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63610097高考羁旅思乡诗鉴赏.ppt
35页羁旅思乡诗鉴赏——他乡村树似吾乡他乡村树似吾乡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什么是羁旅思乡诗 ?•古代文人或因在外做官,或被贬赴任途中,或因游学赶考,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或因征战在外等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加之交通、通信极其不便以及其他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我们统称之为羁旅思乡诗 二、羁旅思乡诗的主要标志二、羁旅思乡诗的主要标志(1)、诗题中多含有“驿站”“客舍”“登高”“望月”“忆”“孤”“寄”“行”“宿”“思”等能够体现漂泊客居之意的词语以及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 (2)、羁旅思乡诗 常用的意象:•月亮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丁香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李煜《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鹧鸪 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一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鹧鸪已不是纯粹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了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乌鸦 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猿啼 在诗歌中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怀之感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也用来指代书信、音讯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高楼 西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茅店 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意与思乡之情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青鸟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莼羹鲈脍 chún gēng lú kuài 莼:莼菜;脍:切得很细的肉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指家乡风味,借指思乡之情辛弃疾《泌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沙鸥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白云 见月怀人,望云思友,是古代诗词中常表现的情感 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白云也往往同隐者联系在一起,白云自由不羁,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浮云 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秋风、秋霜、衰草 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寒山、烟、暝色、宿鸟、烟、日暮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声音 常见的有笛声(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芦管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角声(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鸦鸣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天涯、他乡、孤灯等意象三字经:• 夕阳外,暮霭里,月光明,秋风起,• 杨柳色,春草绿,梧桐树,芭蕉雨,• 鹧鸪鸣,子规啼,雁南飞,宿鸟归,• 倚高楼,浮云飘,凭栏处,萧声咽,• 碧云天,黄叶地,暮钟响,流水长,• 驿馆里,孤灯下,茅店月,板桥霜,• 长亭外,古道边,杨花落,笛声残 ……三、三、羁旅思乡诗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思乡诗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思乡诗或触景伤情,“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或感时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或伤春悲秋,感慨韶华易逝,“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或日暮思归,“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的《登黄鹤楼》);或因梦寄情,“夜来幽梦忽还乡”(苏轼的《江城子》)。
其思想感情大致有三类:三、三、羁旅思乡诗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思乡诗常见思想情感• (1)天涯漂泊羁旅之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书写漂泊无定的孤苦借旅途所观、所闻等,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天涯漂泊羁旅愁三、三、羁旅思乡诗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思乡诗常见思想情感•(2)望尽天涯思乡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游子吟游子吟 孟郊孟郊慈慈 母母 手手 中中 线,线,游游 子子 身身 上上 衣临临 行行 密密 密密 缝,缝,意意 恐恐 迟迟 迟迟 归谁谁 言言 寸寸 草草 心,心,报报 得得 三三 春春 晖晖三、三、羁旅思乡诗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思乡诗常见思想情感•(3)羁旅他乡幽怨愤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羁旅他乡幽怨愤 登高登高⑴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渚清沙白鸟飞回。
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艰难苦恨繁霜鬓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新停浊酒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誉为“七律之冠七律之冠”的的《《登高登高》》羁旅他乡幽怨愤•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范仲淹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
