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都的秋教学反思.doc
3页《故都的秋》教学反思及再设计《故都的秋》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作为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几次增删教材它都是保留题目教过几个循环自己渐渐地发现以往教学思路有很大不足 一、最初几年教学思路的反思 (一)以往“经典”教学思路 1、导入(从对作者生平及其作品在艺术上浓厚主观色彩的简介导入) 2、感知 (1)概括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总体感受 提示: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把握本文主旨 提示:通过对故都秋的描绘,赞颂故都的秋景,抒发眷恋之情,表露非浓非淡的悲意 3、赏析 (1)诵读第一自然段,谈谈你对作者总体感受的理解 提示:“清”“静”是作者的感受,更多的是对北国之秋风物特点的概括;“悲凉”更多的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和心境的流露,要深入探讨作者为什么用“悲凉”来赞美故都的秋,从而体会本文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 (2)围绕“清”“静”“悲凉”,品味故都秋景 ①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本文主要描绘的故都秋景图 提示:庭院清晨、落蕊轻扫、秋蝉啼唱、奇味秋雨、秋日胜果 ②请选择一幅或两幅秋景图品味赏析 提示:从景物特点、描写方法、情绪体验、思想情感、生活情趣、个人心境及语言形式等方面品味赏析。
4、质疑、探讨 (1)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国之秋呢? 提示:主要目的在对比 (2)作者为什么插入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内容? 提示:文化气息,人文情怀,感秋情结,颂赞故都之秋 5、拓展阅读,深入品味(略) 这种设计优缺点在于: 1、“精读赏析”环节意在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的由来但作者的情感不止有赞颂,还有向往与眷恋,那么对作者这样丰富的感情,其独特感受就是周全的解释吗?其他的解释,在以感受为精读赏析中心的设置中会受到足够的关注吗? 2、“精读赏析”环节之后是“质疑探讨”环节,两个环节都承担与文本对话的基本任务但很明显,两个环节在教学流程上缺乏自然的逻辑联系这不损坏了教学思路的流畅之美吗? 呢? 3、 在“整体感知”环节规范性的设计非常恰当,但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为什么不是主旨分析,本文的主旨分析难道可有可无或居于次要地位吗(事实上直到最后也没有主旨分析)? 而是围绕感受赏析北国之秋经过反思我这样设计我的教学流程: 再设计 :这是我公开课《故都的秋》一课的教案再设计:三维目标:1、通过欣赏性阅读,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由衷地热爱故都的美好情感。
2、品味阅读课文,使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品读散文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品读故都景物的描写,来领会作者热爱故都的美好情感进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教学方法点拨、诵读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学生活动眷恋味不同视觉听觉触觉一、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二、 研习新课(一) 五幅秋景图——透视作者内心情感的一个侧面——悲凉 落蕊秋槐图 感受——细腻、清闲、落寞秋晨图:“抓住一丝丝的”尖细且长的“一碗”“蓝色”“白色的….” 等词语二) 对比秋味——透视作者内心情感的另一侧面——眷恋南国秋:润、慢、淡 赏玩不透北国秋:清、静、悲凉 秋味实足(三) 由眷恋——感知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热爱故都1) 文化悲秋的文化渊源(2) 对祖国前途命运的一种深远的忧虑(3) 故都的一首悲凉的颂歌三、 迁移练习自由发言听范读回答问题感受其它幅秋景图的凄凉意境回答问题自由发言 悲凉眷恋热爱板书板书: 景物 特征 情感 鉴赏方法:1、因人论文2、 缘景悟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