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造地质学要点整理.docx
1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构造地质学要点整理 构造地质学要点整理 一、 名词解释 1. 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岩石圈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 2. 水平岩层:同一层面上个点的海拔高度都根本一致,具有这样产状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也叫水平构造 3. 整合接触(Conformity):指上下两套地层间为连续沉积,其间无明显的沉积休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 4. 不整合接触(Unconformity):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具有明显的沉积休止,造成地层的缺失 5. 平行不整合(Parallel unconformity):也叫假整合(Disconformity),它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根本一致,但两者之间缺失一些时代的地层的接触关系 6. 角度不整合(Angular unconformity):是指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仅缺失片面地层,而且上下地层的产状也不一致 7. 超覆:当水侵时期,新地层一次超越下面较老地层的笼罩范围,而直接笼罩在盆地周缘或隆起区的剥蚀面上 8. 底部超覆:指在层序底界面上的超覆,其中向着原始倾斜面向上的超覆叫上超;顺原始水平面或原始倾斜面向下的超覆叫下超。
9. 顶部超覆:指在层序上界面处的超覆尖灭现象,原来倾斜的地层向着层序顶面突然消散 10.潜山(Buried hill):也称古潜山,是指被新地层笼罩埋藏的基岩古地貌隆起 11.批覆构造:剥蚀面以上由于沉积差异和压实差异在较新地层中发育的正向褶皱构造 12.断块潜山:风化面以下的基岩受后期断裂活动的作用,沿断裂上升而形成的潜山 13.褶皱潜山:由较老的地层形成的褶皱构造被新地层埋藏的潜山 14.褶皱(Folds):层状岩石在各种应力的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系列连续的波状弯曲现象称为褶皱 15.背斜(Anticline):岩层向上弯曲,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的褶皱构造 16.向斜(Syncline):岩层向下弯曲,中间地层新、两侧地层老的褶皱构造若底层的新老关系不清,那么分别称背形(Antiform)和向形(Synform) 17.核部(Core):指褶皱中心部位的岩层,一般指经剥蚀后出露在地外观的褶皱中心片面的地层,简称为核 18.翼部(Limb):指褶皱核部两侧的地层,简称为翼 19.转折端(Hinge zone):从褶皱的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弯曲片面称转折端。
20.枢纽(Hinge line):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叫枢纽 21.轴面(Axial plane):在一个褶皱内相邻褶皱层面上的枢纽构成的假想几何面 22.轴迹(Axial trace):轴面与包括地面在内的任何平面的交线称为轴迹 23.顶和槽:背斜和向斜的个褶皱面在横剖面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称为顶(Crest)和槽(Trough) 24.闭合度(Closure):是指背斜的顶到溢出点之间的高差,也称闭合差 25.闭合面积(Entrapment):是指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面积 26.复式褶皱(Compound folds):被一系列次一级褶皱所繁杂化了的巨型背斜和向斜构造,分别称为复背斜(Anticlinorium)和复向斜(Synclinorium),复背斜和复向斜统称为复式褶皱 27.隔挡式褶皱(Ejective fold):由一些列平行的紧闭背斜和开阔平缓向斜相间排列而成的褶皱构造也成为梳状褶皱(Comb-shaped fold) 28.隔槽式褶皱(Trough-like fold):由一系列平行的紧闭向斜和平缓开阔背斜相间排列而成的构造 29.雁行状的褶皱(En-Echelon folds):指那些由一系列背斜、向斜之轴线错开成斜列展布的褶皱构造。
30.帚状褶皱:由一系列背斜和向斜相间排列,一端收敛,一端散开,平面组合为扫帚状 31.S形和反S形褶皱(S-Shaped fold,Revered S-Shaped folds):由一系列短轴和长轴背斜组成为S外形或反S外形的褶皱带 32.长垣(Placanticline):由一系列宽大平缓的背斜(多为短轴背斜或穹窿)沿其轴向排列而成的长条形的隆起构造 33.背斜带:在确定的构造部位,由同一构造运动形成的,一系列轴向大致一致的短轴背斜或长轴背斜组成的正向构造 34.纵弯褶皱作用(Buckling):系指岩层受顺层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褶皱的过程 35.弯滑作用(Flexural slipping):指多个岩层在纵弯褶皱作用过程中,上、下坚硬岩层之间的层间滑动 36.弯流作用(Flexural flow):指由于岩层内部物质滚动而形成褶皱的作用 37.横弯褶皱作用(Bending):岩层因受到与层面垂直方向上的挤压而形成褶皱的作用 38.剪切褶皱作用(Shear folding):是指岩层沿着一系列不平行于层面(一般呈大角度)的密集剪裂面或劈理面发生有规律的差异滑动而形成褶皱的作用,也称滑褶皱作用。
