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爱”引领“厚德”育人.doc
7页大爱”引领 “厚德”育人——潜山县梅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侧记潜山县梅城小学副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刘娥飞【内容摘要】梅城小学在坚持“以德治校”、“科教兴校”的基础上,走“文化立校”的发展道路,运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苏霍姆林斯基“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我的孩子’”的教育体验之路,努力实践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理论,传承学校百年办学成果,挖掘家乡山水“仁爱”、“智爱”的校本文化资源,把学校建成“爱”的家园,以爱的渊源积淀校园文化,以满腔的校爱打造校园文化,以多元的形式夯实校园文化,使学校在传统文化中发展德育,使孩子们在良好的德育中塑身立行,从而实现“厚德”育人关键词】大爱引领 “育人为本” 校爱 师爱 厚德育人【正文】新课改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古人“厚德载物”的育人观一脉相承,告诉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要做到“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笔者以为:以德治校,“文化立校”是根本,且一切基于学生的发展,基于教育人对育人事业的热爱随着多年来校园文化建设的风生水起,我们梅城小学的德育管理运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苏霍姆林斯基“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我的孩子’”的教育体验之路,努力实践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理论,传承学校百年办学成果,挖掘家乡山水“仁爱”、“智爱”的校本文化资源,把学校建成“爱”的家园,让学校在传统文化中发展德育,让孩子们在良好的德育中塑身立行,从而实现“厚德”而育人。
一、 追溯源头——以爱的渊源积淀校园文化据史料记载,潜山县梅城小学创始于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因洋务运动维新派的“新学”救国之策、爱国之举,名为“潜山县高等官立小学堂”,至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开安徽省小学教育之端” 建国后,因古舒州素有“梅城”之称,作为县城梅城的一所老校,更其名为“潜山县梅城小学”1993年,时任团中央领导的刘奇葆同志回家乡视察,将学校列入全国希望工程筹建网络,从此命名为“潜山县希望小学走在传承与创新教育发展的路上,梅小人更愿将爱国、爱家乡、爱学校、爱教育、爱孩子的情感融为一体,返璞归真,书写梅小人本土本真的校园文化2013年秋,经过学校的多方努力,学校更换原名为“潜山县梅城小学”在学校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有史可考的爱国史实,一是抗日战争期间,学校校长聂志远邀请了举家回乡的张恨水先生到校做了《我们一定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的演讲;二是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的教员汪菊梅积极带领师生与国民党开展地下斗争爱心成就希望”,在希望小学的筹建过程中,学校共接受澳门中华教育基金会、社会团体、香港邵逸夫先生及校友“德艺双馨”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女士等外来捐款约百万余元;本校师生员工三次捐款约三十余万元。
正是这些爱国、爱家乡、爱学校的仁人志士用爱的渊源熔铸成了一条积淀了百余年的“爱”的文化之路!二、爱洒校园——以满腔的校爱打造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而且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神奇教育力量学校传承丰厚的地域文化去润泽学生灵魂,以科学的理论去指导教师以博学和人格的双重魅力去感染学生,重塑“爱”的物质文化校园环境,采取“点”、“线”、“面”、“体”相结合的方法,努力营造“意境优雅、内容隽永、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环境,实现“一草一木都说话,一砖一瓦都育人”, 以优雅的校园环境陶冶人一)点根据学校发展规划,适当选择地点,精心构筑一些对校园文化形态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文化景观——走进学校大门,右侧的墙面上,古色古香的 “仁、义、礼、智、信”文化古训,传递着师生们的诚信与友好左侧荣誉墙上的一块块奖牌彰显着校园的风采,也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逸夫楼与教学楼之间的小广场上,精心修筑的花圃簇拥的是“奋飞”的雕塑,与左侧“修身励志”的文化石相呼应,激励着师生自立自强、奋发向上二)线学校按照物态的、历史的、形象的、精神的等各个维度,构筑“爱”的文博园——一线“孝悌”:学校教学楼南面文化墙上,绘制的是以古代孝悌、仁爱为主题的图文故事,如“孔融让梨”、“张良拾鞋”等。
二线“励志”:在学校西边文化墙上,描画的是古人治学、励志的故事,有《卧薪尝胆》、有《囊萤映雪》、有《凿壁偷光》、有《程门立雪》等等,以古人的故事告诫后人:“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三线“美德”:在学校“美德墙”上,同学们领悟到了廉颇《负荆请罪》的磊落胸怀,感受到了司马迁《永不说谎话》的率真,以及更多古人《一诺千金》、《吃枣留零》的诚信四线“警言”:学校利用每幢教学楼的廊壁张贴文人雅士的字画、箴言、诗篇,让学生感受书香,浸润经典文化五线“诵读”:每天早晨的课前十五分钟,都是学校经典诵读时间,《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等,不绝于耳三)面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直观的、外在的反映它能起到净化、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以学校主体建筑和主要活动场所为依托,构建主题鲜明、意蕴丰富的物质文化群落——园区文化:走进学校大门,侧立于甬道右边,长二十多米、宽三米的“爱心”主题园醒然入目主题园依墙而建,墙面是巨型长匾,匾中密密的千字文告知“读经典,学做人”园中是皖水河里的巨大的鹅卵石题刻“爱”字,同时把“尊重、责任、勤奋”三个概念也镌刻其中而植于其间的是象征梅城的古树梅枝;在校园的正北面,学校为孩子们创建了“感恩园”,园内种植“岁寒三友”松、竹、梅,曲折于间的搭石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感恩佳话——《鹿乳奉亲》、《卧冰求鲤》、《百里负米》、《亲尝汤药》……这是在教育孩子: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感恩之举;此外,潜山是古皖文化之地,不仅以“潜阳十景”闻名遐迩,更以天柱山的雄奇灵秀、人文荟萃著称于世。
