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层次创新人才教育成长特征探究.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h****0
  • 文档编号:261825252
  • 上传时间:2022-03-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3.8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层次创新人才教育成长特征探究高层次创新人才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与领军者,大力引进与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的主要策略二十一世纪以来,白热化的国际竞争日益聚焦于高层次人才的竞争为此,我国连续出台多项政策与计划,以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探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对现有高层次创新人才群体的研究,特别是对群体特征及个体成长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杰出代表,代表了中国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是极具创新精神的一批高层次人才,对该群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白春礼[1]与徐飞、卜晓勇[2]主要对中国科学院院士进行群体研究,陶爱民[3]则集中探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群体状况以上学者均从院士生平角度进行分析,如家庭环境、出生地、年龄、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等,进而提出稳定的家庭经济条件和优良的学习传统对科技人才的影响巨大;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文化传承对其有深刻影响;良好的高等教育至关重要;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人才相对聚集在传统优势学科除群体状况研究外,对院士高等教育经历的研究也不在少数目前,对国内院士的高等教育经历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即高等教育对院士学术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李雨辰[4]对321名院士的研究,熊麟[5]对2001—2007年中国科学院增选的院士的研究等与此同时,现有研究并没有凸显院士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核心特质,且研究更多偏向于外部因素分析,缺乏对其个人教育成长历程与特征的系统性探讨为此,本研究特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系列成果丛书共计25本,以25位院士的学术传记为研究样本,以探讨高层次创新人才教育成长基本特征,以期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借鉴一、研究方案(一)研究样本本研究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以下简称《传记丛书》)已出版的25位院士的学术传记作为研究样本,着重以内容分析法挖掘探讨高层次创新人才教育成长的基本特征《传记丛书》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倡议与推动的,通过对老科学家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工作环境等的口述历史资料、实物资料和图像资料等的采集整理,对老科学家们学术成长历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传记《传记丛书》以科学家个人的学术生涯为主题,以学术研究为主旨,定位于“学术传记”,区别于文学性传记或历史性传记,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本研究所涉及院士基本信息见表1:表1院士个人基本信息汇总表(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集体传记法和内容分析法。

      其中,集体传记法是指通过对历史中一群人的生活的集体研究,对其共同背景特征的探索,进而呈现集体所具有的特征和共性,具体做法是对其生平材料进行分析本研究采用集体传记法,具体依托《传记丛书》,分析、解读25位院士教育成长历程,特别是个体的时空定位、成长条件及形式,由此总结出高层次创新人才所具备的特定成长因素和教育环境内容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6]从《传记丛书》中提取出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分析内容与数据,并进行编码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和分析,分别就家庭状况、受教育经历、师承关系等维度进行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的统计描述与分析,从而归纳出其中的特征三)研究路线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本研究将25位院士教育成长历程按照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空间层次进行编码,并由此展开内容分析微观系统侧重于环境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或影响个体发展的自身因素,如身体状况、性格特点、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中间系统是个体所处其中并对其发生影响的组织单位,如家庭、学校,以及产生影响的群体,如老师、同学等;外层系统对个体发展产生影响但个体并不包含在其中,如父母的工作、家乡、留学场所等。

      宏观系统对以上三个系统均产生影响,是一种大的环境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为有效呈现院士教育成长经历中的多样化因素,本研究将采用两级编码形式展开内容分析具体编码情况见表2表2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院士教育成长因素编码表2中,一级编码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等四类在微观系统下进一步编码为性格特点、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理想信念等二级编码性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坚强忍耐、争胜好强等,认知能力则包括聪明、平庸、愚钝等中间系统涉及的二级编码有家庭、学校、老师、同学等,并进一步细分为:家境殷实或清贫,是否就读于名校外层系统进一步编码为父母工作、家乡环境、留学场所等父母工作包括公司职员、学校教师等,家乡环境则包括山清水秀、穷乡僻壤等留学场所涉及美国、英国、日本等宏观系统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具体涉及抗日救国、改革开放等二、高层次创新人才教育成长的基本特征本研究涉及25位院士是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作为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他们的教育成长具有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其科研经历是与时代交织互动的结果就院士的教育成长而言,本研究着重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维度提炼其基本特征,探究其成长规律。

