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发言稿.docx
14页大学马克思发言稿1. 青年马克思主义演讲稿假如我是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1991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使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前所未有的挫折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变成了社会党它们实际上是不以马列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纲领的马克思主义真的没有前途了吗?世界上现存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都依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纲领当然,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世界上有很多名叫共产党的党都已经将马克思列宁主义驱逐出自己的党纲,发展自己的理论,他们中很多的党将戈尔巴乔夫的“民主社会主义”视为真谛,完全脱离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道路当今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无疑是处于低潮的,但是我依然愿意以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为了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而奋斗毫无疑问地,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中心是中国,极其幸运的是,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奋斗在中国,所以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事业做好便是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大支持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我感到,我的力量是弱小的,因为开放的世界、开放的今天使越来越多的人遭到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腐蚀,但是在我心里却依然坚定着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着就是今天我站在这的原因。
共产主义之所以高尚,是因为它绝不是为少数人的利益而奋斗的,它着眼的是整个世界,是整个人类,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那样,无产者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我从不隐晦的说自己是一名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虽然这会遭到很多人的嘲笑,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变成古董了,但事实不是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就在于,它从不拒绝发展,从不拒绝与时代共同进步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吸引我的地方,也是使我坚定崇高理想的不竭动力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马克思主义者保持昂然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动力在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就是凭着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前赴后继去奋斗但是现在一些人理想信念不是那么坚定不坚定不是因为年代久远了,不坚定的主要因素是,一些人对信仰的主体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即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是很正常的,在社会主义高潮时期,人们都信仰,但现在是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站在苏东社会主义的废墟上,再看社会主义,有人肯定会问:“社会主义怎么了?是不是从根上就错了?”这种迷茫、彷徨是自然的,跌入低谷,人们肯定要思考,肯定要影响人们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所以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认识,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做一名自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以共产主义这个理想为最高奋斗目标的各国共产党;及其共产党员曾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欲血奋斗,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及其追随者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今天,“共产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却几乎成了“失败”、“嘲笑”的代名词一场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运动几乎被自我熄灭,所以是时候重整旗鼓了,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在何方?希望在何方?答案只有一个——在我们、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假如我是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我要将我的一生投入到最伟大的事业中去假如我是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我要让资本主义成为这个世界的非主流不,我现在就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将来也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除非共产主义运动的浪潮尤如汹涌之波涛淹没地球的每一寸土地我愿意像卡尔·马克思那样为了人类永恒的事业,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我愿意像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那样默默地支持无产阶级的斗争,而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是的,我愿意我愿意像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那样具有强烈的国际主义的精神,并不只在乎自己的国家我愿意像约瑟夫·斯大林那样为打败无产阶级的敌人而斗争2. 有关马克思的演讲稿论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无论透过马克思哲学本身的语境,还是透过后现代有关马克思哲学评述的语境,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都会为我们深刻地感受。
理解了马克思哲学的这一向度,才能明白马克思无论是在谈自然还是谈社会、谈经济还是谈政治、谈历史还是谈现实、谈科学还是谈艺术,一刻也没有忘怀对人本质的哲学提问,即对人的生存处境和命运发展的深切眷恋和关注正是如此,马克思没有让自己的哲学停留在形而上学的“抽象王国”里,而是让它径直遭遇人的现实存在,并且以自己特有的运思深入到历史的人的生命活动的坎陷和人的历史的歧出,揭示了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展望了人的理想生存样态,从而锻造出了自己哲学的新形态——生存论哲学一、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首先是通过他对传统哲学的解构而表征的 海德格尔曾就西方哲学史作过这样的总评:整个西方哲学就是柏拉图哲学的展开;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是马克思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颠倒;至此,哲学进入了“终结阶段”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第59-6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我们认为,海氏的评价是中肯的正是马克思完成了颠倒“形而上学”的工作,哲学才由“存在”被遗忘的形而上学的历史转向对现代人之生存境遇的思索的非形而上学的“存在之思”,即使得现代西方哲学包括马克思自己的哲学具有存在论之意义,亦即具有生存论的指向,那么,马克思是如何实现对“形而上学”的颠倒的,其哲学生存论的指向又是如何得以表征的,是我们这里要涉猎的问题。
