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正确的事物答案不止一个》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学案.doc
4页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重点难点】1、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3、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4、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积累∙欣赏《题西林壁》北宋苏轼七绝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翻译】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基础练习: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根深蒂固 d 孜孜不倦 zī 汲取 j 锲而不舍 qi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的样子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恒,恒心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3、初读课文,回答问题: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结构:总——分——总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思考练习4、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5、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第一问:第三段中“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第二问: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6、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①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时,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②道理论证法如第10自然段7、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阅读课文中的“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一段至结尾四段,回答问题8、第一段中叙述了调查情况,调查者是(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对象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和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调查的结论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在于(是否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9、第二段说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和具备创造力的人,由于不同的态度和想法,产生了不同的表现,请分别说说两者的不同表现。
前者进行自我压制;后者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从而获得灵感10、第三段中“由此看来”中的“此”是指:(富有创造力的人灵感产生的过程)11、第三段中说“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请你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例如《斜塔上的实验》中,伽利略从教堂里挂灯链条的嘀嗒声中,发现了自然地节奏原则12、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第二课时智力练习最后一课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去(用美德)占领它13、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 14、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草,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15、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
16、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是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的谷子17、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必再赴约作口头回答了18、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19、写出几句关于“创造”、“创新”的名言警句创作园地:有人说过:“想像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创造力”同学们,你们的想像力如何呢?让我们来完成一道思维训练题 (板书:○ △)先看图形“○”“△”,再展开联想写一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