为了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家乡,树立爱家乡的情感,学校在操场的南面墙上建立了一道弘扬家乡文化的“潜阳风韵”墙:放眼望去,你能目睹古潜阳的“石牛古洞”、“诗崖漱玉”、“天柱晴雪”,也能感受“九井西风”、“丹灶苍烟”、“山谷流泉”、“酒岛流霞”,还能看“乔公故址”,赏“舒台夜月”班级文化:各班教室门头设班级明信片,制定富有个性的班级简介、班主任寄语、班铭等内容;各班教室里,设立有精彩纷呈的图书角、生动活泼的学生成长足迹、丰富多彩的园地专栏、图文并茂的板报设计等四)体构建爱的校园文化,旨在育人,在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打造优质教育,这是特色文化校园的全部要义因此,学校设有展示学校发展方面和学校管理要求的综合展示基地——一是随时更新的宣传橱窗;二是校园核心区域汉白玉围杆的升旗台,渗透国歌国徽的元素,让师生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上重温国歌的庄严,在“国旗下讲话”中接受教育;三是出台学校发展规划;四是校园文化各时期活动的要求;五是校训、校歌、校徽等展示;六是对教师与学生分阶段的相关要求和学校重要制度三、爱心无边——以多元的形式夯实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分为物态层面的和精神层面的作为物态的校园环境得到了创设、优化,那么,在实现精神文化层面上,则需要设立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平台。
以高尚的师德师品引领人 学校利用暑期师德培训班和校本培训的机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爱生如子、爱己精进、爱校如家”,开展“做一个心中有爱的教师”评比活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走进学生心灵”家访活动,使教师人人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关爱每一个学生,以宽大的胸怀教会学生宽容,以仁爱的态度引领学生做人以完善的校园制度鞭策人 近几年,学校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公平、公正、民主、和谐的制度环境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并充分发挥制度文化的育人作用,将学校制度文化转化为师生内心规则和外显行为健全完善各项内容,从德育活动方案到文化成果管理,从素质教育到安全管理制度,从教科研管理到教职工绩效奖惩,使学校各个管理层次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规范,保证学习工作的正常运行以丰富的校园活动塑造人 学校为学生搭建各种活动平台,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去参与、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塑造自我,完善人格1、各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搜集古往今来有关仁爱、友爱的故事、诗句、箴言,开展诵读活动,并在课前小预备时间组织学生吟诵;开展“爱在你我身边”讲故事活动,以身边人、身边事为素材,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负责、学会关爱;搜集以“爱心”为主题的歌曲进行教唱,并开展“班级爱心小歌手”比赛;开展“学会感恩”活动,让学生每天为父母、长辈做一件事。
2、少先大队组织开展“献爱心”活动,组建爱心小组在校园内帮助弱小的同学,到敬老院为奶奶梳头、为老爷爷捶背、打扫卫生等,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关爱他人、幸福自己的快乐 3、利用节日文化开展节庆活动如:“三八”妇女节、劳动节之际的“感恩”活动,清明节扫墓时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生活、爱生命的教育,国庆节“网上签名”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等4、举办每年两期的美术作品展,不同技法、不同形式的书画作品却表达着孩子们爱祖国、爱父母、爱学校、爱地球、爱家乡、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5、开展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倡议与相关活动的组织,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先用文明行动点亮自己再发挥集体的力量,以文明行动点亮班级,点亮校园最后,以每个人的文明行为去点亮公共场所、点亮社区、点亮自己居住的城市现在,当看到孩子们健康活泼的身影、文明友好的言行,当听到中学教师对梅小输送的学生品行交口称赞,当捧回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子课题一等奖和县“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的奖牌时,梅小人深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只有心中有爱、精心为每一个孩子铺展爱的校园文化大道,才能让孩子们以爱报爱,实现“厚德”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