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审美与艺术之间的共通性.doc
11页建筑审美与艺术之间的共通性建筑审美是极具综合性的文化现象从审美主体来看,建筑审美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诸多审美心理因素综合参与的过程,既有如情感、想像等审美认识心理因素,又有如审美需要、审美欲望等审美价值心理因素从审美客体来看,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特别是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传统建筑,其营造与构建始终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重整体、重体悟的系统思维方式,注重与其他门类艺术之间的交叉、渗透、相通和综合事实上, 艺术的综合性是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在中国美学史上对此已有大量的论述历史上把画说成“无声诗” 、“不语诗” 、“有形 诗” ,把 诗说 成“ 有声画”、 “无形画”的理论可谓俯拾皆是●[1]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所言:“味摩诘之 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2],更是影响深广的代表性 观点金学智先生还以系统论的观点论析了中国古典艺术的艺术综合性规律,并将中国古典艺术分为四个不同综合形态的子系统●[3]建筑艺术,特别是包括近代岭南建筑在内的中国传统建筑,可谓一个大型繁复的以静态为主的综合艺术系统其中有作为语言艺术并诉诸观念的诗、词、联,也有作为空间性静态艺术并诉诸视觉的书法、绘画、雕刻、工艺美术、园林,还有作为时间性动态艺术并诉诸听觉或视觉的音乐、戏曲等。
它们互为表里、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生 发,给人以情感愉悦和美的享受正因为如此,探讨和把握好建筑与其他门类艺术之间的共通性,对于建筑审美来说,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它不仅有利于建筑审美态度的形成,有利于审美超越的实现,而且也有利于强化建筑审美感受,深化建筑审美体验一 势: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共通性书法艺术是中国具有独特传统和悠久历史的精神性艺术正由于书法艺术的独特性和历史性,所以,首先通过关于书法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共通性的分析来揭示中国传统建筑所禀赋的文化精神和审美特征就最具价值和意义书法艺术美对于建筑美的点缀、形容、渗透、生发,是人所共知、一致首肯的事实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四墙满缀书法,从长卷短幅到匾额对联,从一字之作到十余字乃至数百字之作,形式各异、品类繁多,且几乎清一色的“御笔”题书它们和殿内陈设的各种珍贵工艺品交错辉映,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室内艺术空间,烘托且凸现了皇家建筑的雍容华贵和庄严典雅又如苏州园林, “在沧浪亭,潭西石上刻有俞樾的篆书 ‘流玉’二字,其婉润流动、诘屈悠久的线条美,引起了人们关于潭中水流如碧玉的感受 ”●[3]而留园的石林小院,明代书画家陈洪绶书联:“曲径每过三益友,小庭长对四时花” ,在叙述庭院景观的同时,使人联想岁寒三友的花木比德、四时季相的时空交感,而且他那篆隶行草兼容的书法艺术,更利于人们感发审美情思,驰骋审美想像。
园林中的诗碑亭和书条石更是一道别致的景观苏州的留园就有书条石三百多方,称为“留园法贴” ,其中有虞世南、褚遂良、李邕、颜真卿、 杨凝式、苏轼、米芾等书法家的名迹 此外,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其他类型中,如陵墓、寺庙、民居,亦有书法艺术的重要地位从书体风格来说,篆书有婉通诘屈之美,隶书有蚕头燕尾之美,草书有龙蛇飞动之美,楷书有端匀严静之美,行书有活泼流畅之美它们与建筑艺术相结合,更深化了建筑的审美意境,丰富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建筑艺术与书法艺术之间的共通性不仅仅在于书法艺术有助于人们在建筑审美活动中拓展审美视野,驰骋审美想像,深化审美体验,推进审美超越,更在于二者之精神相通,即对“ 势”的审美追求,对中国文化之道的审美追求,对生命活力的崇尚势”作为书法美学的理 论范畴, 显示出书法艺术的动态空间美,如欧阳询所云:“由一笔而至全字,彼此 顾盼,不失位置由一字至全篇,其气势能管束到底也 ”●[4]这种动态空间美是抽象的,又是重力突现之美一方面,书法作为一种字形,从一点一横到一个个字都既超然象外,又得其环中另一方面, 书法艺术的重力重势又表现在横、竖等的起笔与收笔时重力突现的艺术效果如卫夫人《笔阵图》所云:“横,如千里 阵云。
