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金融类本科毕业论文.doc
5页金融类本科毕业论文农户信贷需求问题一直是农村信贷研究的核心和难点问题农户是农村的金融需求主体之一,是集生产经营单位和生活消费单位为一体的综合体,其信贷需求既有生产性信贷需求又有生活性信需求以下是小编为您搜集整理提供到的金融类本科毕业论文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湖南武冈市司马冲镇农户信贷需求分析基于山背村和东塘村的调查 一、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目标 (一)本研究的意义及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本研究的意义 农户信贷需求问题一直是农村信贷研究的核心和难点问题农户是农村的金融需求主体之一,是集生产经营单位和生活消费单位为一体的综合体,其信贷需求既有生产性信贷需求又有生活性信需求作为农业人口大国,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以上,其信贷的潜力是巨大的,信贷在农村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农村经济的市场化和农户生产生活的多元化,信贷资金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特别是农民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 增收渠道的增多使其对资金的有效需求更为迫切,影响农民信贷需求的因素也发生着显著变化但受农民的信贷观念、对信贷的认知程度、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产品的投入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信贷的发展仍然受到很大的制约。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农户信贷需求现状以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可能采取的措施,对于扩大农民信贷需求、激活和开拓农村信贷市场,促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结构和金融工具,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 国内的研究现状 2.1 关于农村信贷的研究 史清华等( 2002) 在研究中指出农村信贷行为发生的转变: 由生存性消费借贷向发展性生产借贷转变;传统“道义金融”向市场“契约金融”转变;建房、婚丧嫁娶和生死病老等福利性借贷与生产性借贷形成相互消长的关系 张杰(2004)的分析得出:由于小农生活方式的存在,农户偏向于“内源性融资”即农户一般不倾向于借款,首先用非农收入增添家庭流动资金;其次则是友情借贷和国家信贷支持解决教育和生活借贷;再次在迫不得已时诉求于高息借贷而对于商业性贷款由于多数借贷门槛较高又缺少抵押物,且项目经营利润也很难支付高额利息,所以目前对大部分农户而言仍然不可触及周小斌等( 2004) 认为农户经营规模、农户投资和支付倾向对农户借贷需求具有正向影响, 而农户自有资金支付能力对农户借贷需求有负向影响, 这些主要结论都验证了经验假说。
李锐和朱喜(2007)研究发现,中国农户的融资需求约有70%不能被满足,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中国农户纯收入至少下降了 10%左右,经营性收入和消费性支出也下降约15% 张改清(2009)认为农户的借贷主要用途大体有六个方面,具体分布如下:购买大型农机具6. 50%,建筑房屋24. 00%,子女上学55. 20%,家庭红白喜事10. 40%,应付天灾病10. 40%,其他7. 10% 刘洁,秦富(2009)基于对河北省435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对未来农户金融需求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农户的期望借贷规模、期望借贷用途、期望借贷期限、期望借款途径、期望年利率及利率敏感性、期望还款渠道、期望借贷方式进行了分析,还对影响农户借贷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金融需求特征看,农户期望的借贷模式主要是用于非生产性用途的中长期5000-50000元的借贷,农户期望以较低利率获得信用贷款,并且期望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借款并且首先以非农经营收入来偿还贷款的借款 2.2关于农村信贷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 何广文(2005)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农户的借贷意愿的影响因素,认为曾经获得过贷款、家庭人口数量、家庭财产对于农户的贷款意愿具有正向影响,而储蓄对农户的贷款意愿具有反向影响。
熊学平等(2007)调查发现农户意愿融资渠道与实际融资渠道背离,由于受到既有融资制度安排下信用社的利益驱动的影响,农户的初始意愿与现实并不相同,农户的潜意识是偏向正规匿名信贷市场的,并不是农村普遍存在的农户友情借贷并在初步分析中得出了耕地面积、文化程度、经济活动类型、年龄以及参与信用合作的程度均对农户的融资意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各个因素的影响力有多大则无法得知进一步运用二项分布的Probit模型分析,得出农户借款意愿和实际借款需求都与农户的耕地面积和农户的经济活动类型有关,且呈显著性正向影响,其中耕地面积对农户的借款决策起着最重要的影响农户是否为信用社的股东与农户的借款愿望、实际借款需求应呈高度相关的关系,但模型结果却否定了该推断 刘洁,秦富(2009)基于对河北省435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对未来农户金融需求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农户的期望借贷规模、期望借贷用途、期望借贷期限、期望借款途径、期望年利率及利率敏感性、期望还款渠道、期望借贷方式进行了分析,还对影响农户借贷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金融需求特征看,农户期望的借贷模式主要是用于非生产性用途的中长期500———50000元的借贷,农户期望以较低利率获得信用贷款,并且期望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借款并且首先以非农经营收入来偿还贷款的借款。
农户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信用社社员身份、农户家庭经营土地面积、农户家庭净资产水平以及农户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认知对农户借贷意愿产生显著的影响 万大千等(2009)通过对高淳县农户金融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得出,农户金融需求意愿存在矛盾祝建民等(2009)研究认为由于农户资金的供给渠道狭窄、政府补贴不多、金融供给机制不健全、小额贷款执行力度偏弱,农户对资金贷款的潜在需求因区域不同各有不同,主要表现在农业上,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需求量意愿不旺杨伟坤等(2009)农户贷款需求意愿强烈,但是面临着严重的正规金融机构信贷约束农民的贷款需求意愿和规模与家庭收入水平,家庭收入类型,经营的土地规模,户主的文化程度、年龄和身份等因素有关 2.2.3关于扩大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对策与建议的研究 孙红(2001),张雄伟、许春雷、景效飞(2002),姜楠华(2002)提出要增加农村信贷的需求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采取灵活的营销策略,促进农民的当期消费;扩大社会宣传;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农村信用体系范剑平(2002)认为,进一步启动消费需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l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以制度创新破除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城乡“栅栏”;(2)适时降低利率,扩大消费信贷;(3)减轻农民负担,扩大政府对农村教育、交通等方面的投入。
何广文(2005)认为应该沿着激活、培育和拉动需求的路线, 进行供给制度和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协调供求关系, 即在农村金融需求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下实现供求匹配, 在机构布局、产品创新、业务操作方式上加强创新, 使得供求双方在交易最终环节相互适应 谢平认为农村信贷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应转向组建和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其理由在于:中国农民没有真正意愿上的合作意识,合作是靠政府行政强制力量实现的,特别是前几年的扩股增资都是借助行政手段层层摊派实现的;中国农村信用社从诞生起就没有实行真正的合作制,贷款程序与商业银行基本相同,贷给谁、贷多少、抵押担保程序均由农村信用社说了算,农民从来不认为它是互助性的金融机构信用社所有权和社员基本权力缺乏法律保障,信用社主任提名和财务状况、人员变动等从来不向社员公开 朱喜、李子奈认为,在政府主导的指令性信贷模式下,金融机构的农村贷款投入在长期与农民收入、农村投资之间不存在均衡关系,在短期也未能有效地促进农村投资的增加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所以我国过去农村信贷缺乏分配效率,下一步农村信贷改革必须重视资金投入的效率问题 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现有关于农村消费信贷需求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农村消费信贷需求总量的定性判断,且都是从消费信贷供给的角度进行分析,对由针对农户个体本身的消费信贷需求的分析较少涉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