      具体内容如下一)塑造高尚品格与保护自由天性的启蒙教育启蒙教育主要是指早期家庭教育和传统私塾教育,是个体最早接触的教育形态25位院士都不同程度接受到来自父母的栽培,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儿童天性受到保护这为其塑造良好品格提供了坚实基础其中,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和积极有效的家长陪伴是院士对早年生活的普遍记忆与共性描述在自由玩耍和快乐成长中,院士们得以释放自我天性,得以与环境有效互动,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然教育例如,张树政院士曾回忆“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享受快乐的童年”[7]与此同时,父母积极的生活陪伴和有效的教育参与也能最大程度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快速发展多本传记中,对于家庭的影响和父母的教育,院士都给予了高度肯定与评价例如,张光斗院士回忆其母亲:“心地善良、吃苦勤劳、勤俭持家、教子有方,对其要求很实在、很简单,教育儿子要勤俭、踏实,做个好人,做个诚实正直的人,要艰苦奋斗”[8]稳定的家庭经济条件和重视教育的家庭风气同样是院士早期生活的共同印记家庭经济条件是家庭环境的重要指标,主要与父亲职业与社会地位相关,虽然院士父亲职业有别,但普遍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如教师、工程师、医生等),所从事职业具有稳定性,从而能够为孩子成长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

      加之教育对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基础性作用,更凸显了稳定家庭经济条件的重要性如果认为稳定的家庭经济条件是院士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那么重视教育的家庭风气则是院士成长成才的充分条件多本院士传记同时表明重视家庭教育使其在人生初期即接受了完整而有效的启蒙教育,并由此为进一步成长与深造奠定坚实基础二)养成良好习惯和激发浓厚兴趣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阶段,院士多数进入了新式学校或教会学校就读,并在逐步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学习中奠定基础完备的课程、灵活的教法与良师的言传身教是院士基础教育的普遍特征院士所接受基础教育课程较为完备,覆盖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园艺、音乐、体育等内容,为其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教育基础同时,教师已开始积极引进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教学教法,并以新学制倡导的个性化教育为指导,主动展开教学方法变革,使教学方法整体呈现出灵活性与时代性例如,常印佛院士回忆其中学“开设课程十分全面,第一学期开设有国文、公民、英文、算数、地理、历史、生物、植物、美术及体育等10门功课,第三学期开始教授物理、化学,连前面10门加在一起共12门功课多思好学和积极上进是院士传记中对自我性格特点进行描述时常用词汇,院士勤奋上进的求学精神和专注好学的积极态度也在其基础教育阶段得以最大限度地展现。

      受良好启蒙教育影响,院士的好奇心、探索欲和求知欲在早期均得以有效保持,加之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良好的示范与引导,从而使院士能够始终保持对知识的旺盛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探寻精神因此,院士基础教育阶段已普遍展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并多数取得出类拔萃的学业成绩例如,裴荣富院士“学习刻苦勤奋且成绩优秀”“厌于嬉戏而埋头苦读,终日在书本上下功夫,所以考试成绩名列前茅”[10]三)名校名师引路与系统训练奠基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个体成长成才的重要助推器,是个体进行系统科研训练并有效提升科学素养的关键阶段25位院士的高等教育经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不仅均求学名校、师从名师,且多数取得研究生学历,接受系统化科研训练,并在留学或访学中开阔视野,为取得突破性成就奠定必要基础以院士接受的第一学历教育为主,名校就读率非常高,主要涉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圣约翰大学(上海教会大学)、上海沪江大学等高校名校不仅意味着顶尖的师资、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更意味着开放的氛围、求知的热忱和前卫的精神,通过名校求学,院士得以与时代同行,密切关注社会变化,并由此确定了个人研究领域和志向。