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这首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羁旅他乡幽怨愤 征人怨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此诗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戌,感到痛苦不堪,面此诗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戌,感到痛苦不堪,面对着荒凉的环境更是心生怨苦,表现了诗人对统对着荒凉的环境更是心生怨苦,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诗中没有一字是怨,只是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诗中没有一字是怨,只是客观地记录征人岁岁朝朝征战的生活情况,描绘客观地记录征人岁岁朝朝征战的生活情况,描绘边地荒凉寒苦的景象,而征人深深的怨情已寓于边地荒凉寒苦的景象,而征人深深的怨情已寓于其中其中四、羁旅思乡诗的主要艺术手法四、羁旅思乡诗的主要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羁旅思乡诗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怀想,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温馨家庭生活的憧憬。
四、羁旅思乡诗的主要艺术手法四、羁旅思乡诗的主要艺术手法•(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乐景来衬托哀情是羁旅思乡类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四、羁旅思乡诗的主要艺术手法四、羁旅思乡诗的主要艺术手法• (3)对面落笔(又叫“反说”“侧面落笔”)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 (3)对写(又叫“想象”“从对方落笔”还是“虚写”)•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本诗是其中早期的一篇佳作,反映了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却运用反向落笔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亦如此四、羁旅思乡诗的主要艺术手法四、羁旅思乡诗的主要艺术手法•(4)细节描写如张籍的《秋思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中摄取“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进一步将“意万重”“说不尽”的乡思形象化、具体化,尤能表达诗人对这封家书的慎重和对故乡深深的思念,细节典型,生动感人四、羁旅思乡诗的主要艺术手法四、羁旅思乡诗的主要艺术手法•(5)因梦寄情,虚实结合羁旅思乡诗中的许多悲情都是借助梦境得以宣泄的悲情起于理想的追求和失落,明知不可能,却还要坚持这种虚幻的梦境,以求一丝慰藉然而梦境破灭之后带来的是更大的悲情甚至是绝望即便如此,诗人还是惯常使用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倾诉自己的离情别绪如苏轼的《江城子》因梦寄情,虚实结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诗人用朴实无华、近似白话的言词,写实情真,记梦意深虚实相间,轻重结合,全无雕琢痕迹,却意义深远由于句式参差,虽明白如话,却韵味醇厚,使人倍感沉痛四、羁旅思乡诗的主要艺术手法四、羁旅思乡诗的主要艺术手法•六、对比 衬托 等修辞手法, 想象、以景结情等技巧也应重视•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形象含蓄、耐人咀嚼以景结情• 山中• 唐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更何况秋风风寒黄叶在漫山飘飞 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初悟情感2、抓住意象,分析关键,构建图景3、确定情感,体会意境,明确技巧4 4、、精细审精细审题,题,规范规范组织,形成答案组织,形成答案五、羁旅思乡诗的五、羁旅思乡诗的鉴赏鉴赏方法方法羁旅思乡诗的羁旅思乡诗的鉴赏方法1 1、结合诗人境况,了解诗人因何而、结合诗人境况,了解诗人因何而生情生情,寄,寄予何种感情?予何种感情?2 2、明确作者选用的意象,写了哪些、明确作者选用的意象,写了哪些““眼中景眼中景””,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景?3 3、诗人是怎样把、诗人是怎样把心中心中之情与所见所闻巧妙地之情与所见所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融合在一起的?4 4、依题解文,依题解题,模式化三步答题,、依题解文,依题解题,模式化三步答题,以译为主,针对性组织语言。
以译为主,针对性组织语言 六、直击高考(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 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不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这一画面在缕缕凄侧的笛声中推出,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此句燕子千里,自己也流落千里,有如断梗漂萍,随波逐浪落落梨花雨一枝”落落”,孤独貌白居易《长恨歌》中形容在仙界的杨贵妃的孤寂形象:“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张词显然是由此化出并在前冠之以“落落”,更显雨中梨花之孤寂了中国古代诗人似总喜以雨与黄昏为背景来寄托其愁绪,那么雨中梨花亦可作为寄托愁绪之意象了。
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景中含情,不言愁而愁自现•(1)诗人用远近结合的手法,写听到楼上玉笛声而引起思家之情,可远望去视线又被阔大的水面以及低低的暮云阻挡,更增添了思乡的愁绪接着诗人又与燕子做类比,燕子筑巢安家,自己却远在他乡上片对愁绪不着一字,却处处显愁(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2)诗人漂泊异乡,只能在梦中细数家乡的节日,深夜无眠,折得一枝柳条,虽然不是家乡苏堤之上的,却也勾起自己的思想情绪,令人愁眉不展2013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2013年高考(安徽卷)•8、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 •解析: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中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 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9、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解析: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