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认识小数》已改.doc
25页第三单元 认识小数第一课时课题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1) 教材第28—29页内容课型新授本课题教时数:15课时 本教时为第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分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知道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意义,学会分数、小数的互化2、培养学生的理解空间想象能力3、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与难点:小数的意义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学具卡片教学过程:预习测试11、出示元角分进率图: 结合图,引导学生明确:把1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元,也就是1角;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就是元,也就是1分板书:2角=()元 8分=()元 5角9分=()元 7角6分=()元2、出示米尺图:板书:4分米=()米 3厘米=()米 18厘米=()米 23毫米=()米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评价) 教学过程:二、学习新知:1、学习例1:(1)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怎样表示这些钱数呢?指名说说2角、7分、5角9分、7角6分可以怎样表示2)教学小数的读写法:(3)出示例1图:提问:0.3元表示什么?0.05元呢?0.48元呢?2、教学例2:(1)提问:你能用小数表示米、米、米和米吗? (2)要求学生尝试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即时练习:5厘米、9厘米写成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米?7毫米、15毫米呢?表示什么?呢?呢?3、试一试:(1)提问:刚才我们是把1元、1米平均分,这题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明确:一个图形也可以看做整数“1”,进行平均分要求学生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完成P:30练一练2三、归纳概括:提问:通过以上的例子,同学们发现小数与我们学过的什么数有联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分组讨论,指名回答小结: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提问:那么四位小数表示什么呢?四、巩固练习:P:32练习五1、4五、全课小结: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它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什么知识有关?说明:分数其实是小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中的第1、2题预习布置1、完成教材第30—31页例3、例4和试一试及练一练中的第1—2题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课题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1) 教材第30—31页内容课型新授本课题教时数:15课时 本教时为第2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2、使学生认真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知道数位、记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知识过程的能力4、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品质教学重点:数位顺序表、记数单位及之间关系教学难点:记数单位的理解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学具卡片教学过程:预习测试(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评价) 教学过程:二、新知学习:1、学习例3:(1)提问:把一个正方形看做整数“1”,怎样表示0.1?怎样表示0.6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要求学生表示出来提问:6个0.1是0.6,那么10个0.1是多少呢?板书:10个0.1是1,1里面有10个0.12)提问:把一个正方形看做整数“1”,怎样表示0.01?0.06呢?出示: 提问:10个0.01是多少?板书:0.1里面有10个0.01,10个0.01是0.1提问:43个0.01是多少?50个0.01是多少?0.9里面有多少个0.01?1里面有多少个0.01?板书:100个0.01是1,1里面有100个0.013)提问:把一个正方体看做整数“1”,怎样表示0.001?出示:提问:10个0.001是多少?100个0.001呢?1里面有多少个0.001?2、指导阅读P:30例3下面的一段话,指名说一说3、整理数位顺序表要求学生独立练习,同桌交流,集体订正。
4、学习例4:(1)提问:每一位上的数各是几?各表示什么?(2)P:33练习五 75、试一试:三、巩固练习:1、P:31练一练1、22、P:33练习五 9四、全课小结:提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有关小数的哪些知识?它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什么知识有关?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第31页练一练中的第1、2题预习布置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五中的第1—5题教学反思:第三课时课题练习五 教材第32页内容课型练习课本课题教时数:15课时 本教时为第3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2、使学生认真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知道数位、记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数位顺序表、记数单位及之间关系记数单位的理解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学具卡片教学过程:预习测试(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评价) 教学过程:二、新知学习:1、教学练习五的第1题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2、教学练习五的第2题 (小组合作完成,小组长负责,完成后核对订正3、教学练习五的第3题 (小组合作完成,小组长负责,完成后核对订正4、教学练习五的第4题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四、全课小结:提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练习了有关小数的哪些知识?它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什么知识有关?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五中的第4、5题。
预习布置1、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五中的第6—10题教学反思:第四课时课题练习五 教材第32页内容课型练习课本课题教时数:15课时 本教时为第4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2、使学生认真掌握小数数位顺序表,知道数位、记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数位顺序表、记数单位及之间关系记数单位的理解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学具卡片教学过程:预习测试1、4.2里面有( )个1和( )个0.12、3.6是( )个0.1,0.36是()个0.013、2个10和9个0.001组成的数是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评价) 教学过程:二、新知学习:1、教学练习五的第6题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2、教学练习五的第7题 (小组合作完成,小组长负责,完成后核对订正3、教学练习五的第8题 (小组合作完成,小组长负责,书上独立完成,完成后核对订正4、教学练习五的第9题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四、全课小结:提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练习了有关小数的哪些知识?它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什么知识有关?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五中的第6、7题预习布置1、完成教材第34—35页中的例5、试一试及练一练的第1—2题。
教学反思:第五课时课题小数的性质 教材第34—35页的内容课型新授本课题教时数:15课时 本教时为第5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验证、归纳、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2、沟通小数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探究小数的性质并对小数的性质作出抽象概括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学具卡片教学过程:预习测试1、 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数0.4= 3.16= 10=(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评价)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回顾旧知: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哪些知识?板书:小数的意义、小数的组成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小数二、合作交流,探究性质:1、学习例5:(1)提问:0.3=0.30吗?学生汇报,可能有几种情况:①借助具体数量②画图③结合小数的组成④利用数轴上的点(2)指导看书:介绍课本上的方法3)追问:0.3=0.300吗?(4)比较:这几个小数的大小相等,它们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归纳: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位数发生变化,但小数的大小不变追问:小数的末尾添上0,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使学生明确: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小数的大小没有变。
追问: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呢?2、学习试一试:(1)提问:0.100=0.10=0.1吗?交流反馈,教师板书指导看书:介绍课本上的方法2)比较:观察这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追问:为什么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呢?3、提问:谁能把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两个规律归纳概括成一句话?板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是小数的性质4、P35练一练1要求学生独立练习,集体核对教师说明:利用数轴上的点也可以验证小数的性质三、理解内涵,学会应用:1、教学例6:出示例6情境图提问:价格表上的哪些“0”可以去掉?学生练习,集体核对提问:你的根据是什么?使学生明确: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比较:去掉小数末尾的0,小数的大小有变化吗?提问:末尾去掉0以后的小数有什么优点呢?板书:化简2、P35试一试: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0.4=( ) 3.16=( ) 10=( )指导学生审题,要求学生练习,集体核对提问:改写这三个小数的根据是什么? “10”是整数,怎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3、P37练习六5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要求学生练习,集体核对,注意指导方法:先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小数,再改写成两位小数4、P35练一练2四、全课小结,沟通联系:提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小数的什么知识?它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联系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五、分层练习:1、判断说理:(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3)0.50和0.500的大小相等,计数单位相同2、P37练习六1~4板书设计: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 根据小数的性质,通常可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 数化简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第35页中练一练的第1—2题预习布置1、完成教材第36页中的例7、试一试及练一练的内容教学反思第六课时课题小数大小比较 教材第36页的内容课型新授本课题教时数:15课时 本教时为第6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3、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数学思想教学重、难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