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2022.docx
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2022 国美术史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2022-11-08 16:48 一、概述 总体把握本期美术进展概貌 汉朝终止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代北方有曹操、曹丕建立的魏国,四川有刘备的蜀国,南方有孙权的吴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国时代 三国的时间并不长,大约前后五十年左右,司马炎又统一了中国,改国号为晋 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后来由于被北方几个少数民族联合进击而灭亡了但是,晋朝剩余的气力迁到南方,定都金陵(南京),在历史上称为东晋东晋时期,北方被大量外来的少数民族占据(十六国到北朝),汉族的文化大都被破坏大量原来住在北方的汉人,避难到南方他们保有传统的文化,重视教导,也产生了好多优秀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从东晋开头,汉人在南方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朝)文化的形式和北方有了很大的差距 一、 人物画的新进展 时代新风的开拓者 曹不兴、卫协; 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画家 陆探微,刘宋时期优良画家,创造了“秀骨清像”的绘画形象 张僧繇,萧梁时期代表画家,造型为“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
曹仲达,北齐画家,创造了“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的“曹衣出水”的形象与风格 杨子华,北齐宫廷画家,在表现当时题材的人物画和贵族生活的风俗画上有很大的成就 人物品藻与传神写照 ——顾恺之和南朝人物画,顾恺之绘画理论“迁想妙得”,代表作《洛神赋》、《女史箴》、《烈女图》 顾恺之的艺术成就与代表作品 顾恺之(约346~407)是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江苏)人出身高门贵族多才艺,工诗赋,尤精绘画善画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顾恺之人物画强调传神、提防点睛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认为人物形体的美丑对于绘画不是最重要的,而传神的关键是描绘眼睛 顾恺之绘画笔迹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悠缓自然,将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进展到完备境地顾恺之善用睿智的眼光来审查题材和人物性格,在绘画中加以提炼,故其画有确定的思想深度,耐人寻味其代表作品(摹本)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 南朝人物画陆探微《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张僧繇;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墓室砖画的内容与表现特点 “七贤”:魏晋时期的文人,即,阮籍、嵇康、王戎、山涛、向秀、刘伶、阮咸。
这七个人,都会写诗、弹琴、唱歌,热爱过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都热爱大自然,热爱在山水清幽的竹林里游玩他们也热爱喝酒,喝醉了酒,大声唱歌,或脱去了衣服,赤身裸体,手舞足蹈他们大都读过好多书,有艺术的天分,但是,不热爱做官,不热爱和虚伪的人来往提倡玄学清议,隐逸山林,消极对世 “荣启期”:春秋时代的一个隐士,也和竹林七贤一样崇尚自然 此砖画在南京的一座墓中察觉的南京是当时东晋的首都 此画不是依靠好多的情节与动作来表现人物故事和生活好尚,而是以刻画人物的外貌和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为主要特征画中刻画了七贤的相貌,塑造了每个人的性格与天性,表现出人物不同的爱好和典型神情,简练的笔墨中突出了传神的情趣壁画具有南朝人物画所特有的清瘦秀丽,修长苗条的秀骨清像风格;表现手法写实,人物动态生动,线条流利切实 而富有变化,反映出南朝绘画的审美特征与不断深化的造型水平 绘画理论著作——《画品》标程千古的“六法论”谢赫品画艺术标准“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画品》的是南齐(479~502)前后的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画品》是古代最早对绘画作品、举行品评的理论文章。
《画品》的内容有: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阐述了绘画批评的标准即“六法”;同时对曹不兴以来的27位画家分品第上下《画品》中提出的绘画功能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明确地论述出绘画创作与政治教化紧密相关的看法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北朝绘画 三、山水画的兴起 顾恺之与山水画; 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宗炳《画山水序》“畅神说”,王微《叙画》;山水画兴起的理由 四、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 佛教与佛教艺术溯源; 佛教艺术的东渐与兴盛; 早期佛教壁画的内容和美学特征; 北朝石窟寺壁画的主要表现题材 北朝石窟寺壁画以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和敦煌莫高窟壁画最为出名 壁画中盛行本生、本起因事画本生指释迦前生姻起因事,常以前生为国王、王子、婆罗门、商人,以及弱小动物的遇到为比喻,突出施舍、仁义等思想,宣扬忍辱牺牲、舍己为人的苦行如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尸毗王本生、鹿王本生、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等 石窟寺艺术及其代表石窟寺 石窟寺艺术是我国佛教寺院的一种艺术形式,用于礼佛和修炼的地方,始于公元4世纪(汉末),盛于5~8世纪(南北朝~五代),此后逐步衰落。
石窟寺多依山开凿,窟前建立木构或仿木构窟前建筑 石窟寺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石窟寺佛教壁画和佛教造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石窟寺的代表洞窟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我国四大佛教石窟) 1. 甘肃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前秦(北朝)建元二年(366)开头建窟,此后洞窟的开凿与寺院德望兴建逐步兴盛,形成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11个朝代不断修造而成的莫高窟莫高窟至今存有492个洞窟,保存着历代塑像2400余身,壁画约45000平方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石窟寺 2.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在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的麦积山上,开凿于十六国晚期,隋、唐至明、清续有修凿,现存洞窟194个,各种造像7000余尊佛教造型新颖秀丽,明显有别于云冈、龙门的浩瀚造像 早期佛教雕塑,第一阶段以北魏云岗石窟造像为代表; 3.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之西的武州山,开凿于北魏时期主要雕像突出宣扬“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的思想主像形体高大雄伟,充塞窟内空间,强调给朝拜者以无比严肃和压抑的气氛,是君权、神权统一的象征。
雕像雄伟雄壮,面型方圆,鼻梁直挺,衣纹干脆流畅,反映出中亚造—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