      交流访学和团队合作也是院士在高等教育阶段及后期科研工作阶段频繁提及的关键词交流访学既有以学历教育为指向的留学深造,也有以非学历教育形式展开的对外访学通过交流访学,院士既开阔了个人视野,提升了科研能力,又有效明确了研究方向、形成了深厚的科学素养例如,刘大钧院士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赴苏深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访法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访学美国”,并认为“访学对他来说举足轻重,为他其后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辉煌成就的取得打下坚实基础”[11]三、推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建议高层次创新人才主要凸显人才水平上的高层次和个体特质上的创新性本研究中25位院士无疑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杰出代表,其个体成长既具有一般普遍性,又具有相对特殊性25位院士教育成长的丰富经历对当前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如下启示一)确保稳定坚实的家庭经济条件,营造自由开明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田永秀以老科学家为例,将家庭对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概括为道德品质的形成、人生理想的树立、行为习惯的培养、崇尚科学的价值观塑造等,再次印证家庭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12]此外,确保稳定坚实的家庭经济条件对保障个体接受系统优质的教育具有决定性作用。

      稳定坚实的家庭经济条件还意味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和自由幸福的童年,这些都对个体良好品性的形成具有影响相比于家庭经济条件的稳定坚实,自由开明的家庭教育氛围显得更为重要,集中体现为:其一,重视教育应成为家庭的基本风气与核心精神;其二,自由开明的家庭氛围应成为家庭教育的底色与主流;其三,家庭教育应侧重品格塑造、侧重习惯养成,并更多地采用榜样示范的方式展开二)有效保护好奇求知的儿童天性,尽早培养勤奋执著的学习态度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所具有的诸多优良个性品质原本深深扎根于儿童好奇、好动、好模仿,爱问贪玩求知欲强的自然天性之中良好的家庭教育或优秀的早期启蒙教育应是有效保护儿童好奇求知天性的教育,是理解儿童、尊重儿童、陪伴儿童的教育一方面,父母与教师应能积极主动了解儿童发展特点,理解儿童发展规律,正确对待儿童好奇、好动、爱探索的天性另一方面,父母与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引导儿童的天性释放,鼓励儿童的探索求知除了有效保护儿童好奇求知的天性外,早期教育还应更关注儿童学习态度的养成、关注儿童学习情感的激发和学习意志的培养,其中主要包括培养儿童吃苦耐劳、勤奋执著、专注认真和好学爱问的精神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应保持高度合作协同,在学习基础知识之外,积极培养儿童爱学习、会学习的态度与能力。

      三)高度关注良师的身教引导,着力营造优越的科研条件教师对个体成长成才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是良师,既能够传播知识,更能塑造品格,引导人生25位院士传记都对教师的引导和教。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酥梨水肥一体化及黄瓜集约化育苗生产技术规程.pdf 检验机构能力认可准则在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pdf 液氢气瓶第1部分材料、设计、制造、检验与试验及第2部分操作要求.pdf 2025年秋二年级科学上册动物的家集体备课教案设计.pdf 2025年秋一年级科学上册观察植物集体备课教案设计.pdf 复合气瓶定期检验与评定及环境检测实验室气瓶间安全技术规范.pdf 森林抚育成效监测技术规程及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pdf 气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第1-6部分)学习材料.pdf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杂草综合防控及酿酒葡萄旱作技术规程.pdf 蜜蜂授粉梨园病虫害绿色防控+苹果园金纹细蛾综合防治+桃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pdf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园级自评指导手册.pdf 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建设通用要求(学习材料).pdf 矮化中间砧苹果树栽培及水浇地春播玉米土壤培肥技术规程.pdf 《乡村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建设指南》全文.pdf 2025年秋一年级科学上册校园里的植物集体备课教案设计.pdf 气瓶充装单位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建设要求(学习材料).pdf 甘蓝集约化育苗生产及苹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pdf 化学品鱼类细胞系急性毒性虹鳟鳃细胞系试验+蜂王浆及蜂王浆冻干粉中羟甲基糠醛含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pdf 2025年秋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变化集体备课教案设计.pdf 饲料中辣椒红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饲料中维生素D3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pdf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