政治生活中,开启龙与封建皇权结合,则是从汉高祖刘邦始刘邦化身赤帝子斩白蛇起义,给龙的形象蒙上了天命皇权的色彩。
自此,龙作为一种神物开始受到民众普遍的敬畏和膜拜唐朝承袭隋代开科取士,给了庶族知识分子跻身政权的途径与机会,这种一旦金榜提名就会平步青云的变化,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鲤鱼跳龙门”的神话故在唐代,鱼龙幻化的文化气息特别浓厚唐代韩偓所撰《海山记》记载了一则故事:一个姓解的渔人捕获一尾鲤鱼,“金鳞赪尾,鲜明可爱”,炀帝用朱笔在鱼额上题“解生”二字为记,放养北海后炀帝再次见到鲤鱼时,已长丈余,额上“朱字尚存,惟解字无半,尚隐隐角字存焉”萧后说:“鲤有角,龙也炀帝引弓射之,鱼便沉入水中鲤鱼额上有“角生”二字,意味着鲤将生角成龙,即李姓将登帝位李白《赠崔侍卿》诗云:“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意思是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从孟津的黄河里出发,来到龙门,但只有极少数跳过去,“得名当是鲤,无点可成龙”,很多都从空中摔下来,额头上落下一个黑疤,即所谓的“点额”、“暴鲤”之灾,后世就把科考名落孙山之人说成是“点额而还”,而把跳过龙门的鲤鱼,称为“龙鱼” 李雪玲.中国古代青花“鱼化龙”纹饰考[J].装饰,2010年07期鱼龙幻化的典故以“鲤鱼跃龙门”最为代表,虽然这主要是表现庶族平民追求美好生活地位的一种向往与精神寄托,但从中亦可见鱼和龙之间的某种关系。
三、鱼龙关系在艺术层面上的表现(一)文学鱼龙关系的文献记载不少,尤以唐代最为突出李白《赠崔侍卿》诗云:“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卢仝《扬子津》诗:“风卷鱼龙暗楚关,白波沉却海门山鹏腾鳌倒且快性,地坼天开总是闲《旧唐书•本纪第八玄宗上》说“次益昌县,渡吉柏江,有双鱼夹舟而跃,议者以为龙这里将鱼看作龙吴淑《鱼赋》说:“出丙穴而赴水,度禹门而化龙无能子《鱼说》说:“河有龙门, 隶古晋地,禹所凿也悬水数十仞,淙其声雷然一舍之间河之巨鱼春则连群集其下,力而上斥,越其门者化而为龙,于是拿云转雨焉又,古语云“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此外,成语中还有鱼龙混杂等 杨建宏.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鱼文化情结[J].长沙大学学报,2003年01期宋代,大经学家陆佃在他的名物训诂书《埤雅•释鱼》中言道,“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二)戏剧在戏剧方面最具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汉代极为流行的、表现鱼龙幻化的大型舞蹈戏剧——鱼龙漫衍《汉书·西域传赞》载:“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户、海中砀极、漫衍鱼龙、鱼抵之戏以观视之张衡在《西京赋》中描绘较为详细:“复陆重阁,转石成雷礔砺激而增响,磅礚象乎天威。
巨兽百寻,是为曼延神山崔巍,欻从背见熊虎升而挐攫,猿狖超而高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