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孟子》中排比问的修辞效用.doc
2页《论语》《孟子》选读教案 《孟子》中排比问的修辞效用 排比问指的是以问句的形式而组成的排比,据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排比是指“同范围同性质的事象用了组织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的”一种辞格排比问“排比”的是问句,排比问于《孟子》中不乏其例 《孟子》约三万五千三百七十余言,成书于战国中期,基本上以对话语录体成篇,为儒家最有影响的经典著作之一本文所有《孟子》语料均取自《孟子译注》, 《孟子》中的排比问有其修辞功能,它们可以形成语境,便于认知,排比问便于表达者和接受者互动,从而有助于促成双方的认同,排比问有助于加强语势,凸现言 语风格似乎可以说,《孟子》中的排比问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孟子擅长论辩的言语风格,《孟子》中的排比问蕴涵了《孟子》的言辩智慧 一、形成语境便于认知 《孟子》中的排比问形成语境(这里尤指上下文语境)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第一,排比往往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所组成的句子序列,这种句子序列必然不 是孤立的“光杆”句子,其自身即可形成一定的语境;第二,排比问既然是问句的排列,则势必存在或蕴涵了一定的答句,这样,排比问就一定会引出或自身蕴涵其 他的句子,从而形成句子系列,形成特定的上下文语境。
可以形成语境的《孟子》排比问便于修辞主体认知:便于听者理解说话者的意图,也便于表达者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也便于读者(文本的接受者)认知相应的道理,获取相应的信息例如: (1)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蔗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粱惠王上》上例以问开始,以问结束有助于激发或引发接受者的思考,且多主体的问句,在结构形式上形成并列,而又是在语义上形成一定的层递这些都使 得排比问在形成语境时更便于人们认知 (2)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 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梁惠王上》)以上问句并列铺排,不是孤立的问句,在总体上可穷尽可供选择的可能情形,给接受者提 供选择项,这对于接受者其实有着一定的提示作用,便于接受者认知,便于接受者作出选择 (3)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 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告子上》)其意为:“孟子说:‘白马的白和白人的白或者无所不同,但是不知道 对老马的怜悯心和对老者的恭敬心,是不是也没有什么不同呢?而且,您说,所谓义,在于老者呢?还是在于恭敬老者的人呢?”’在问题中引入“自马之马”和 “白人之人”,循循善诱,同样在自身形成语言环境的同时便于认知。
以上排比问的适用无疑是一个修辞行为,凯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