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在伊朗长大》读后感自由与归途.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学***
  • 文档编号:262849533
  • 上传时间:2022-03-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68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我在伊朗长大》读后感自由与归途 自由与归途 ——《我在伊朗长大》读后感 坑 这是坑 《我在伊朗长大 》 图书:《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 :玛赞·莎塔碧(Marjane Satrapi) 版本:三联书店201*年2月第2版 "世界末日也要流浪,自由是最终归途" 在微博上刷到了电影《PERSEPOLIS》片段,抉择买书来看,是一本漫画书,看起来排版特别整齐,且是中文图书,所以刷起来特别快,几个小时就可以看完 黑白色调,版画质感,在日漫席卷的潮流下,鲜明不是走的绮丽路线,但是,一本好书,或者一本好的漫画,正如有品质的电影电视剧一般,它的终极追求确定不会是完备的妆容身材或者恢弘绚丽的场景 有关于中东,有关于伊斯兰教,有关于战乱,这样一本书,仅仅是书名就有足够的神秘感一本漫画,以自传的形式描写了9岁到24岁的成长体验,反映了1979年到2022年间伊朗的社会变迁这本书是有视野有格局的,作为伊朗贵族后裔,自带历史与政治视角,但从其成长体验来说却又真实契合人性的。

      对一些人来说,仆人公玛赞可以说是politically incorrect,她在压抑独断中叛逆胆大,又在自由环境里颓废消沉:小时候她不好好学习,凌辱无辜,顶撞老师;她在国外吸毒贩毒,醉酒吸烟婚前性生活一样不少,完全是背叛教义和传统道德(何况这种道德还算得上是一种"国法"呢);回国后仍旧废柴,沉迷电视剧,结婚,在不断场的趴体中释放自己,之后又选择离婚(诚然是一个女性离婚备受轻视的国家)去国 这是一本有大背景的书,但却是一个实实在在描写小人物体验的书籍,甚至到结果一幅画,我们也没有见到仆人公站上某一个我们认为辉煌的领奖台,或者罩上了自我奉献与发愤图强的光环看到有人评论说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故事,由于仆人公既算不上温情也算不上励志,全书对毒品、烟酒、性行为、政治观点的描写甚为直白,她对在国内的叛逆大胆,在异国的颓废生活,于家于国都没有什么可耻和罪厌恶,简直少儿不宜,甚至还有人要求列为禁书看到这样的评论,不禁联想:这位挚友生活中也确定是执念于培养一整片欣欣向荣的健康花朵的人吧 我以为,在议论光宗耀祖和为国争光这样的附加值之前,人首先是人,首先得得到自我认可,这种自我认可是无关于外界评分的。

      正如书里的玛赞,她有一个敬仰自由的灵魂,但她又对家族的爱与养护有深深的眷念——后一点在书中"面纱"这一章节中描写得特别突出——这种眷念又促使她回国回家少时离国,面对自由的环境还有异域的不理解,她选择了孤独地荒废时光,因失去了一心附着的爱情消沉透顶抉择回国虽然她的家庭教导是特别自由宽松的,但国家环境却又是专制和压抑的,这种不想放弃故土和家也不想放弃自由(这个国家的恋爱自由也特别有限)的冲突让她选择在21岁的年纪结了婚,直至婚后才看清两人之间的不适合,在明白自己已经不爱丈夫时提出了离婚可能,可以说,仆人公从离婚这一刻起才真正成长,才真正开头追寻自己的道路在这之前,她渴望自由,又附着于被爱 说到被爱,不得不说一下,之前看电影片段时,那个剪辑后的片段正是侧重于将她结婚和离婚的事情看完书之后,这前后有几个场景也更加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仆人公的父亲,他在婚前向女婿提出的三点要求:要求女儿有离婚权(鲜明这也是不符合该国国情的),梦想他们早日离开伊朗以及那句"只有觉得真正幸福才生活在一起生命太短暂了,不理应苟且地活着",压服反对女儿早婚的母亲同意女儿结婚,直到仆人公抉择离婚时,她父亲才报告她,其实他一开头就料到女儿和她丈夫是不适合的,但他认为应当崇敬女儿的选择,让她自己去体验,并且他为女儿选择离婚感到欣喜。

      我认为这一描写,充分表达了仆人公家庭教导思想的现代化,他们崇尚自由选择与相互崇敬,他们明白,人不是为了某一种群众认可的标准化幸福目标而生活另一个角色那么是仆人公的外婆,一位会将茉莉花放入胸衣的女士,()在仆人公玛赞因畏缩被迫害而选择迫害他人时严肃批评了她的不正直行为,在玛赞因抉择离婚而感到恐慌时,她说"这就是你说的可怕的事情?""听我说!我也离过婚,在五十五年前,让我报告你吧,当时没有人敢离婚但我总是对自己说,我自身生活要比跟那个大草包在一起幸福地多!!"如此种种,可以说是一位分外开明又有天性的长辈了这样懂得自由的家庭,是温馨有爱的,它为尚未成长时的孩子供给了归途,又为孩子的真正成长独立注入了精神的不竭动力 玛赞最终选择了自由,画的结果一页,写道:"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啊". 有人看了故事会说,你看自由又有什么好呢,除了故土哪有依恋,除了家人哪有无条件的被爱?可是,我觉得,当一个人执着于被爱和被呵护的人生时,约莫他的心灵还处于需要襁褓的阶段吧一如玛赞,第一次离国,不是自己选择的,是父母的安置;而其次次离国是她自己做的选择,此时此刻,她的内心已经拥有了爱,并不会因她的离开而消散和自我质疑。

      看到过大量人,他们对独立的风险弥漫的惧怕而退缩,觉得理想需要别人为自己铺设道路才能启程去追赶,他们说,假设没有这样那样的条件,还是稳妥点选择别人指定的稳定人生吧他们说,自己没得选我觉得他们不曾想过真正去做选择 而真正的爱,源于自由,使人独立,也懂得付出我知道自己随时都有选择离开的才能,但我容许选择陪伴,假设说非要有什么地久天长,那不是承诺与责任,而是多数时刻的选择组成的漫长时光 爱与自由,从不对立,都是最终归途 — 5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