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艾滋病及其相关病.pdf
10页第12卷第1期19 92年/3月兽BUUeti n大Vet erin aryCol l e se报ofPL AVol.1 2,No.1Mareh1992医o f动物艾滋病及其 相关病张 守印(兽医大学图书馆)动物艾滋病(A ID S)是动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eq过r ed in u nu nedef iei eneys yn dro m“)的简称,是由反转录病毒科免疫缺陷病毒(im mu no denei en eyvios)引起的传染病.自198 1年发现人类艾滋病以来,相继发现和重新认识了不少动物获得性免疫缺陷性疾病,一些人称之为动物艾滋病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这些疾病不应统称为动物艾滋病,而只有由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才应称为艾滋病;由反转录病毒科的其他一些病毒引起的、并伴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的疾病,称为动物艾滋病相关病已报道的动物艾滋病有猴艾滋病、猫艾滋病和牛艾滋病动物艾滋病相关病有:由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病毒引起的绵羊梅迪一维斯纳病、山羊关节一脑炎和绵羊肺癌哟羊肺腺瘤病);由反转录病毒科肿瘤病毒亚科病毒引起的猫白血病、鼠白血病、牛白血病和猴D型反转录病毒感染综合征,以及 由反转录病毒科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传贫。
此外,还有人免疫缺陷病毒(Hlv)实验感染引起的动物疾病,包括兔实验性HW感染,严重性混合免疫缺陷(s ev ereeombine dimm uno defici en ey d i se as e,sc ID)鼠和转基因鼠实验性H lv感染,长臂猿、黑猩猩 和猴实 验性H lv感染等,这一类疾病是供作研究人类艾滋病的动物模型本文收到日期:19 91一1 0一101动物艾滋病猴艾滋病1953年,Hen ri ckson等[‘〕首次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野外饲养的恒河猴,于196 8~198 1年先后4次发生类似人艾滋病的疾病流行,共有20 2只猴发病,病死率高达7 6%,持续时间有的达5年之久以后新英格兰、华盛顿、俄勒冈等州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猴群也相继发现了类似的免疫缺陷综合征当时从这些发病猴没有分离出真正的病原体1984年,Da n l e l等从病猴淋巴瘤中分离出D型反转录病毒〔 幻实验证明这 、 类病毒能引起猴发生免疫缺陷,显现类似人AID s的部分临床症状,故有人将其作为猴艾滋病的真正病原,并把由其引起的感染称为猴艾滋病·(sA刀但D型反转录病毒与Hl v 并无相关性。
1985年D ani e l等图又从患免疫缺陷病猴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或无细胞血清样本中,通过与HUT, 细胞(一种人肿瘤T细胞系)或与用T细胞生长因子I L一2培养的人T细胞协同培养分离到类似人H TLv一n l的c型反转录病毒,并命名为猴嗜T淋巴细胞病毒n l,简称sT Lv一111根据2986年国际病毒分类兽医大学学报1992年委 员 会建 议,改称 为 猴免疫 缺陷病 毒(s加认nim r nuno defieieneyvir u s),简 称s I砚,至此,猴艾滋病的病原才真正弄清以后又从不同品种猴中分离出s lv:从豚尾猴分离的,命名为s I砚,(W 甲Pc一1 )[ ’];从黑白眉猴分离的,命名为sw二闹;从非洲绿猴分离的,命名为sw二〔 叼;从山魅分离的,命名为s I砚,川;从黑猩猩分离的,命名为slvGA B一1)〔,〕;从Syke,s猴分离的,命名为Sl y “,〔,〕slv.,、sr y.回和S l v ,.不引起 自身宿主发病,但可引起恒河猴发病GA B一1)致病力弱,不引起人 和黑 猩猩淋巴细胞的严重cP Esl v与Hl y一样,属 于慢病毒亚科,病毒颗粒直径为100~220nm,呈管形,中心对称,有圆柱状病毒核心,包膜具有相对突出的结节,sr V可在猴和人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内生长和复制。
