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训PPT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ppt
39页第四讲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主讲人 崔桂田n认识的基础n认识的要素n认识的机制n认识的过程n认识的真理性一、认识的基础:实践 (一)实践决定了认识的发生 1、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 2、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的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 3、劳动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了客观世界哪些事物能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 2、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变化发展的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不断提供经验材料和新的认识工具,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3、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五)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要素 (一)认识主体要素 1、生理结构和神经系统:能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必须首先具有正常的生理结构和神经系统 2、知识储量与经验背景:这是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 3、心理因素和情感状态:对认识活动起调节作用 4、抽象能力和思维水平:形成观念性认识结果的最重要条件 (二)认识客体要素 1、自然客体:纳入主体实践、认识范围的自然界的客观事物 2、社会客体:纳入主体实践活动范围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社会关系,包括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法律关系 3、精神客体:精神活动的产物和物化了的思维活动(三)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1、认识的含义及本质: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反映和被反映、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四)认识中介要素1、实践中介:实践是认识的根本途径2、物质中介:既依照人的需要又考虑到自然的属性、规律而对自然物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工具3、精神中介:作为人的思维能力的延伸而形成的工具,如以书籍、绘画、雕刻、录音磁带等为外壳或载体的精神产品4、语言符号中介:人类传递、贮存和加工信息的基本工具三、认识的机制 (一)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与作用 1、理性的含义 广义的理性是指认识运动过程中的感性反映形式和理性反映形式;狭义的理性仅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逻辑思维形式。
这里所讲的理性是指认识主体先存的思维框架和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主体的认知图式上 2、认知图式 所谓图式,有人称其为头脑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网络”,有人将之比喻为头脑中主体认识事物的“索引夹” 所谓认知图式,是指认识主体凭借对象性活动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着的基本的概念框架和思维定式,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规则、程序和方式 3、认知图式的功能与作用 (1)设定对象的选择功能认知图式是主体确定对象的框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决定主体对事物的态度和指向,规定着他去注视什么而忽视什么规定着人的视野阔或狭,眼界深或浅 (2)整理信息的规范功能同一对象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主体总是以自己的认知图式为规范来筛选对象所提供的信息,不合认知图式的信息被舍去,保留下来的信息也被主体按照自己的认知图式加工和整理成一定的知识形态 (3)形成认识的解释功能解释或理解是主体认知图式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根本的认识功能主体对对象的确立和选择、摄取和整合,都是与主体的预先理解有关认识本质上是主体用现存认知图式对感官所提供的关于客观对象的感觉材料的解释和理解。
(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和作用 1、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主要指以感性、意志为主,并包括信念、习惯、潜意识等在内的意识形式 2、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1)对认识具有动力作用:是指情感、意志等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对主体认识的指向性、积极性所产生的影响 情感是主体对客体所持有的态度体验 意志是主体自觉地确定目标、选择手段、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对认识具有诱导作用:是指情感、意志等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对主体认识在诱发、引导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非理性因素诱导着人们去探索 (3)对认识具有调节作用:主要是指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的激发或抑制,从而调整原有的思维定势四、认识的过程 (一)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形象性。
(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1)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必要:认识的成果还没有得到确证;认识的目的还尚未达到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条件:用来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须正确;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通过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中间环节将理论原则具体化 (二)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1、认识的反复性: 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要受到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其本质展开、表现程度的限制,受到当时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从主观方面看,则受到人们自身的实践范围以及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 2、认识的无限性: 由于世界及其发展的多样性和无限性,认识运动就永远不会完结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认识了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认识;认识了一个事物,还有其它事物需要认识;旧事物消失了,又会产生新事物,新事物层出不穷,有待认识。
认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无穷无尽的 3、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五、认识的真理性(一)真理的本质及其发展 1、、真理的本质和特点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具有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相统一的特点 (3)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 2、、真理的辩证发展 (1)真理的绝对性 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确定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第二,是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因此,人类向真理性认识的接近,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真理的相对性 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片段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认识又待扩展第二,在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认识,认识有待深化 (3)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是一个不断地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发展的过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中有绝对真理的“颗粒”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间接形式 逻辑证明是运用已知的正确的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判断的真理性的手段逻辑证明必须以实践为基础,是实践检验的间接形式 (三)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含义 (1)真理原则:就是人类总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2)价值原则:就是人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 (1)真理性原则侧重于客体方面,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方面 (2)真理性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原则 (3)真理性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 3、真理性原则与价值性原则的联系 (1)真理和价值相互贯通:在人的活动中互为前提,相互适应 (2)真理和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 (3)真理与价值是检验标准的一体化: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 (四)价值观与价值评价 1、价值观 (1)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和具体的环境中形成的有关价值的观点、看法和态度,一般称之为价值观 (2)从内容上看,价值观念是人们以往价值生活实践和知识的凝结、升华,表现为关于一系列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等(3)从功能上看,价值观念就是指人们在选择取舍过程中起着评价标准作用的那些观念4)价值观念的核心是价值标准 2、价值评价 (1)价值评价的含义:是主体对客体是否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判,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
(2)价值评价的标准:一个是主体的需要,一个是客体自身的本质和规律 第一,从价值关系来看,人是唯一的价值主体,任何价值都是相对于主体人的价值,主体在价值评价过程中自然应以主体的需要作为尺度但主体需要要具有合理性:这种需要有利于主体的生存和发展;这种需要必须与人民群众的需要相一致,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 第二,主体进行价值评价并非以主体的需要作为唯一尺度,其评价的结果,还得看是否符合客体的本质和规律 3、正确的价值评价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