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总结.docx
4页小数加减法总结1. 小数加减法知识点总结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知识要点:1、小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二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2、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再一一比较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3、小数加减法的方法与乘法的区别: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相加减而乘法是最右面对齐所以小数加减法的对位一定要跟乘法区别开4、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是一般有加有减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运算,有括号的先运算括号里的碰到能简算的要简算有这样四种情况能进行简算:(1)a+b+c,a和c能凑整,那么要用到加法的结合律使a、c结合a+b+c=a+c+b(2)a-(b+c)或a-(b-c),a、b运算起来比较简单,那么这时就不一定要先运算括号里的,可以应用去括号变符号的方法,这样就可以先运算a-b而使题目变得简单a-(b+c)=a-b-c或a-(b-c)=a-b+c3)a-b-c,b、c进行加法运算比较简单,这时要运用加括号变符号的方法进行运算a-b-c=a-(b+c)。
4)a-b-c或a+b-c,a、c运算起来比较简单,这时可以运用带着符号搬家的方法进行运算a-b-c=a-c-b或a+b-c=a-c+b2. 【新北师大三年级数学小数加减能通过吗教案】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精品教案 教学内容: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课本第95、96页的例3、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习、迁移知识训练的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 的计算方法. 2、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 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 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知道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 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碱方法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师: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你发现些什么? (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看到的信息,引导学生说出商品名称及价 格) 通过观察你能说一说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吗? (开学了,同学们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具,每个蓝色笔记本0.9元,每 个书包25.8元,每个文具盒6.8元,每个红笔记本2.6元·····) 师: 利用你获得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如:一个同学买了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你们能提出几个问题? 生 1: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共花多少元?生 2:一个卷笔刀比一支 铅笔贵多少元?生3:一支铅笔比一个卷笔刀便宜多少元? 师:肯定你们的说法后反问,你们会列式吗?你打算怎样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板书: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我们主要来研究两个问题,好吗? (一)教学例 3你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共花 多少元? 根据这个问题,可以列一个怎样的算式呢?结果又是多少呢? 1.讨论.学生互动探究0.8+0.6=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自己在本子上独自解决一下. 2.学生汇报交流. 师:谁想起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生1把0.8元改写成8角,0.6元改写成6角. 8角+6角=1元4角 8角 + 6角 ————- 1元4角 生2用小数直接计算. 0.8+0.6 =1.4元 0.8 + 0.6 ——— 1.4 答:一共用1.4元. 师:说明在用小数直接加减时,在竖式的上面也可以写上单词.目的 是将相同数位对齐.这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二)教学例4 师:如果我们要求带橡皮的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 如何列式呢? 根据学习例3的经验自己完成.完成后说一说你们的不同做法. 方法一:把1元看成10角,加上原来的2角用12角减去6角等于6 角. 1.2-0.6=0.6(元) 1元2角 6角 —-------—— 6角 方法二:照整数加减法计算,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个位退1. 作10再减,也就是12个0.1减去6个0.1. 1.2 - 0.6 -------- 0.6 答:········ 3.对比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 师:引导学生观察例3,例4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低位算起. (2)满十进1.,退1作十. 不同点:做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了. 4.总结: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 生:相同数位上的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小数点对齐 做加法满十进1,做减法退1当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点屏出示题 1.计算下列各题. 2.4 6.5 5.2 4.1 2 +4.9 + 0.8 - 0.7 _ 3.3 ————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2.买一本《动脑筋》3.6 元一本《童话故事》1.5 元,一共用多少钱? 3.小明身高1.3 米,弟弟身高0.9 米,小明比弟弟高多少? 4.做练习二十二第1;2 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努力,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 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我们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3. 三年级下册数学小数总结答 :小数的意义 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份数来表示,也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右面,用圆点隔开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数位小数点的左边是它的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它的小数部分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用米作单位是1/10米,也是0.1米3份就是3分米、3/10米、0.3米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用米作单位是1/100米,也是0.01米7份就是7厘米、7/100米、0.07米注:一位小数的形式实际上是分数十分之几的另外一种表示形式,4/10写成小数就是0.43.小数的基本性质: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如:10.05,在它的末尾添上0,就变成了10.050,10.05=10.050=10.0500=10.05000……大小没有发生变化4.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最高位,再看次高位,以此类推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5.小数的加减法:列竖式相加减的时候,要把小数点对齐,然后再进行加减。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记住在得数中点上小数点6.小数不一定比整数小4.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怎样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小黑板等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创设情境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两年多了,我想同学们对当时的比赛场景都还记忆犹新吧!在观看跳水比赛时,你们最关注什么?跳水比赛的得分都是用小数来记录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决赛前两轮的成绩出来了,仔细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出示跳台决赛成绩,指名学生回答,并列出算式教师相机板演第一轮中国队领先加拿大队多少分?(53.40-49.80=)第二轮中国队领先加拿大队多少分?(58.20-49.20=)2.生成问题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到小数加减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小数的加减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自主探索师:请说一说整数的加、减法法则学生叙述,教师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本位上加上10再减师:这个法则在小数加、减法中适用吗?试一试用竖式计算第一个算式!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练习、解答,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指导2.互动交流(1)小组交流师:完成的怎么样了?请把你的意见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互动交流,在小组内展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内互相补充,形成小组解决方案2)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算法教师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做的!在列竖式时,你注意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出以下注意点:① 相同的数位要对齐② 小数点要对齐师:小数点对齐,也就是要求相同数位对齐相同的数位怎样对齐?(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演竖式计算过程)(3)展示巡视时搜集到的错误做法:这道题错在哪儿了?(生:小数点没对齐)师: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能对齐,也就是相同的计数单位对齐了,这样才能进行加减)师:小数点对齐后,如果百分位上没有数怎么办?为什么?(生可能说:可以添上0,根据小数的性质。
4)请用刚才的方法把第二个算式计算一下:58.20-49.20=3.总结方法1)通过这两道题你认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呢?(2)小组讨论并汇报:①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算起③计算结果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④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师: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整数加减法中的相同数位要对齐;都从低位算起)师:咱们共同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计算中能注意这些,进行正确计算,能做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