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湖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散文阅读5篇.docx
10页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2012年湖北省散文阅读5篇荡里莲花当马家荡千亩莲塘倏然跃入眼帘时,那一刻洋溢于心底的喜悦,只化作低低的倾诉:原来你在这里!莲塘的上面,天,蔚蓝的,像刚出水的芙蓉,清新怡人偶尔一两只小鸟,在这蔚蓝的天空下,扑腾着翅膀,随风而去我站立的地方,是一弯碧水萦绕的莲塘,莲塘很宽,水面上布满了荷叶,举目望去,绿浪一层一层的直向对岸压去,诗人笔下“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观画面,此时就在我的眼前慢慢展开莲叶似少女打着皱摺的裙裾,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又似一柄柄张开的绿伞,在艳阳下欢快地舞蹈莲叶上的晨露,似顽皮的孩子在打着滚儿而点缀在这万顷碧涛之上的朵朵白莲花,便是这大片风景画中当仁不让的主角了这洁白如玉,大如团扇的莲花纤尘不染,大汤匙般的花瓣三片一层,一朵莲花一般由四层花瓣错落有致组合而成被花瓣层层包围的莲心羞答答不肯露面,流苏般的黄色花蕊众星捧月般将她呵护,这嫩黄的莲蓬等到花瓣凋零时,便会披上深绿色的外衣脱颖而出,吟唱属于她的主题曲等侯前来收获的主人凑上前去,莲花的香气让我顿觉神清气爽,暑气尽消这清新中带着淡淡药香的气味,不张扬,不媚惑,让人遐想,令人沉静最妙的要数那些即将盛开的莲花了,一枝枝从绿伞之中挺身而出,像一支支花剑直指长空,对着这神秘的大地凝望。
这些花苞的表层如少女,娇面含春,呈现一派羞色微风过处,到处是芳香弥漫白色的莲花掩映于莲叶之间,粉红的朵儿,则探着脑袋,露于莲叶之外无数洁白粉红的花儿朵儿,在水面上漫卷开来,像晚霞,像云彩,像少女那一抹不经意飘起的红晕掐一茎莲叶,茎儿竟丝丝缕缕牵扯着不愿分开不由得联想起莲藕,不也是人们常说的藕断丝连么?莲真的恍若一位美丽多情的绝世佳人,是那么的重情重意轻嗅,莲叶和花茎都有着淡淡的香味,还有淡•淡的甘甜莲茎笔直,中有通孔,将莲上下相连难怪莲叶.、莲茎、莲藕的气味都那么的相似兴起,将硕大的莲叶挑一枝扣在头上,顿觉一片清凉,绿意弥漫眼底心间我在莲的身旁驻足留连,轻轻的靠近一朵刚探出头的花蕾,柔柔地告诉她:在你最美丽的时候,我来看你了,你眼中的我,也是同样的美丽吗・?你不愿做肤浅的美人,植根于淤泥,却摒弃一切尘念,借清水滋养得一身净骨,头顶烈日骄阳傲然盛开你通身是宝,将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人类莲心、莲房、莲须、莲叶、莲梗、莲花、莲藕、藕节都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莲子和莲藕更是餐桌上备受欢迎的美味佳肴凝望着眼前的莲花,那支一直喜爱的佛乐不由得又在耳边回响:“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念一清净,心似莲花开。
莲花与佛教,恰有不解之缘千年来,彼此相惜莲花是佛教精神宗旨的象征和圣花佛祖释迦牟尼是坐在莲花台上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是坐在莲台之上,且双手仰掌托着莲台,仿佛指引众生通往佛国净土;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也是一身素衣端坐于白莲之上,一手持净瓶,一手执白莲,以其纯洁的菩萨心肠,引导众生看淡烟柳繁华,到达简淡圆融之妙境佛教里讲究洁静,身洁,心洁,耳目不染尘埃莲花是洁净的化身,是佛的使者,她一身的纯洁,与佛的善心相得益彰,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歌颂的对象莲塘慢慢地静了,莲花的芳香,轻轻氤氤这时候,是该醉,还是该醒?轻轻的离开吧,我打扰她已经太久了,也许今夜,我会梦见自己变成那朵洁白的莲花,在风里,在水里,释放生命的芳华选自《散文百家)2012年第02期,作者:曹艳存.有删改.)19. (2分)全文思路明晰.是以 作为行文顺序来写的20. (2分)假如将下面的句子用作文章的题记.请用怡当的词语补充完整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做一朵莲花,只因她 o21. (2分)试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白色的莲花掩映于莲叶之间,粉红的朵儿,则探着脑袋.露于莲叶之外22. (3分)文中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试体会其表达作用。
23. (3分)文章末尾写到会梦见自己变成莲花.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20. 高洁,清幽,纯白无瑕,无私奉献(类似词语均可)21.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一个“探”字,将“朵儿”的柔美、可爱、羞涩、俏皮之态凸显无余,表达了作者对莲的喜爱22使用第二人称“你”,便于面对面直接倾诉感情,亲切自然23.希望自己具有莲一样的美好品格,表现对莲的仰慕之情(答出大致意思叩可)(2012湖北荆州)泥泞迟子建① 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源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② 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缄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③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客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撤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蔓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己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弭.一一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农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已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混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弦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采 ④ 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⑤ 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饿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走、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唐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萤如令,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丸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八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采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⑦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
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选自《知识窗))2012年第3期,选文有改动)9. 文章重在写泥泞,但第①②段却从北方漫长冬季里的雪着笔,为什么?10. 阅读文章②③两段,说说雪的“美丽”和“丑陋”的含义是什么?11. 对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12. 文章第⑥段说作者在融雪的季节,走在农贸市场久违的泥泞路上.为什么会陷人另一种怀想?13. 有人说,春日雪后的泥泞脏乱不堪,我讨厌它;有人说,春日雪后的泥泞浑然天成,我喜欢它你赞成哪一个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9. (3分)从雷着笔是为了写初春雷后的泥泞,为后文写泥泞作铺垫说明:大意紧扣“铺垫”或“引出下文”方可得分10. (2分)美丽:冰清玉洁或“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1分);丑陋:雪融化后呈现出来的乡村自然景象(1分)说明:答对一点给1分,大意正确即可11. (3分)①泥泞带来了质朴自然的乡村信息(1分);②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1分);③一个民族经过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1分)说明:答对一点给1分,大意正确即可12. (3分)①在作者看来,远离了泥泞,就如无根的浮萍,虽然惬意,却倍感失落(1分);②泥泞虽然“肮脏”,即使跋涉艰难,却显得厚重(1分);③泥泞让我们记住了历史和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1分)。
说明:答对一点给1分,大意正确即可13. (2分)开放题,有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得分2012湖北恩施)亦慈亦让沈从文♦ 蔡永祥① 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 H,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② 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③ 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④ 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
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莹,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①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疽'既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⑤ 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iffll上了他人生的句号—・一选自2008年第6期《散文百家》【注释】①星斗:泛指星星;比喻超群的才华19. 细读第②自然段,说说沈从文先生一生的创作源泉和文学基础主要来源于何处?(2分)20. 仔细体会,说说沈从文先生手迹中三个加点的字具体指代哪些人?(3分)“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21 .联系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请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