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晋江安溪一中、、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四校高二历史期末考试.doc
11页福建省晋江市(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考试科目:历史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A.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 B.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C.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 D.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2.据《国语周语》记载,周穆王(约前1054年—前949年)准备征伐未及时进贡的犬戎,祭公谋父以“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试图谏止,穆王执意西征仅“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此后,戎狄不朝这一记载表明 A.分封制下君臣关系制度化 B.古代谏议制度起源于西周 C.仁德治国的观念源远流长 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动摇3.《礼记乐记》中写道:“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 西周礼乐制度的主要社会功能是A.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B. 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C.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D. 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4.西汉以前,以室中西南隅为族中尊长所居,故皇(王)宫多设在都城西南隅,坐西(南)朝东为尊;东汉以后,天子定在都城南郊祭天,表明“承天”而治理天下,故皇宫位于都城正中央,以坐北朝南为尊这一变化反映了A. 宗法族群观念受到重视 B. 君臣政治关系得到强化C. 统治疆域由东向南扩展 D. 帝王宫殿模式基本定型5.表1太宗时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尚书省(左右仆射)高宗时西台(右相)东台(左相)中台(左右匡政)玄宗开元初年紫微省(紫微令)黄门省(黄门监)尚书省(左右丞相)表1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 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C.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 D.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6.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举出身,高宗朝41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
这反映出唐朝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B.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C.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 D.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7.唐末,财经部门出现了固定的职官机构即度支、户部和盐铁转运使财税大宗都由盐铁转运使和度支使掌管,户部使在三司中是相对清闲的职位据此可知,唐末财政机构改革A.加剧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 有效避免了藩镇势力过度膨胀C.导致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D. 对宋代制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8.宋太祖于建隆四年命吏部尚书张昭等制定“折杖法”,以脊杖和臀杖取代原来的流、徒、杖、笞之刑,隋唐确定的“封建制五刑”逐渐名存实改折杖法”的使用A.适应了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说明宋朝在刑罚上自立新的体系C.体现了缓和矛盾宽减刑罚的精神 D.有利于保护封建官僚阶层的特权9.明代规定:凡内官或内使(皇帝身边的官员或太监)传旨,内阁和各衙门必须覆奏皇帝,再次直接得到旨意后,才能施行这一规定反映出明代A.皇权专制开始渗入各部门 B.行政决策正确性得到提高C.内阁大臣的职权得到扩大 D.注重政治权力规范化运行10.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阁权进一步强化。
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 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 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11.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十六目,嘉庆帝下令:“满汉(军机)章京,由内阁、六部、理藩院堂官于司员、中书、笔帖式等官内,择其人品端方、年富力强、字画端楷者交军机大臣带领引见,候朕简用该指令的主要目的是A. 提高军机大臣的地位 B. 维护决策体系的稳定C. 获取更高效的执行力 D. 树立皇帝的勤政形象12.秦律规定: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工商业者,收钱时必须立即把钱投进“蛎”(一种容器)里,使买者看到其投入,违反法令则要被罚款;别国客商来做生意,如没有把通行凭证先交给官吏,与之交易者则也要被罚款这些规定是为了A.打击工商业者 B.规范商业行为 C.协调官商关系 D.限制农民经商13.东汉《四民月令》记载:九月,治场圃,涂囷(qūn)仓,修窦窖。
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对材料中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A.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自给自足 B.表现了封建国家的强大和统一C.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减轻 D.东汉末成为封建割据重要因素14.据史料记载,自永嘉到元嘉年间(公元313年~公元450年),北方南迁的人口约90万,迁至今江苏及浙江的最多约有30万,湖北6万,江西、湖南各有1万,此外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有一些移民迁入据此判断这一时期A.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B.南方的自然资源日益丰富C.南方经济开发具有人力资源 D.南方经济开发向深度发展15.下表是中国古代史上有关水利的一些记载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内 容出 处“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史记•河渠书》“为民作均水约来,刻石立于国畔,以防纷争”《汉书•召信臣传》“凿渠引渭水,经大兴城北,东至于潼关,漕运四百余里,关内赖之《隋书•郭衍传》“凡水有灌溉者,水碾不得与争利,……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大唐六典》A.封建王朝重视水利灌溉 B.古代政府重视水利事业C.古代水利立法始于汉代 D.历代政府充分利用水运 16.有学者指出,唐代以前的都城沿黄河轴线东迁西移,宋代以后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沿京杭大运河南北移动。
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大运河的开凿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北方军事威胁 D.生态环境历史变迁17. 北宋时期,四川地区交子的发行规则是每隔三年发行一次新纸币(称“界”),规定百姓以旧换新,保证市面流通的交子总量和准金比率不变熙宁五年(1072年),中央政府命令四川地区多发行一界交子且不收回老一界交子这表明当时北宋政府 A. 积极满足市场货币需求 B. 力促四川地区商业繁荣C. 利用纸币攫取民间财富 D. 推动全国货币制度改革 18. 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有曹婆肉饼、宋五嫂鱼羹、王妈妈茶肆、王小姑酒店、丑婆婆药铺等著名店铺这些店铺虽以妇女闻名,但前台售卖的以男性为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十分完备 B. 北宋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 北宋男尊女卑的观念已被摒弃 D. 市的发展已经打破时空限制19.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
这一变化发生的背景是,明代中后期A.政府调整了赋税缴纳方式 B.环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C.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20. 表2 汉至明南北方户数的变化时代北方户数南方户数南方户数占总户数比重(%)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965万111万10.3唐(天宝元年,742年)493万257万34.3宋(元丰三年,1080年)459万830万64.4明(隆庆六年,1572年)344万650万65.4表2呈现的史实表明A.南方生产力水平更发达 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C.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21.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繁荣南翔镇是著名棉布贸易中心,“地不产米,仰食外郡”盛泽镇“四乡农民,重织轻耕”,盛泽丝绸畅销海内外这些现象表明该地区A.出现早期工业化特点 B.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农民已率先成为市民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2.下表反映了清代前期部分年份主要财政岁入情况据表中信息判断,清代前期年份地丁税盐课关税岁入(万两)比重(%)岁入(万两)比重(%)岁入(万两)比重(%)顺治九年(1652年)21268721291004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27278727691204雍正三年(1725年)300786443131354乾隆十八年(1753年)2938727011743011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991615741254011嘉庆十七年(1812年)2953745791448112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2943717471843511A.农民负担不断加重 B.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 C.私盐走私现象严重 D.对外贸易额增速较明显 23.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
这反映了道家A.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B.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C.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D.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24.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A.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B.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25.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这一主张传承了A.孔子的民本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