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微观影响因素_省略_机理_基于入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_张务伟.pdf
13页2011.11 - 62 -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微观影响因素 及其作用机理 ——基于入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张务伟1 张福明2 杨学成1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三个假说,利用山东省1161 位农村劳动力样本数据,探 索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这些影响因素的 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影响最大的是人力资本因素,其次是个人因素, 最后是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即通过人力资本中间变量)两条路径影响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并且个人因素与家庭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 资本水平是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就业状况 影响因素 作用机理 结构方程模型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的就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就农村劳动力个体而 言,其就业状况千差万别那么,在相同的宏观背景下,不同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为什么会存在巨 大的差别?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人力资本因素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之间的结构关系如何?各影 响因素的作用(传导)机理是什么?各种影响因素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 数据分析,对这些问题做出尝试性的回答。
中国二元经济体制的国情决定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必须对其进行 深入细致的研究 社会调查数据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是大多数传统统计分析方法无法克服的问题; 同时,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多维性(包括就业的类型、时间、地点和收入等)要求相关的定量分 析模型最好具有能够同时进行多维度分析的功能近年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的结构方 程模型,具有允许潜变量存在并为其设置多个标识、可以处理自变量的误差等优点,为全面地定量 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提供了可能 山东省既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同时,山东省内东部、中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由 高而低梯次分布的格局与全国极为相似 山东省的样本数据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农村劳动力就 业状况的微观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的一般情况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微观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 63 -二、文献综述 研究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文献较多, 但大多是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某一个方面 (例 如迁移、收入、行业等) ,并分析这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综合相关的研究文献,本文归纳如下: 第一,农村劳动力迁移(包括流动)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从个人因素来看,性别、 年龄、婚姻状况等都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重要因素。
例如,赵耀辉(1997)发现,女性劳动力 的迁移概率比男性劳动力低7%; Zhu (2002) 发现, 年龄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概率呈 “倒U 型” 曲线关系;婚姻对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具有负向作用 从人力资本因素来看,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迁移具有重要影响例如, 蔡昉(1996)认为,教育对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决策有积极影响;de Brauw et al.(2002)认为,技术 培训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迁移或在本地从事非农业的概率;王莉(2007)认为,是否参加培训是影 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显著因素崔智敏、宁泽逵(2010)研究发现,年龄和教育因素对农村劳动力 外出就业参与和就业时间配置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倒U 型”曲线规律,健康因素联动年龄与教育因 素共同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状况 从家庭因素来看,它们也对农村劳动力迁移具有重要影响例如,Zhao(1997)研究发现,家 庭劳动力数量对劳动力迁移有正向影响,家庭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对劳动力迁移有负向影响 第二,农村劳动力非农收入的研究例如,Yao(2001)研究发现,年龄是决定移民收入的关 键因素之一任国强(2004)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非农就业, 获得的非农收入也就越高。
第三,农村劳动力就业行业的研究例如,周宁、李莹莹(2008)认为,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村 劳动力就业行业的选择、获得的收入、享有的权益等有直接影响任艳云等(2010)认为,职业技 能培训对农村劳动力就业行业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更有可能从事技 术性要求更高的行业 第四,其它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研究例如,朱明芬(2004)通过调查发现,在有非农就业 史的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程度越高,其非农就业半径就越大谢勇(2009)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存 量较高的农民工倾向于采取市场化的途径获取工作 从以上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汇总不难看出,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微观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取 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然而,在该研究领域还存在一些不足,或者说还有进一步完善的余地本 文认为,至少有如下两点:第一,已有研究大多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Probit 模型或 Logit 模型, 这样的分析中,因变量是单一的,而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非常复杂(表现在务工时间、从事行业、 就业地点、工作稳定性、劳动力收入等方面) ,单一的因变量难以全面反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 第二,已有研究大都没有分析各影响因素(例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人力资本因素)之间的关系, 对各影响因素作用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路径、机理分析不够。