39.柔流褶皱作用(Flow folding):是指高塑性岩石(如岩盐、石膏、粘土)或出于高塑性状态的岩石,受应力的作用而发生塑性滚动并形成褶皱的作用 40.膝折作用(Kinking):兼具弯滑褶皱作用与剪切褶皱作用两种机制的特殊褶皱作用 41.生长背斜(Growth anticline):是指在盆地普遍沉陷、沉积的背景上,由于局部(通常是基地的局部)隆起所形成的沉积岩层的背斜构造,也称同沉积背斜、同生背斜 42.底辟构造(Diapiric structure):是指地下较深处的密度相对较小的高塑形岩层或岩体在差异重力作用下向上拱起或刺穿上覆岩层而形成的一种构造底辟构造三要素:底劈核、核上构造和核下构造 43.核上构造:底劈核上覆岩层受底辟作用形成的构造称为核上构造 44.核下构造:底劈核下伏地层在底辟作用过程中火灾底辟作用相关的地质时期内形成的构造称为核下构造 45.节理(Joint):又称裂缝(Fissure)或裂隙,它们是岩石受力发生破碎,两侧的岩石沿破碎面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断裂构造 46.节理组(Joint set):由同一时期,一致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方向相互平行 或大致平行,力学性质一致的节理组合成为一个节理组。
47.节理系(Joint system):由同一时期,一致应力作用下,产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组合成为一个节理系 二、 填空 1. 水平岩层的特征: ①水平岩层的地质畛域和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②水平岩层的成层依次为上新下老,地层越老出露位置越低,越新出露位置越高; ③水平岩层的厚度就是该岩层顶、底面的标高差; ④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面坡度和岩层厚度 2. 岩层产状(Attitude)三要素是:走向(Strike)、倾向(Dip)、倾角(Dip angle) 3. 倾斜岩层三要素的文字表示方法: a) 象限角表示法:用走向/倾角、倾向象限表示; b) 方位角表示法:用倾向方位角∠倾角表示,如330?∠35 4. 露头宽度指的是野外岩层出露宽度的水平投影,也就是倾斜岩层在地质图上反映的宽度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地形(坡向和坡角)、岩层产状(倾角和倾向)和该岩层的厚度 a) 当地形和岩层产状不变时,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厚度,厚者宽,薄者窄; b) 当地形和厚度不变时,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倾角,倾角越小,露头宽度越大;倾角越大,露头宽度越小。
若是直立岩层,那么露头宽度最小,近于或等于岩层的真厚度且不受地形的影响 c) 岩层产状和厚度不变时,露头宽度取决于地形、坡度和坡角 5. “V”字形法那么: a) 水平岩层出露形态和产状真实地反映等高线的弯曲特征,地质畛域随等高线的弯曲而弯曲; b) 直立岩层出露形态不受地形的影响,呈直线状; c) 逆向坡时,同向弯曲,地质畛域的曲率小于地形等高线曲率(相反一致); d) 顺向坡、倾角大于坡角时,地质畛域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一致相反); e) 顺向破、倾角小于坡角时,地质畛域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一致,且地质畛域的曲率大于等高线的曲率 6. 岩层真厚度和铅直厚度之间的关系如下: h=H?cosα 式中 h—真厚度; H—铅直厚度; α—岩层真倾角 7. 岩层视厚度和铅直厚度之间的关系如下: hˊ=H?cosβ 式中 hˊ—视厚度; H—铅直厚度; β—岩层视倾角 8. 倾斜岩层厚度的测算: 1) 直接在野外量厚度; 2) 根据钻孔资料计算; h=H?cosα 3) 野外实测: h=Lsinαcosβcosω±Lsinβcosα 式中 h—地层厚度; ω—剖面导线方向与岩层倾向间夹角; L—沿导线方向岩层顶、底线之间的距离; α—岩层真倾角; β—地面在导线方向的坡角。
当导线方向与地形坡向一致时,取“-”号;当导线前进方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取“+” 9. 角度不整合的类型有:削截不整合、褶皱不整合、断褶不整合 10. 不整合面纵向一般可分为三层布局,至上而下依次为:底砾岩、风化泥岩和风化淋滤带 11. 尖灭类型:岩性尖灭、岸线尖灭、超覆尖灭、退覆尖灭、侵蚀削截尖灭和断层削截尖灭 12. 不整合存在的标志: a) 底砾岩 b) 古风化壳和残积标志 c) 地层古生物方面:缺失生物化石带或生物演化展现突然中断现象 d) 构造变形标志:不整合上下地层变形程度不同 e)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标志:上下两套地层的岩浆活动和变质程度差异较大 13. 常见的不整合图件有四种:古地质图、不整合面构造图、不整合面上覆地层等厚图和不整合面下伏地层剩余厚度图 14. 潜山的构造分类: a) 断块潜山 i. 单断式潜山 ii. 断阶式潜山 iii. 地垒式潜山 b) 褶皱潜山 c) 残山 15. 潜山的岩性分类:碳酸盐岩潜山、碎屑岩潜山、火山岩潜山和变质岩潜山 16. 根据褶皱的形态和组成褶皱的地层,将褶皱分为两种根本类型:背斜和向斜。
17. 褶皱的几何要素主要包括:核部和翼部、转折端、轴面、枢纽、轴迹、脊和槽等 18. 褶皱的分类:(课本69页) a) 根据轴面产状和两翼产状的褶皱分类: i. 直立褶皱(Upright fold;Vertical fold) ii. 斜歪褶皱(Inclined fold) iii. 倒转褶皱(Overturned fold) iv. 平卧褶皱(Recumbent fold) v. 翻卷褶皱(Overthrown fold) b) 根据翼间角大小的褶皱分类: i. 平缓褶皱(Gentle fold) ii. 开阔褶皱(Broad fold) iii. 中长褶皱(Normal fold) iv. 紧闭褶皱(Tight fold) v. 等斜褶皱(Isoclinal fold) c) 根据对称性的褶皱分类: i. 对称褶皱(Symmetrical fold) ii. 不对称褶皱(Asymmetrical fold) d) 根据转折端形态的褶皱分类: i. 圆弧褶皱(Curivilinear fold) ii. 尖棱褶皱(Chevron fold) iii. 箱形褶皱(Box fold) iv. 屉形褶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