通过对S lv各分离株以及Hlv的遗传学分析,认为HW和s lv亲缘关系较近,核普酸序列有同源性根据核昔酸序列的同源性大小可将sw和H lv分为4组:(1)51几、SIV..和Hlv一2;(2)slv3)Slv ;(4)Hl v一1与Sr Vs lv洲与sw.的相关性8 0%一9 0%,与Hw一2的相关性7 0 写~8 0 肠,而与HW一1、sxv.二和sl v,d的相关性仅40%一50%猴艾滋病在猴群中的传播方式还未完全搞清,推测可能是水平传播,即通过亲昵接触和性接触传播实验接种病猴的组织滤液、血清、血液等以及培养的病毒均可复制出sAI DS,特别是通过给公猴和母猴生殖道接种sw,可成功地复制出本病[ 1 0〕,证实了性接触传播本病的可能性,并从精液和月经期血液中检出病毒而经口腔粘膜接种,则未发生抗体阳转,也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亦有人报道了1例幼猴患sA ID s,推测可能是子宫内感染猴对sAIDS的易感性存在种间差异亚洲品种猴易感,而非洲品种猴不易感其易感性无性别差异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病呈地方流行性,并认为早在5 0年代就已在非洲出现,只是当时未被认识而已美国和欧洲的sA ID s可能是通过偶然机会从非洲传入的。
猴艾滋病的发病机理与人A IDs大致相同s lv感染后主 要破坏免疫系统,表现为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异常一般认为,sw包膜蛋白对具有C D.分子的细胞有选择性亲嗜性CD;分子是g plZo的受体,带有C D.分子的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此外还有单核细胞/巨噬细胞、郎罕氏细胞/树突细胞和生发中心的滤泡树突细胞等当sI V侵入细胞后,借助反转录酶合成D NA,与细胞DN A整合,并利用宿主细胞分裂增殖,产生病毒产物,然后在细胞表面装配、芽生,致使宿主细胞死亡,释放出大量新病毒,攻击新的靶细胞,从而使T‘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同时其功能也降低,即表现为对丝裂原、特异性抗原的反应能力降低T ’淋巴细胞是免疫活性细胞中的主要调节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NK细胞、B细胞等均有密切关系,所以T;细胞耗竭、功能下降,必将使免疫系统的多种功能发生缺陷单核细胞在SW感染中起着贮主的作用,病毒感染单核细胞后,可通过单核一淋巴细胞集落形成,促使淋巴细胞特别是淋巴母细胞被感染除上述T;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被感染,产生免疫缺陷外,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缺陷还表现在多形核 白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的功能障碍。
SW 感染还可改变单核细胞 因子、l L一1和肿瘤坏死因子的释放此外,病毒在宿主体内常发生遗传突变和抗原飘移,表现为病毒血症与抗体检出呈相反消长猴艾滋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全身淋第1期张守印:动物艾滋病及其相关病巴结肿大(淋巴结病,lymP ho ade no pathy),尤以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实验接种后3周即可出现外周淋巴结病尽管淋巴结病不是猴艾滋病的固有症状,但却始终可见,且先于其他症状6~ 1 2个月出现病猴发热3 9.5℃以上慢性消瘦,体重减轻(> 1 0%),实验接种猴最高可达6 0 %.贫血(属非再生性、小红细胞性和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压积容量9 0%)由猴D型反转录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基本与sw引起的相似,不同的是D型 反转录病毒引起的免疫缺陷,T./T比值只呈降低趋 势而不发生逆 转,sR v一2引起的具有腹膜后纤维瘤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现已趋向于把该综合征归入动物艾滋病相关病猫 白血病是由猫白血病病毒(P eLv)引起的,该病毒属c型肿瘤病毒,1964年首次由J arre tt等卿〕鉴定出,主要侵害T淋巴细胞,引起白血病和免疫缺陷由于发生的免疫缺陷与人A ID s的表现相似,故也有人称为猫艾滋病或猫白血病一艾滋病。
