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们的力量.pdf
16页2016 刘茹刘茹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兰州大学文化行者团队 一个母亲计划一个母亲计划 2016/8/10 走进天祝石门讲述土族故事 序序 土族盘绣亲子课堂,探索将亲子互动需求动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很好 地结合在一起,内在需求和延续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外在动力有机结合,是此类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方式通过亲子课堂,进而推动社区成员 对非遗的认可和自豪,激发社区成员形成持续表达和传承的内生动力和创作形 势,在这一点上,大学生公益项目发挥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魏淑娟 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独特的要数盘绣工艺,这种绣法除了土族是其 他民族没有的着重于发掘延续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新方法,保留土族盘绣的传 统技艺,激发社区形成传承和持续表达,实现土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青海土族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占忠 1 目录目录 多民族混居的天祝石门多民族混居的天祝石门3 现代化的冲击现代化的冲击..4 天天祝石门土族手工艺现状祝石门土族手工艺现状..6 她们需要我们她们需要我们..7 商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商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10 项目总结与展望项目总结与展望.13 2 多民多民族混居的天祝族混居的天祝石门石门 天祝藏族自治县是甘肃省武威市 的下辖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
地 处甘肃省中部,在武威市南部,位于 河西走廊和祁连山东端从兰州出发 有两个多小时的火车车程 天祝,藏语称华锐,意为英雄部 落夏至汉初先后为戎羌、月氏、匈 奴等民族驻牧地,自汉武帝时归入汉 王朝版图,唐代后逐步形成以吐蕃 (今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聚居 地,这种明显的地域特色也延续到至 今现天祝县境内共有藏、汉、土、 回、蒙古等 28 个民族其中少数民 族占总人口的 37.1%,藏族占少数民 族人口的 97.14% 天祝是土族的故乡,是甘肃土族 的主要分布区,大通河流域的朱岔、 天堂、炭山、赛什斯原本就是土族的 发祥地,经历了有吐谷浑先民融合当 地民族向土族演化的全过程史书记 载,同治六年,陕甘回民反清起义导 致天祝地区人口锐减,战乱平息后部 分逃亡的返回故土,更多的是从邻近 县区迁入的移民,其中大多数的土、 藏族都是从青海迁入的【摘自李占忠 土族百年实录】 项目实施地天祝藏族自治县石门 镇是多民族混居特色的表现地之一, 其中又以汉族、藏族、土族三个民族 为主,三种特色文化相互融合、相互 借鉴这种特色的混居文化还体现在 当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当 地藏族与土族居民都信仰藏传佛教; 衣服的大致样式也很相似,衣袖较 长,都头戴毡帽,土族的男士衣服和 藏袍相似,由于这里昼夜温差大的缘 故,土、藏族居民都会选择脱下一只 袖子将其塞入腰间;这在刺绣上亦是 有所体现的,原是土族特有的盘绣, 现今的藏族也吸收了这种绣法,只是 图案的选择有所不同。