另外,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 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处在经常变化之中,因而也需要开展这方面的连续跟 踪研究,以便能够针对变化了的实际采取相应的对策 本文尝试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进行多维度的定量分析和模拟, 试图找出农 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厘清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弄清各影响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就 业状况的作用机理,希望对进一步认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规律有所帮助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微观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 64 - 三、研究假说、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一)研究假说 为了弥补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研究领域存在的缺陷或不足, 更加全面和细致地考察农村劳动力 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人力资本因素对其就业状况的作用机理,本文提出以下三个基本假说: 假说1: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具有直接影响 假说2: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分别通过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产生间接影响 假说3:个人因素与家庭因素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实地问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 首先,2010 年 1~3 月,笔者在山 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聊城大学管理学院的在校生(含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中选拔出学 习成绩好、责任心强的300 名学生作为调查员,并对他们进行本次调查的业务培训。
之后,调查员 分赴山东省的 17 个市(地) 、119 个县(市、区) 、321 个乡镇、527 个村做入户调查此次调查共 发放农户调查问卷 1200 份,回收 1078 份,回收率为 88.83%其中,有效问卷为 1006 份,有效率 为83.83% 调查涉及1006 户农村居民中15~64 岁的劳动力共1674 人 再删除有缺失值的样本后, 本文研究最后共得到1161 个农村劳动力的有效样本 (三)样本说明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发现, 表示数据内在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01, 这 表明调查数据的信度较好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样本基本情况 项目 分类 比例 (%) 项目 分类 比例 (%)女 43.8 否 78.5 性别 男 56.2 是否为生产经营 贷过款 是 21.5 15~25 岁 20.1 从事种植业 28.6 26~35 岁 15.8 从事林牧渔业 1.9 36~45 岁 31.7 多业经营 2.0 年龄 46~64 岁 32.4 亦工亦农 37.4 未婚 18.6 就业类型 全年外出打工 30.1 婚姻状况 已婚 81.4 3 个月以下 33.5 4~6 个月 7.8 患病但仍有劳动能力 4.0 6~9 个月 23.9 一般 8.1 9 个月以下 34.8 健康状况 健康 87.9 务工时间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微观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 65 -(续表1) 小学及以下 23.3 种植业 35.2 初中 33.1 林牧渔业 2.8 高中 27.9 工业 18.3 受教育程度 大专及以上 15.7 建筑业 15.1 否 70.7 流通部门 15.6 是否接受过 职业培训a 有 29.3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10.4 否 66.3 是否有技术 特长b 有 33.7 为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的部门 2.2 2 人及以下 5.6 从事行业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0.4 3 人 33.5 农村 54.3 4 人 38.6 乡镇 13.4 家庭人口 数量 5 人及以上 22.3 县级市 15.1 0.1 以下 90.6 地级市 8.6 0.1~0.2 0.3 就业地点 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直辖市 8.6 0.2~0.3 3.9 近5 年没有换过 73.3 0.3~0.4 2.0 换过1 次 8.9 家庭劳动力 赡养比 0.4~1 3.2 换过2 次 10.8 2.5 亩以下 17.2 换过3 次 4.7 2.5~5 亩 30.1 工作稳定性 换过4 次及以上 2.3 5~7.5 亩 29.2 500 元以下 32.3 7.5~10 亩 10.1 500~1000 元 10.2 家庭耕地总 面积 10 亩以上 13.4 1000~1500 元 20.8 1500~2000 元 17.2 劳动力月收入 2000 元以上 19.5 注:a指非农职业培训;b指非农技术特长。
四、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一)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兴起于20 世纪60 年代,被称为近年来统计学的三大发展之一,在社会科学研究 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是应用线性方程系统表示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之间以及潜变量 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由三个矩阵方程式组成其表达式如下(Joreskog,1967) : ζξηη+Γ+= B (1) εη+Λ=yy (2) δξ+Λ=xx (3)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微观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 66 - (1)~(3)式中,η是内生潜变量,指就业状况;ξ是外生潜变量,指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ζ是结构方程的随机误差项,反映了(1)式中η未能被解释的部分;B是内生潜变量的系数矩阵,描述内生潜变量η之间的彼此影响;Γ是外生潜变量的系数矩阵,描述外生潜变量ξ对内生潜变量η的影响;y是内生观测变量,即反映就业状况的指标;x是外生观测变量,即反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的指标;yΛ是由y在η上的因子载荷构成的系数矩阵;xΛ是由x在ξ上的因子载荷构成的系数矩阵;ε和δ分别为内生观测变量和外生观测变量的测量误差向量。
(1)式为结构模型,反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三个外生潜变量与就业状况内生潜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 (2)式和(3)式为测量模型,其中, (2)式反映内生潜变量与内生观测变量之间的测量关系, (3) 式反映三个影响就业状况的外生潜变量与外生观测变量之间的测量关系 (二)变量说明 1.就业状况本文认为,就业状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就业状况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且有 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情况广义的就业状况不仅包括 狭义就业的内容,而且包括就业类型、就业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