该病毒在猫群中呈水平传播,是世界范围的流行病以病毒囊膜蛋白抗原为基础,可将其分为A、B、C3个亚群A群发现 于自然分离物中,能有效地引起各种年龄猫发生病毒血症,但致病力弱;B群除引起新生猫病毒血症外,在缺乏A群的情况下,不易或不能引起病毒血症,但致病力强,可能是诱导A ID s样疾病的直接病原,自然界中A群和B群常以混合状态存在C群在自然界常与A群或B群有关,一般不能引起病毒血症.F eL v在宿主体内变异主要发生于 e nv区,由于F eL v缺乏sw和HW 中 的某些基 因(如so r、t at和3’r f),所以一般认为F eLv引起的免疫缺陷与人、猴的有差异F eLv感染的主要临床、病理学变化是:( 1)淋巴瘤,包括白血病、消化道淋巴瘤、多中心淋巴瘤、未分化淋巴瘤等,(2 )非再生障碍性贫血;( 3)泛白细胞减少样综合征;(4 )胸腺萎缩;(5 )胎儿流产和再吸收综合征;(6 )顽固性腹泻,低血钙;(7 )免疫缺陷,表现为对皮肤移植物的排斥反应减弱,T.淋巴细胞功能降低、数量减少,N K细胞功能受到抑制,1 L一2生产减少,丫一干扰素合成缺乏等,而B细胞功能相对正常,常伴有机会性感染。
实验感染猫常呈现两种临床病程:(1 )急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可存活约3个月;(2 )慢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刁存活期超过l年,并形成淋巴瘤[ 2 ’〕鼠白血病是由鼠白血病病毒(M u r纽el eu kem i avi r us,MuL v)引起的现已分离出的鼠白血病病毒达 2 5种之多,报道较多的 是 弗氏白血病病毒混合 物(F rie ndl e uk emi ac omplex,FL c)[ z s〕和廿一B M鼠白血病病毒(Lp一BMMuLv)[2‘〕由于这类病毒能引起鼠发生类似于人A ID s样的免疫缺陷,故有人称之为鼠艾滋病(MAID s).FLC感染鼠引起免疫功能抑制,主要表现为初级和次级抗体反应、年龄依赖性免疫成熟、迟发型 过敏反应、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接触性过敏反应、移植物排斥反应等受到抑制,以及对继发感染和肿瘤移植产生耐受性此外,免疫活性细胞功能异常,T细胞对丝裂原和抗原刺激的增殖反应降低,数量减少;B细胞功能异常则表现为抗体生成减少,对丝裂原刺激的增殖反应降低,多克隆活化等;巨噬细胞和其他辅助细胞功能也发生异常LP一BMMuLv引起的免疫缺陷基本同F LC引起的相似,在感染早期出现一过性T、B细胞功能增强后,随即出现抑制。
另外,还发生T、B细胞多克隆增生,其中B细胞增生更为活跃,从而导致高丙球蛋白血症.牛白血病一般不发生免疫缺陷,主要为潜伏期长和形成肿瘤〔川1992年3实验性感染HIV的 动物疾病黑猩 猩哪〕和长臂猿咖〕可 实验 感染Hw,呈 现持续性病毒血症,并能反复丛汐卜周血淋巴细胞分离出病毒一般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或仅显现轻度淋巴结病,但常有免疫学指数异常在美国现已有10 0只左右的黑猩猩感染Hlv一1或HW一2,有的已感染5年之久,迄今未发现有临床症状H lv感染长臂猿的结果与黑 猩猩基本相同用HW可感染许多非洲和 亚洲品种猴,但表现的差异性较大,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有的仅在个别恒河猴呈现AI DS样临床症状[ s 0〕该类动物模型,用于与感染Hl v而未显临床症状者进行血清学、病毒学和免疫学异常的比较,以及进行抗病毒药物筛选、疫苗研制和评价等兔可被HW 感染田〕兔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系在体外可支持HW一1复制兔感染后血清阳转,从血液中可检出病毒,并呈现A ID s的部分临床症状.该动物模型尚处于初期研究阶段,报道尚少据报道,有两种小鼠可被Hl v感染一种是严重性混合免疫缺陷鼠(s ICD一h u)[ s 2“.这是一种伴有T、B细胞严重缺陷的天然突变种。
给这种鼠接种或移植人胎儿或成人祖代细胞重建免疫系统,然后接种Hl v这种鼠虽可被HI V感染,但没有发生A ID S的这种模型刚开发不久,其价值尚未确定另一种是转基因鼠,即用遗传工程方法,使小鼠带有HW的遗传信息现已用3种方法成功地使小鼠带有Hl v 的遗传信息:一是将Hlv的前病毒 D NA注入单细胞小鼠胚中,然后植入母体输卵管内发育,所产生的小鼠,其体内染色体D NA带有Hl v病 毒,部分小鼠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