……点,如高峰坠石 ”●[5]将横与点比作阵云与坠石,要求得阵云与坠石之势,从而显示出中国文化之道那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本质精神正如美学家宗白华说:“‘美’就是势,是力,就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 ”●[6]书法艺术是线的艺术 ,讲究章法、结构,本质上具有与建筑的共通性,与建筑艺术有深层次特性的契合首先,书法艺术中字体结构中点画、各组合部分以及章法,都讲究匀称、映带、层次、呼应等等,虚 实相生, “计白当黑” 建筑 艺术在整体上讲究对称性、匀称性,显示出空间美艺术的共同法则如寺庙建筑,总有正殿和左右配殿难怪宗白华先生说:“一笔而具八法,形成一字,一字就像一座建筑,有栋梁椽柱,有间架结构 ”●[6]两者都讲究和遵循如均衡、比例、对称、和谐、层次、节奏等形式美法则古人云: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人 们还从字形的结构和布白里归纳出书法艺术的不同时代风格建筑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不同时代的建筑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精神和相异的审美趣味书法艺术在字体结构上与建筑艺术的相通性,还表现在主附关系的处理上书法艺术中讲求 “一笔主其势” ,讲求“附丽” ,即在字体结构中处理好主附关系,既有“正势端凝” ,又要“旁势有态” 。
这与建筑群体的组合原则和建筑空间的组合要求是一致相通的如中国古代城市所惯用的中轴对称布局法;又如北京故宫建筑群,其三角楼对于三大殿来说,虽然是作为辅助的装饰性建筑,但是为了突出故宫主体建筑的威严、壮丽、华美,角楼仍以丰富的层次显示出同样威严、壮丽、华美的风格,从而使故宫主体被映衬得更加端庄和富丽堂皇总之,书法艺术所驾驭的线条,乃是表现一种势、力和节奏书法家在艺术形式上的追求,就是审势、取势,而避免失势对审势、取势的追求从更高层面显示出书法艺术与建筑艺术在审美追求的相通性二 韵:建筑与音乐艺术的相通性建筑主要属于空间艺术,音乐则属于时间艺术,二者之间区别明显这在西方美学和艺术史上有很多的论述比如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他肯定了音乐与建筑的类似,但更强调二者的差别 “建筑就静止的并列关系和占空间的外在形状来掌握或运用有重量有体积的感性材料,而音乐则运用脱离空间物质的声响及其音质的差异和只占时间的流转运动作材料所以这两种艺术作品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精神领域,建筑用持久的象征形式来建立它的巨大的结构,以供外在器官的观照,而迅速消逝的声音世界却通过耳朵直接渗透到心灵的深处,引起灵魂的同情共鸣 ”●[7]然而,将建筑与音乐相联作比,完全成为人们艺术审美的共识。
在西方,文学家歌德、哲学家谢林、音乐大师贝多芬等人,都将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 中国建筑又何尝不是具有浓郁的音乐美感北京天坛祈年殿的藻井天花,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的如意斗栱,显示出建筑构图上的连续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西安大雁塔的层层叠叠,广东开平风采堂的立面构图,展示了建筑的渐变的节奏和韵律美;北京故宫建筑群的三重空间组合,起伏跌宕、层层推进,给人一种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感受, 传达出起伏的节奏和韵律美;苏州园林的“体宜因借 ” ,徽州民居的白墙黑瓦,表现的是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或连续、或渐变、或起伏、或交错,中国建筑无论宫殿、陵墓、寺庙, 还是园林、民居,注重的并非单体的高大,而是群体的宏伟;追求的不是纯空间的凝固的音乐,而是在时间中展开,在时间的流动中呈现自我的旨趣和品格其理性秩序与逻辑或明或暗,却都气韵生动,韵律和谐建筑与音乐艺术的共通性,最根本的在于建筑所具有的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感一言以蔽之, “韵” “因为建筑 艺术是把人们置于时间的推移序列过程中去领略多变而流动的造型,人们通过空间的时间化来认识建筑的审美特征,似乎可以感受到时间序列的和谐与韵律 ”●[8]美国的建筑评论家哈姆林曾说:“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效果,就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简法性以及威力感来取得。
