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言八句的古诗大全.docx
31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五言八句的古诗大全 篇一:五言绝句大全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土 秋浦歌 唐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 唐 李白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怨情 唐 李白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玉阶怨 唐 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 玲珑望秋月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劳劳亭 唐 李白 天下悲伤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绝句 唐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前出塞 唐 杜甫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节令,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八阵图 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绝句 唐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山中 唐 王维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 王孙归不归 相思 唐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杂诗 唐 王维 君自故土来, 应知故土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栾家濑 唐 王维 飒飒秋雨中, 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 白鹭惊复下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四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洛中访袁拾遗 唐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 何如北地春。
送朱大入秦 唐 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 宝剑值千金 分手相脱赠, 平生一片心 夜雨 唐 白居易 早蛩啼复歇, 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 芭蕉先有声 问刘十九 唐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草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登乐游原 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嘲桃 唐 李商隐 无赖夭桃面, 平明露井东 春风为开了, 却似笑春风 咏风 唐 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 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 吹花送远香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送灵澈 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弹琴 唐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逢雪宿芙蓉山仆人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送上人 唐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 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 时人已知处 锄禾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悯农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人日思归 隋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田上 唐 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 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 东方殊未明 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于易水送人一绝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送崔九 唐 裴迪 归山深浅去, 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 暂游桃源里 终南望余雪 唐 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说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霞 唐 王周 拂拂生残晖, 层层如裂绯 天风剪成片, 疑作仙人衣 田家 唐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 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 官家已修仓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秋夜寄邱员外 唐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 漫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听筝 唐 李端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郞顾, 时时误拂弦 新嫁娘 唐 王建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玉台体 唐 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 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成弃, 莫是藁砧归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行宫 唐 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落莫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何满子 唐 张祜 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剑客 唐 贾岛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 谁有不平事 蚕妇 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渡汉江 唐 李频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春怨 唐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哥舒歌 唐 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 篇二:1.五言古诗(全) 五言古诗 诗人:14位 诗词:33首 1《感遇·其一》:张九龄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出名政治家、文学家、 【正文】: 兰叶春葳蕤wēi ruí,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1、葳蕤wēi ruí:枝叶繁茂而纷披2、坐:因而3、本心:天性 【韵译】:泽兰逢春繁茂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新颖兰桂欣欣活力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xié]扬名 【评析】: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 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头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活力和清雅高洁之特征 三、四句,写兰桂弥漫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 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冷静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
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2《感遇·其二》:张九龄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yóu]绿林 岂伊qǐ yī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注解】:1、岂伊:岂唯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3、荐:进献 【韵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遇到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莫非丹桔就不成阴? 【评析】: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弥漫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典雅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遇到结果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3《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宏伟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出世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 、自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成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解】:1、翠微:青翠的山坡2、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3、机:世俗的心机 【韵译】:从碧山下来,暮色正苍茫,伴随我回归,是皓月寒光我不时回头,把来路顾盼: 茫茫小路,横卧青翠坡上路遇山人,相邀去他草堂,孩儿们听闻,把荆门开放 一条幽径,深入繁茂竹林,枝丫萝蔓,轻拂我的衣裳欢声笑语,仆人留我住宿, 摆设美酒,把盏共话蚕桑。
长歌吟唱,风入松的乐章,歌罢夜阑,河汉稀星闪亮 我醉得胡涂,你乐得癫狂,快乐迷醉,同把世俗遗忘 【评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全诗写月夜在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宁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迷醉忘机这些都是真情实感的流溢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然陶诗显得平淡宁静,既不首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无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等等而李诗却着意渲染细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就会觉得色调鲜明,神情飞扬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4《月下独酌》:李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