石门镇的居民以汉族及藏族为 主,土族较少,且分布的较为集中, 主要分布在麻子沟大塘村、石门村、 寺沟脑这几个村落,而这几个村落又 相距较远,导致村与村之间的联系较 少其余的有部分土族随着外嫁会在 马营坡村、石板湾村等地有较少的分 布 3 现代化的冲击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现在着力培育增值产业,大力 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经济,为使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的居民发生了一系列的 变化 (一)传统习俗逐步消逝 传统的土族,无论男女都有他们自己的民族服饰,尤其是用于婚嫁女性 在进行婚嫁时会选取大红色为主,带有大量的精美盘绣的女式服装,而后穿色 彩较深的土族服饰代表已婚;而穿粉红色的或其他稍浅的颜色表示未婚传统 土族男士无论是在放牧还是农作时都会穿着代表自己民族的服饰而今工业化 科技化的不断深入,传统生活方式的革新,土族居民的在与当地民族的接触改 改以更为轻便简洁的汉服作为自己的平常的着装现在的石门景象几乎看不到 土族服饰的身影,只有在重大节日参加集会或上天祝县城,一小部分人才会穿 上民族服饰,这个时候妇女们会挎着自己缝制的包,戴上精美复杂的银饰,像 是突然回到亘古的影像世界。
随之地,饮食习惯也会出现改变,例如这里的土族老一辈的人会做荨麻粑 粑,而现在由于当地的农耕制度及内容的变化导致原材料的丢失,加上纯手工 制作的繁复,现在这种手工艺只能在石门镇年纪大一点的人口中得知了 在刺绣上,不再是只有单单的盘绣,我们在很多土族的绣品上会看到汉绣 的身影在观看盘绣手工艺人现场制作的时候我们也发现她们会在绣品的四周 运用到汉绣中的锁边等绣法而且我们也在很多人家中看到“剁绣”的绣品,用 于做被盖等物,这是一种较现代的绣法,特别的是针,绣的时候只需快速的穿 刺,就 4 像剁一样,这种绣法胜在简便,效率高 (上图为访谈阿姨拿着自己的剁绣绣品) (上图为团队学员尝试剁绣) 5 (二)人口流动 天祝石门的工业引进的并不多,所以已有的职业岗位并不能满足当地青壮 年的需求,少部分人在当地打工或者到镇上或县城里做一些小型生意,大多数 的青壮年则会选择其他临近薪酬待遇比较高的区域工作经过我们的探访得 知,这里的部分青壮年在每年的 3 月到 11 月会外出打工,年纪稍微大一点或 者部分女性会选择在家务农放牧,这就使得家中留守的基本上是老人及小孩 而到了 11 月份,外出务工的人陆续回到石门,而这里也到了农闲时期,土族 的妇女们会开始做盘绣。
这些盘绣有的是用于给自己女儿做嫁妆,有的则是自 己做的可以卖的装饰物,高质量的、图案复杂的盘绣制作速度极慢,因此妇女 们对她们的手工艺品的收购价格期待极高,并希望以此来提高家庭的收入水 平,但问题是市场价格往往达不到他们的心理期待的水平例如,我们在石门 村访问一位 30 岁左右的妇女得知,她自己花了一个半月绣的一幅 20cm 20cm 的盘绣,市场价格大概在 120 元左右,但是她自己认为 300 元上下才是 这件绣品的合理价格 天祝石门土族手工艺现状天祝石门土族手工艺现状 在石门镇 28 天的时间里,我们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走访当地居民,参观 当地妇联、展览馆,请教当地关于土族方面专家,网上查阅资料,自我学习等方 式,渐渐地对石门土族手工艺文化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首先,从事土族手工艺的人几乎为妇女,并且随着现代现代社会经济环境的 变化,大多数中年妇女已经不再从事,甚至不会这门技艺,只有少数老奶奶会土 族手工艺而且从技术与质量上来看,也存在土族手工艺技术不全面,质量低等 6 问题 其次,从我们查阅资料得知,土族手 工艺用线颜色是有讲究的,为固定的 “七彩绣” ;且土族刺绣主要突出针法 是盘绣。
在我们走访村子后, 了解到当 地人老年妇女由于文化意识薄弱和语 言差异, 对本民族盘绣的认识不足, 不 能很好地表诉出其手工艺全面而且详 尽的技法而且从祖辈传下来的手工 艺技术也只是凭借经验之谈,无系统 可言所以土族盘绣在图样、用线、针 法等的传承方面逐渐缺失 然后,我们在个别土族家庭中看 到了较为完全的手工艺作品,主要为 服饰配饰, 但是数量都有限 而现在会 制作成套产品的妇女几乎没有,大多 数会盘绣的老年人都只是会在鞋垫、 香包等物品上绣些简单图样,如祥云, 小花之类而且当地土族妇女从事盘 绣的时间多为闲暇时候,她们大多数 时间都被农忙或其他事情给占用,因 此对他们而言盘绣并不是必须 而从商业性开发上看,天祝土族 手工艺品的商业开发显然是不足的 在天祝县城,并没有专门从事土族相 关手工艺品制作的单位,我们唯一了 解的就是当地妇联有一两个从事土族 产品制作的妇女,且其手工艺产品数 量也是相当有限当地土族手工艺的 商业开发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是通过 我们走访得知还是存在相关旅游业平 台值得我们联系,他们对土族商品开 发也很期待 而且, 在我们问及石门妇 女是否愿意参与其手工艺品商业开发 时,不少妇女表示说只要他们自己能 获得一定劳动报酬,还是有不少人愿 意专门从事土族手工品制作,这也就 说明其商品化前景值得考量。
