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课《新闻二则》导学案(人教版).doc
4页1.《新闻二则》 学习目标 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2.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3.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4.了解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的历史规律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负隅( )顽抗 撰( )写 区域( ) 芜( )湖歼( )灭 要塞( ) 溃( )退 荻( )港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负隅顽抗: 督战: 歼灭:悍然拒绝: 阻遏: 消耗:锐不可当: 业已: 绥靖:3.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主题课堂探究(一)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3.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二)理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结构(三)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去掉“二十四小时即已”,换成“共”好不好?)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加点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好不好?)3.a.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b.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a、b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当堂检测一、下边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同样报道渡江战役,试比较这则消息同课文第一则新闻在内容和写法上有哪些异同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
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二、阅读并给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示序号,然后下列回答: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______ ______ ______ 3.“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______ ______ 4.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______ 参考答案、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②、③—(17)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锐不可当 2.⑤句不能这样更改。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比,不如后者概念确切;“多一半”与“2/3”比,表达含混,模糊不清;“剩下的”所指不明(是人?是物?),“余部”是军事术语,贴切,得体16)句中的词语都不能互换歼灭”指“全部消灭”,“击溃”指“被打击而逃散”,“占领”指“彻底得到”,“控制”指“拥有主动权这两组词的后一个在程度上都不如前者深,当然不能互换 3.我军锐不可当(或英勇善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敌军厌战此题意思对即可 4.⑧⑨句 揭示事物本质,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文章的思想性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两文都报道及时,语言简洁不同点:(两文的作者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课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是对中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课文介绍渡江情况简明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课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课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未作报道课文语言凝练、概括、生动;《我》文语言形象、易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