”●[9]建筑艺术是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如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内外部空间结构的处理、门窗柱子的式样与安排等,来表现自己的节奏和韵律的因此,建筑空间之“ 韵”,大体上可分为建筑外部空间之韵和内部空间之韵就前者而言,黑格尔曾以古希腊的多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三种柱式的美为例说明,由于台基、柱身和檐部的体积、长短以及间距的比例不同,便会形成庄重、秀美和富丽等性格区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几乎所有的建筑物,无论在水平方向或者在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梁思成先生曾形象生动地比喻说,一柱一窗的连续重复,好像 2/4 拍子的乐曲,而一柱二窗的连续重复排列,就好比 3/4 拍子的“蓬恰恰,蓬恰恰”的华尔兹圆舞曲了据 说这位建筑大师还就北京天宁寺辽代砖塔的立面谱出过乐章如果说,空间是建筑的本质,空间的组合创造是建筑设计的灵魂,那么,空间组合所蕴含的节奏和韵律往往成为激发人们建筑审美情思的最主要因素所在王振复先生曾论述道:“优秀的建筑,由于成功地 处理了建筑个体的各部分之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以及个体、群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的比例尺度,像一部成熟的乐曲,既千变万化、波澜起伏,又浑然一体、主题鲜明。
这里有主旋律与副旋律、高潮与铺垫、独奏与合奏、领唱与和声既有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进行曲,又有缠绵悱恻、情切切的恋歌和清晰愉快的田园小唱 ”●[10]建筑的节奏和韵律还表现为建筑内部空间之韵一座建筑的内部由许多室内空间组合而成,空间的形状、大小、明暗、开合等变化万千而又整体和谐人们在建筑审美时,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步移景异一方面保留着对前一个空间的记忆,另一方面又怀着对下一个空间的期待,从而充分显露出建筑艺术的空间理性的时间化特征也就是说,人们只有置身于空间序列的时间流变中,才能真正感受和体悟建筑艺术之神、之韵如中国古代的院落式民居,其空间序列清晰有致,有前序、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尾,真所 谓“庭院深深深几许”,意蕴丰富,韵味无穷三 境:建筑与绘画艺术的共通性中国古代建筑与乐理相联,也与画理相通,尤其传统园林更是如此中国画的传统以线造型,以形写神,注重白描、散点透视、虚实相映,以有限之景寓无限之情,追求的是“象外之象 ”,追求的是气韵生动的“境”中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手法讲究虚实、透漏、因借和景移,园林建筑的布局安排疏密有致、虚虚实实,颇有章法以有限的建筑园林空间表现无限的人生情趣,寄托中国文化的宇宙意识和生命精神,颇近于画理。
“可以说,古代艺术理论中的‘境’,或者‘ 境界’所具有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较之在其他艺术门类中要更为清晰,从而也更易把握 ”●[11]梁思成先生更是言简意赅 :“中国园林就是一幅幅立体的中国山水画,这就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特点 ”●[10]中国园林与绘画艺术的共通性首先表现在审美理想上中国造园艺术始终坚持的审美理想是人与自然的契合,主张师法自然,以人为本,以自然为高中国传统画论追求“外 师造化” 、“中得心源”从历史上看,从唐代开始,园林美学思想的发展与绘画艺术等就紧密相联宋、元时期是我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宋、元园林创造所追求的是寄情山水、返朴归真的审美和人生理想,并在艺术创造上向“写意” 方向发展这与当时绘画艺术的高度繁荣和“写意” 思潮是一致的其次,以建筑为主体的中国园林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共通性还表现在艺术创造和处理手法上造园艺术的空间意蕴、山石与花木的艺术处理,使内外相分相连、相隔相通,于小中 见大、大中观小,使虚实相生、明暗相因、开合互承、藏露互资,突破有限, 创造意境其主要方法有分景、隔景和借景然而,由于空间面积的限制,园林中的山水之景,往往采用绘画艺术的“写意”手法,以简胜繁,以少总多,以神驭形,开拓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境。
中国园林美学的发展历史表明,造园家往往具有很好的绘画修养,从而能使园林创作臻于“如画” 的妙境上海豫园现存的大假山颇具画意,堪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