1.通过对传统哲学的主题转换,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得以初步表征传统哲学”是相对于“现代哲学”而言的,它是指从古希腊哲学尤其是自柏拉图以降的哲学到19世纪中叶特别是黑格尔哲学这一历史阶段的所有哲学形态,包括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从根本上说,传统哲学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学问,它力图从一种“终极存在”、“初始本原”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质和行为依据 应当指出的是,对世界以理性的方式从总体上去把握,这本身是哲学的特征,但问题的关键是传统哲学把它们探讨的“本体”或“本原”抽象化了,以致在它们那里(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不仅“物质”或“精神”成了“抽象的存在”、“抽象的实体”,而且人也成了一种抽象的存在物,人的主体性完全失落了对于传统哲学只关注宇宙本体、注目上苍的“绝对”或“抽象的实体”,而忘却对人类世界即现实人的生活世界的关怀,马克思有相当清楚的认识所以,当他在哲学研究的初始,便毅然决然地举起了“拒斥形而上学”的大旗,并断言:“这种形而上学将永远屈服于现在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59-1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与孔德“拒斥形而上学”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不是把这种“拒斥”局限于经验和知识以及“可证实”的范围,而是在“拒斥”后,把哲学导向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感性世界”、“现存世界”、“人类世界”,并强调哲学应当“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同上书,第161-162页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就“现实世界”、“感性世界”、“现存世界”这类概念有过明确说明和规定,从中我们看到,这一系列概念实质上都指一个东西,即“人类世界”或我们的现实的“生活世界”针对传统哲学抽象地谈论整个宇宙、“整个世界”,马克思特别谈到对“自然界”的理解问题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现存世界”当然包括自然界,但这个自然界已不是原生态的自然界,而是“人类学的自然界”自然界具有“优先地位”,但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或者在人的活动范围之外的自然界,对人类来说是“无”,或者说“是不存在的自然界”在人类世界里,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第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所以在现存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人类世界是“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的统一。
由此观之,马克思哲学的主题是“人类世界”,它关注的是现实的人及其发展对马克思哲学来说,“全部的问题都在于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即以人的发展为坐标来重新安排周围世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2.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指向通过他解构传统哲学的必然性观念而得以表征传统哲学对必然性具有普遍的信念,这一信念在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中世纪表现为神学观念,在近代表现为对理性的迷狂和对“知性科学”的崇拜毫无疑问,传统哲学的这种对必然性的普遍信念,是造成西方“理智主义”的根本原因,而这种“理智主义”所形成的只能是“知识论谱系”的哲学在知识论哲学的时代,人的生存和欲求是被抑制的,人的身体和四肢都消失了,人就是大脑,大脑就是人,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这一3. “我心目中的马克思”1000字演讲稿二十年的追求:我和哲学(一) 我埋头于自己的沉思之中,不觉岁月流逝,窗外已过去了二十个春夏秋冬今天我依然如二十年前一样在走自己艰难的「哲学」之路,耳边仍回响着青年时代激励着我的主旋律:「探索人生、寻找光明……」 我们这一代已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很远了是时候了,我们应该认真地想一想,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又究竟要到哪里去? 我心中的马克思:对思想解放的渴望 罗曼·罗兰曾把人生比喻成那浩浩荡荡奔流着的大江,人内心世界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一开始往往如那江心岛屿在晨雾和阳光中时隐时现。
整个少年时代,我和大多数同时代人一样处于「哲学麻木」状态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我从小的思维方式就是常识的、直观的作为常识和直观经验的总概括——传统的哲学,对我没有特殊的吸引力狄拉克曾十分风趣地说过,自从我们把宏观的手指头伸到宏观的嘴里时起,脑子里就灌满了各式各样显而(3)易见的常识常识决定了一个正常人的理智,但也使人带着那个时代的一切公认的错误和偏见人们可以拒绝讲哲学,其中沉睡在以常识为基础的哲学梦中是最舒服和最难被唤醒的我的哲学意识唤起是朦胧的初三那一年,有一次上哲学课,老师随便提到,有一位叫贝克莱的哲学家认为,石头的存在是因为你碰到了它二十多年以后的今天,这句话当时在我的心中引起的骚动至今记忆犹新一方面我觉得这个论断荒谬绝伦,哲学居然是用于讨论这些根本不用理睬的荒唐的哲呓(我怎么可能想到,近三十年后,我居然不得不用很大的精力再次和这一论断作战,而且走出这一哲学的魔障是何等艰苦和需要科学的勇气)另一方面,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使我感到莫名其妙地不安、激动现在我才知道这原是一种只有对哲学家才要求的无畏和深刻的怀疑精神哲学论断可以对也可以错,可以有意义也可以没有意义,但真假哲学的试金石乃是看它是否具有思想的大无畏和深刻的彻底性。
然而,毕竟我还太年轻,哲学第一次来敲我内心的门时并没有把我从麻木中唤醒在中学时期,我的整个兴趣都转到自然科学中去了 其实,任何一种哲学理论如果不是内心的体验,那么所谓的理论思考和女中学生的寻章摘句没有什么本质差别,你只是去吸收被别人咀嚼过的思想中流出的汁液哲学的启蒙要求用整个身心去感受它,它要求理论家不仅用哲学来研究生活,而且要用生活来写哲学而在「文革」以前要我们这一代人做到这一点甚为困难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强大的传统对我们这一代人是作为信仰来接受的而且即使是这一哲学本身的精髓也被一层又一层嚼之无味的常识和说教包裹着,要燃起热情的创造火焰,无论是对于整个哲学体系还是我们的内心,都需要等待一个伟大的解放运动的到来4) 莫泊桑讲过,普通人一般极少去想那些有关人生价值以及和世界观有关的问题,只有当死亡来临或平静的生活中出现重大变故时,麻木的内心世界才会受到哲学和宗教的触动,但那时往往已为时太晚了因此,一场巨大的社会变动对于一个老年人和正在成长的少年的心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我认为,至关重要的是正当我的思想趋于成熟,但还未成熟的关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如果没有「文革」,或者「文革」推迟在十年以后发生,我都只可能是一个科学家,而不会走上思考历史、人生和哲学的道路。
1966年,「文革」开始时,我正在北京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