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郑希付主编.doc
183页目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郑希付主编 3第一章 环境适应 3第二节 活动设计 7本章参考资料: 19第二章 学习心理 19第一节 相关理论介绍 20一、学习理论与学习策略 20二、高中生的身心特征与学习 23三、影响学习的因素 24第二节 活动设计 26一、智力训练 26二、非智力因素训练 32三、学习方法训练 36附:参考教案 43本章参考资料: 44第三章 创新和创造力 45第一节 相关理论知识介绍 45一、迷人的创新 45二、家庭、学校、社会与学生创造力发展 47三、创造力构成要素 50四、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心理健康因素 52第二节 活动设计 52一、设计理念 52二、树立创造性思维理念 53三、寻找激发创意的最佳情境 53四、创造力潜能训练 54五、创造力思维训练 55六、创造力动手训练 62附:参考教案 64本章参考资料: 65第四章 情绪调节 66第一节 相关基本知识介绍 66一、什么是情绪 66二、情绪健康的标志 67三、影响情绪的因素 68五、高中生情绪发展特点 70六、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 71第二节 活动设计 73一、认识情绪 73二、理性情绪调节训练 75三、愉快情绪的唤起训练 82四、愤怒情绪的管理训练 86五、嫉妒情绪的调节训练 88六、悲伤情绪的调节训练 90七、情绪表达技巧的训练 91八、对待他人情绪的方法训练 92本章参考资料: 96第五章 考试心理 96第一节 相关理论知识介绍 97一、焦虑产生的原因 97二、正确认识考试焦虑 98三、考试焦虑的类型 98第二节 活动设计 99一、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法 100二、呼吸放松训练法 103三、认知矫正法 104四、心理放松综合训练法 105五、系统脱敏解虑法 107六、超觉静坐 108附:参考教案 109本章参考资料: 113第六章 自信 113第一节 相关理论知识介绍 113一、什么是自信 114二、自信的力量 114三、自信的表现 115四、影响高中生自信的因素 117第二节 活动设计 120一、设计理念和思路 120二、 自信训练 121本章参考资料: 142第七章 人际交往 143第一节 相关理论知识介绍 144一、人际交往基本知识 144二、高中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与现状 151三、人际交往心理学中的几种效应 152第二节 活动设计 155一、同伴交往 155二、师生交往 163三、亲子交往 166四、其他主题 170本章参考资料: 183《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郑希付主编第一章 环境适应[日期:2009-09-11]来源:未知 作者:郑希付[字体:大 中 小] 第一章 环境适应[教师用书] 提要:本章介绍了环境适应的相关理论及其基本知识,如首因效应、从众等;进行了环境适应的活动设计。
它将活动分为两种类型:自然环境协调与适应以及社会环境适应,并列举了环境适应的设计方案 第一节 相关理论及实验介绍一、班级群体的同质结构与异质结构 (-)同质结构与异质结构 所谓班级学生的同质结构是指班级内学生个性倾向、知识、能力等方面都比较接近、差异较少的班级结构;而异质结构则相反,指群体内学生个性倾向、知识、能力等方面相距较远、差异较大的班级结构 (二)两种结构的不同优势 同质结构的班级人际适应比较容易,活动效率较高,有利于工作的完成;而异质结构的班级意味着群体成员整体上的能力更多样,蕴涵着较强的创造性二、人际适应初期的首因效应理论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一定条件下最先映入认知者视野中的信息在形成印象时占优势人在认识事物时总是通过首因效应进行的,如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初次接触,互相会根据对方在首次接触时的外貌、言行等形成某种印象,这种印象鲜明而强烈,对日后的交往影响重大,俗称"先入为主" (二)人类知觉的恒常性是首因效应客观存在的原因 首因效应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知觉的恒常性,即人在认识事物时,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的范围内改变的时候,知觉的影像保持相对不变。
如同一个挂钟,在不同的角度、距离、光线等条件下,我们会感受到不同的特点和形状,但是仍把它知觉为同一个挂钟知觉的这种恒常性保证了人对事物相对稳定的认识,避免了对同一事物,每次都把它看成是从未接触过的新鲜物而每次都要去重新认识,决定了人总是在已有知识及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事物,总是按已有的印象解释事物当前的变化对人与人之间的认识也是如此人的知觉恒常性使人们在已有的鲜明而强烈的首因效应基础上认识他人 由于首因效应的客观存在,我们须遵循它的规律,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能够意识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利用这一效应,在群体交往中营造良好的开端,促进人际的适应,为建设良好的集体打下基础三、班级磨合期的人际适应行为理论 学生在对其他成员和整体作必要的初步认识之后,就要逐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群体的活动,这种适应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的: (一)模仿 1.模仿 模仿是个体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刺激作出类似相仿反应的行为方式学生群体内的模仿内容比较广泛,除了他人的言行举止外,还有思维方式、情感表现、性格习惯等模仿分为自发性模仿及自觉性模仿自发性模仿是一种无意识的模仿,自觉性模仿是有意识的模仿自觉性模仿又分为适应性模仿及选择性模仿。
