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师院马克思主义原理课件 第三讲.ppt
29页第三讲:恩格斯 《卡尔·格律恩 》【教学目的】1、了解歌德二重性人格产生的 原因 2、分析与歌德创作类似的现象 教学难点、重点】 了解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 创作的复杂性一、歌德的二重性人格:歌德既是伟大的诗人, 又 是德国庸俗的市民别林斯基说:歌德作为艺术家是 伟大的,但作为人物是渺小的 “我可以说,我活了七十五岁, 没有哪一个月过得是真正的舒服 生活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 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歌德这种矛盾性集中体现在歌德对德 国现实和法国大革命的矛盾上:“我出生的时代对我是一个大便利 当时发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大事 ,我活得很长,看到这类大事一直 在接二连三地发生对于七年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法国革命、整个 拿破仑时代、拿破仑的覆灭以及后 来的一系列事件,我都是一个活着 的见证人——歌德歌德“对当时的德国社会的态度是 带有两重性的有时他对它是敌视 的;……他讨厌它,企图逃避它; ……有时又相反,……他亲近它, 迁就它,……甚至保护它,帮助它 抵抗那向它冲来的历史浪潮 ——恩格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在对待这 次大革命上,歌德和当时许多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一样,开始时无限兴奋,以为“理性的王国” 即将随着革命而实现,因而对革命热诚欢迎, 他说:“从此时此地起,世界史上将揭开一个 新时代。
又说“法国革命对我也是一个革命 ”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完全是德意志狂 热,它所注意的只是法国革命的理论因此 当革命逐渐深入发展到雅各宾专政时,大多数 人就吓得倒退了歌德也由过去的热情“一变 而为疯狂的憎恨了 歌德晚年自己也说:“说我不能做法国革 命的朋友,这倒是真话,因为它的恐怖行 动离我太近,每日每时都能引起我的震惊 ,而它的有益后果当时还看不出来此外 ,当时德国人企图人为地把那些在法国出 于必要而发生的场面搬到德国来,对此我 也不能无动于衷•“我和边沁处在一条链子上的相反的两 个极端:他要把房子推翻,我宁愿把它 撑起”又说:“我完全相信,任何一次大 革命都不能归咎于人民,而只能归咎于 政府只要政府办事经常公正和保持警 惕,及时采取措施来预防革命,不要苟 且因循,拖延到非受制于下面来的压力 不可这样,革命就决不会发生可 见,歌德向往的是“开明君主”制 • ——歌德二、歌德二重性人格产生 的原因歌德人生中的三件大事:(一)与赫尔德交往及参加“狂飙 突进”运动 歌德被对方博大精深的思想、 渊博丰富的学识所倾倒赫尔德那 种对现存制度绝不妥协和彻底批判 的精神唤起了青年歌德的反叛精神 。
歌德人生中的三件大事:(二)到魏玛从政他希望在这块 弹丸之地实施自己的社会改革纲领 ,一头扎进完全陌生的政治事务之 中,苦心孤诣地想在各个方面建立 自己的新秩序 直到晚年歌德自己总结说:“四海 驰名,高官厚禄,这些本来是好遭 遇但是我尽管有了名誉和地位, 我还是怕得罪人,对旁人的议论不 得不保持缄默 罗曼·罗兰说:“歌德永远不格斗 ……他只有一件武器,一件,永远 是一样的:在障碍之前,他逃避, 他头也不回地逃避他抹掉了一切 接触——肉眼的或心灵的正如他 思想的生命是不断征服,他在人群 中的生命是永久的退隐歌德人生中的三件大事: (三)他毕生对自然界观察和研究所形成 的蜕变论思想他把研究植物学所得出的 蜕变理论推而广之应运到了对动物和矿物 等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甚至用来解释人 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反映在创作上就是 描写了两个蜕变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人物 ,这就是上下求索、不断进取的浮士德和 艰难探索最后找到人生意义的威廉·迈斯 特 “《浮士德》总的说来,是光明与黑暗 、肯定与否定、向上与沉沦的斗争, 但是在代表这两种不同倾向的浮士德 河魔鬼之间,既有斗争,又有合作, 这说明两种精神绝不是那样黑白分明 、判若云泥。
浮士德追求光明、努力 向上,却也接受魔鬼的引诱,有时濒 于沉沦的边缘实际上,在魔鬼的身 上也有歌德自己的成分 —— 冯至歌德的生活环境:恩格斯曾写道:“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 厌年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感到舒坦国内的手 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一切都 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了全国没有教育,没 有影响群众意识的工具、没有出版自由,没有 社会舆论,甚至连比较大宗的对外贸易业没有 ,除了卑鄙和自私就什么也没有;一种卑鄙的 、奴颜婢膝的,可怜的商人习气渗透了全体人 民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 ,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 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 有 由此可见,歌德创作中表现出 的二重性,既是时代的特征,也是 德国资产阶级软弱和妥协性的反映 ,无怪乎歌德在晚年和爱克曼的谈 话中中:“我和整个时代是背道而 驰的,因为我们的时代全在主观倾 向笼罩之下,而我努力地接近的却 是客观世界歌德的个性:“歌德过于博学,天性过于活 跃,过于富有血肉……”他既不像愤世嫉俗、慷慨激昂 的拜伦、波德莱尔之流,他们高举 讨伐的旗帜,一路杀到底;也不像 阿谀奉承、神色忧郁的拉马丁之流 ,他们低吟着烦人的颂歌,昏昏然 而去。
关于歌德的二重性:一方面他是现实中 的人,要服从现实的生存法则;另一方面 他又要超越现实的生存法则,以审美的方 式存在而现实往往令作家不满,他较早地意 识到了这种落后、黑暗,但又深感自己的 无力、弱小,表现出的就是无奈因此任 何作家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的,再伟 大的作家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一定的历史环 境,否则就是不真实的故而越是伟大的 作家越容易表现出矛盾的性格对文学创作中某些类似现 象的启示:积极进取与感伤迷惘,注重社会现实 与注重自我精神的矛盾,审美与审丑 、温柔敦厚与放纵狂躁、现实主义的 执着与现代主义的虚无等的对立鲁迅:掀起了黑暗的闸门放青年人出去, 自己却与黑暗同在他敏感、多思、叛逆,一想到他,就想 到他那棱角分明的半身塑像,根根竖立的 头发,就想到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但是他 和许广平到杭州度蜜月,却订了一个三个 床位的房间,坚持要许钦文睡在中间那张 床上,将自己和许广平隔开,为的是对外 界说他们仍是师生关系王晓明《鲁 迅传——无法直面的人生》) 王国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 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 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 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人间词话》王国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 入乎其内。
又须出乎其外入乎 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 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人间词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