最后,我们得出在对天祝手工艺 商品开发的前提,是必须保护好土族 手工艺文化,提高当地儿童妇女乃至 男士对本民族手工艺文化保护的意 识,并引起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及单位 的重视,再在文化保护并发展的基础 上探寻其各方面的商业价值,为改善 当地生活水平做贡献 她们需要我们她们需要我们 我们深入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 石门镇展开调研, 这里东连景泰县, 西 邻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海东市互助 县, 正是这独特的地理区位, 造就了天 祝土藏汉三族共存的民族分布特点 我们先后走访了石门镇马营坡村以及 麻子沟一组、二组 石门镇的土族人家并不多而且汉 化严重,我们走访过的土族居民几乎 没有人家中藏有土族手工艺品,然而 却在一户汉族人家里意外找到了一位 会一针两线的盘绣刺法的汉族老奶奶, 在她家中有盘绣的香包、鞋垫以及靴 子, 遗憾的是奶奶年过古稀, 由于视力 的衰退以及精力的有限,有很多图案 她已经绣不出来了接着我们采访了 当地的居民,他们均是随同父辈由青 海互助迁至甘肃的,如今已差不多完 全汉化,家中没有土族的传统手工艺 品, 也没有带有土族刺绣的衣物, 土族 人民的生活习俗与语言也被他们渐渐 淡忘了, 当我们问及他们的感受时, 他 们也表示有所遗憾,虽然心理认同本 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但由于生活 区位与环境的改变,没有好的文化传 承氛围,本民族文化便不可避免地随 着时间的发展而渐渐泯灭了。
7 (上图为访谈对象祁奶奶展示盘绣绣法) 随后我们听从石门镇土族居民的建议来到其管辖范围下的麻子沟, 这里大部 分是土族居民,女性则大部分是年轻时从青海省互助县嫁来此地的,家中保留的 陪嫁品较多,也保留着一定的土族语言文化然而先前走访了几次收获不尽如人 意,由于走访时间是白天,家里的壮劳动力均在草原上放牧,家中只剩下孩子以 及老年人,语言上存在较大的沟通障碍且村民思想上过于保守或排外,加上村里 领导对于本次调研工作的配合度较低使得调研工作进展缓慢,没有有效产出后 来我们调整了时间晚上进行走访,结果与预期一致,家中的年轻人放牧或打工归 来,在一番沟通后,他们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向我们展示家里的土族手工艺品 在主要以服装为主,几乎都是结婚时所用到的服装,我们一件件仔细欣赏,不禁 为那手工的精美与细致深深震撼,花色、图案以及样式,一针一线绣出的是土族 人民的伟大智慧与优秀的民族传统但我们同时也有些遗憾:为什么这样美轮美 奂的手工艺品只能存在于这个偏远的小山沟里?为什么这样无价的手工艺面临 渐渐失传的尴尬境地?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尽微薄之力呢? 8 就我们访谈的对象来说, 许多会土族盘绣的手工艺者基本上都是在农闲时做 刺绣, 且很少做到市面上精致程度那么高的绣品, 一般都做为自己平时生活所用, 部分的妇女则是为给自己的女儿做的嫁妆,并不将此售卖。
但是据我们了解的信 息,大部分的人都是希望有专门的人来收购,提供一个他们满意的价格,并且很 多人都表示土族盘绣对于她们来说并不难学,只要有人购买,有人组织,她们都 愿意在家做这种盘绣 这无疑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就少数民族而言,随着民族居住地的融合,各 个民族的文化必可避免的碰撞交流, 然而本民族人应当有意识去保护传承本民族 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担负起历史责任,让优秀的文化代代相传;对于政 府部门而言, 应当适度给予人民在文化传承方面的福利, 或者开发商业销售渠道, 调动人民保护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让民众感受到切实的利益,从而更加积极地进 行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宣传,培养民族意识,增加民族认同 感与优越感,潜移默化引导少数民族主动保护传统手工艺文化;对于其他民族的 人来说,要尊重他民族文化,和谐共处 9 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