适应性模仿是人们为适应新环境而进行的普遍性模仿,选择性模仿是人们经过思考后选择对象进行的模仿在学生群体形成的初期,适应性模仿占主导地位,随着人际的磨合及对成员的了解,选择性模仿逐步起主导地位 2.班杜拉等人的选择性模仿实验 实验者把被试者按3人一组分成若干组每组都有上幼儿园的小孩,以及男女两个成年人,这样构成一个类似的核心家庭两个成年人中,男性(或女性)有权利决定另外两个成员谁能玩那些诱人的玩具这种关系就导致两个成年人处于不同地位:一个有权威,一个没有权威实验表明,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都倾向于模仿那个有权威的人,不管这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 实验表明:在人际磨合中,权威对人的影响是显著的,他形成个体的选择性模仿 (二)暗示 1 .暗示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手段对他人的心理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或按某一方式进行活动也就是说,暗示者不明确表示要求对方接受自己的影响,而用其他某种方式使受暗示者接受其影响的行为,而受暗示是指受暗示者在没有意识到暗示者意图的情况下,接受其影响的行为暗示者与受暗示者行为的统一,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暗示。
暗示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动暗示与反暗示 2.直接暗示实验 实验员以化学教授的身份告诉被试的学生,他手中的瓶子里装着一种恶臭的气体,他试图测量该气体在空气中散布的速度,因此要求大家闻到气味立即举手说完他打开盖子,看着手中的计时器15秒钟后,坐在前排的大多数学生都举起手一分钟之后,有75%的学生闻到瓶子的气味实际上,瓶子里没有恶臭气体 实验表明:"化学教授的身份"使实验者的"瓶中装有恶臭气体"的刺激为学生迅速而无意识地接受,因此作出这种被暗示的行为反应 (三)从众 1.从众 从众是个体在群体中,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行为它有多种形式,通常按是否表里一致,划分为表里皆从、里从表不从、表从里不从三种 2.群体压力是从众行为产生的根源 从众行为产生的根源在于群体压力群体压力是群体成员与群体大多数人的意见行为不一致时,主观上想像或感受到的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来源于被群体抛弃的恐惧被群体抛弃意味着不能满足归属需要,不能适应环境,人们往往会感到痛苦,形成一种难以违抗的内心压力,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想处于孤立的境地,他就会在群体压力面前顺应大多数人的意见,形成从众行为。
特别是一些重视群体评价或群体舆论、对群体压力比较敏感、个性比较顺从的人更容易产生 3.从众行为实验 心理学家阿希(Acch)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以探明群体压力如何使人形成从众行为实验方法是实验者让7个被试者(其中1个是真被试者,6个假被试者是实验者的合作者,但其真实身份真被试者不知)围坐在一张桌子旁,逐步观察十几套卡片实验者每次出示一套卡片每套卡片有两张,左边一张有一条直线,右边一张有三条直线如图1.1被试者看完后,要大声说出左边的直线与右边的哪条直线相同,然后再换卡片实验者把7人的发言顺序作了规定,真被试者安排在倒数第二发言看完两套卡片后,假被试者都作出正确反应,以后有意作出错误反应,而且所有的假被试者都一致结果:在123名真被试者中,有33%的人屈服于群体的压力,跟着实验助手作了错误的判断;其中74%的被试者至少有一次判断屈从于群体的压力,形成从众行为 图1.1 阿希的从众行为实验材料 (四)服从 1.服从 服从是个体按照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而行动的行为。
服从的表现是多样的,有精神上的,有行动上的;有建设的,有破坏的学生的服从行为讲究服从内容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觉的服从 2.著名的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 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在1963年进行了一项服从实验他通过广告和邮递征求信,请人们报名参加在耶鲁大学进行的一次有偿学习实验,结果有40名不同年龄与职业的男性应招入选这些人被告知说,他们将参加一些研究惩罚与学习效果的实验,需要两人组成一组,并通过抽签的办法决定一人当老师,一人当学生,老师的任务是朗读配对的关联词,学生的任务是记住这些词 老师坐到一个有30个电钮的控制台前,每个电钮上都标有它控制的电压强度,从15伏一直到450伏学生被带到另一间房子里,为预防中途逃走,还用带子把他们拴住,然后在他们的胳膊上绑上电极老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有线电讯保持联系实验开始后,老师提出一个词,让学生从给出的4个词中选择一个正确的关联词,如果选择错了,老师就要按动电钮,给予电击惩罚,而且电击的电压每次升高一挡,直至450伏 实际上,"学生"并不是真被试者,而是米尔格拉姆的助手,"学生们"并没有受到任何电击,在实验开始前,他们先排练好,"老师"是这个服从实验的真被试者,他们对此一无所知。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多次出错,老师在指出他的错误前,给予电击随着电压的增高,"学生"发出呻吟、叫喊、怒骂、哀求踢打墙壁,直至最后停止叫喊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被不断地督促继续下去,一切责任由实验者负责,与老师无关 结果有65%的被试者服从了实验者的命令,虽然他们听到学生的叫喊与哀求时,显示巨大的痛苦,但还是按命令不断加大电压,直至450伏 实验说明:服从行为除了与服从者的个性有关外,与权威人物的权威性有巨大关系,权威人物的权威性越高,服从行为越高四、环境适应能力研究 (-)认知定势与环境适应能力 人们的认知定势会将自己局限在一定的思维局限中,当人们为自己立下严格规则的同时,会限制自己应对环境压力的能力,尤其面对的是他(她)认为的一连串复杂的压力源时当他感觉到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受限时,一个可能的结果就是发展成癌症即使所有的研究显示,一个人若善于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