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上茶上好茶.docx
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茶,上茶,上好茶 茶,上茶,上好茶 明眼人一看便知,我这题目是有出处的,流传的版本好多,姑录其一:元丰二年,东坡守杭,谒一寺院,方丈见其衣衫简朴、相貌平平,曰:“坐,茶”;与之谈,觉客出语非凡,遂邀至厢房,曰:“请坐,上茶”;东坡颌首以谢;俄而,方丈竟知客为东坡,乍惊,曰:“请上坐,上好茶”别时东坡书一联相赠:坐请上坐!茶,上茶,上好茶!这个故事流传既久,我知之也久,时常地在脑中浮现出来却是近年来的事情,触发的情由,也是我亲历的小事我去加入一个学生的婚礼同席的都是学生父母的同事、挚友,我不熟悉谁,谁也不熟悉我,于是,我就悄悄地坐着,喝茶,吃瓜子,听周边的人闲聊家长里短,奇闻轶事,不绝于耳在一个话题终止,另一个话题还没有接续时,有人突然察觉了我这个公共的“生人”在众人貌似扫视的眼光中,我只好自我介绍:“我是新郎官的老师哦,老师!”周边的空气滚动突然加快,大家找到了新的话题,眼里闪着光:“您是哪里的老师?”“一中的老师!”“XX老师退休了吗?”“XX老师当时是我们孩子的老师一中今年的高考劳绩怎么样?”……我受邀到学校讲课,门卫自然不熟悉我,严肃地阻拦我入校。
我于是微笑、解释“我是谁”、“我来干什么”,门卫辞色稍降,打确认,继而遥见邀我之人已大步来迎,门开,我始得入,如是者三矣事后,邀我之人一再致意,阐明现今校园安好的重要性,询问来访之人的必要性等等我也是桃源中人,自然明白,不会介怀其时,我想到的是另一个人,另一件事,并在内心自省:我从教20年,竟然还没有修炼到“看上去”像一个老师啊!大约是在2022年,我有幸凝听了出名散文家林清玄先生的讲座林先生讲,有一年他入山修炼,很久才下山到一摊贩处买水果,摊主找不开钱,到隔壁去换零钱,这时候又来了买水果的,问林先生:你这水果怎么卖的?林先生很忧伤:“我入山修炼这么久,看上去还是和卖水果的摊贩没有什么识别啊听讲座的我们此时不由自主地再次端量林清玄先生林先生自是骨骼清奇,但是不修边幅,长发遮耳,聪明的脑门犹如喧嚷的街道,这样的形象切实很难和我心目中的“作家林清玄”对应起来说起形象,假设单凭“颜值”能让人过目不忘、一见钟情的话,理应只能是那些偶像级别的“天王”“天皇”“玉女”“大咖”、巨星了,这断定不是我辈所能及的了从目前能看到的资料看,约莫东坡先生的形象也好不到哪里去,至少不能和那些靠“颜值”吃饭的人相提并论。
从形象上也绝难看出和“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优良的大家之一”的评价有什么直接的关联,当然也更不成能看出“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了所以才有方丈“坐,茶”的直观印象了周国平说:“世上很少有人完全不在乎自己的相貌一般来说,年轻人比年长者更在乎,女人比男人更在乎少男少女的美洋溢着一致的青春朝气,但我们也能察觉,其中有些人由于正在形成的优秀天性而显得更具魅力对于一个成年人的外貌,我们一般不会对其物理性方面例如五官的构造、皮肤的质地赋予高度评价,而是更加看重其所显现的精神内涵中国的圣人孔子和西方的圣人苏格拉底都是相貌极其怪僻的人,但是,历史并未留下人们认为他们丑陋的记载话说得再通俗一些,引用一句时下时髦的话来说,人到中年,“颜值”原本就不高,那就只能看“气质”了周国平说:“在到达成熟的年龄以后,一个人相貌中真正有吸引力的是那些显现了聪慧、德行、教养、天性等心灵品质的因素至少就男人而言,这根本上是共识又说:“一个内心空虚的人十足装不出睿智的目光气质”如何修炼,周大师已经说得很领会了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