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反思.doc
3页小学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反思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其困境主要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封闭,问题呈现形式单一;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封闭,忽视应用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追求答案的统一性、唯一性;解题分析简单,过程与方法缺少实践;忽略解题反思、学习评价缺少关注等几个方面本文从实际出发,就当前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学生解应用题困难的现状,力求找出一些亟待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从不同层次寻求解决对策,对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进行解困一、造成学生解应用题困难的原因一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封闭,应用题题材内容的组织呈现是定向的,教学活动是定向的,教师普遍采用一问一答的解答二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封闭,往往以“会解题”为首要目标,只注重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应用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三是应用题题材内容封闭,往往人为编造,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时代气息,缺少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学生仅仅是模仿解题,没有自己选择的意识,没有思考、想象的习惯,更没有主动探究创新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四是教学过程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追求答案的统一性、唯一性。
五是解题分析简单,过程与方法缺少实践低年级应用题只涉及一步计算的数量关系,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方面仍没过关,教师对带有普遍性又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没有见微知著,没有对症下药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又缺少生活体验,对应用题中已知信息的处理找不到关键点,对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找不到支撑点,解题过程又缺少实践探究,造成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和解题思路狭窄,出现解题困难六是忽略解题反思、学习评价缺少关注由于目前应用题考试的成绩只能反映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并不能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能代表应用题教学的质量,所以教学过程中比较容易忽略解题反思,对学习过程没有一个全面性的评价二、亟待采取的相应对策与措施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获取技能,更要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生学习打下基础为此,“教会学生获取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几点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1.分析题目结构,掌握解题核心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根据专家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学习困难学生解应用题的困难并不主要表现在解题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设认知活动的差别。
与优秀生相比,解题困难的学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分析,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存在差别解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使应用题的教学过程外显化,让学生尽可能地观察到解题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2.抓住关键字,找准数量关系应用题的题干都是由文字构成,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能理解的内容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找出题目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就是这一环节的关键乡村学生由于教学条件落后和自身学习条件差等各种限制,较难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理清题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个对乡村学生行之有效的分析应用题方法:从应用题中抓关键字突破应用题的已知条件中,经常含有比、多、少、是、倍、快、慢、长、短、一半等关键字眼从这些字眼入手,可以迅速找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对分析题目起事半功倍的效果3.指导画图分析,进行辅助解题应用题只是区区几句话,往往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差。
如何将抽象的题目转化成形象、直观、具体、看得见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思考的在乡村教学设备匮乏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运用画图辅助分析应用题是不错的选择4.创设生活情境,引导探索《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有些应用题十分抽象,如果直接分析讲解,学生势必难于理解;还有些应用题与实际生活脱节,让学生无所适从在山区,应用题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设置情境,改变应用题相对单一的呈现模式,运用故事、图画、对话等形式将题目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大大增强了学生解题的愿望和信心5.学会改编题目,化难为简《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应用题源于生活,应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乡村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在日常教学中,笔者通过改编题目,多设置几个问题或将数字改简单,将繁琐的文字陈述和复杂的数量关系层层分解,让题目与生活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
如:姐妹两人同时从家里到学校,路长3500米姐姐骑自行车每分钟走125米,妹妹走路每分钟行50米,姐姐到学校后,发现忘带课本后再原路返回再经过几分钟与妹妹相遇?本题的数量关系相对复杂,学生较难理解如将本题分解,多设置几个问题,可帮助学生解题姐妹两人同时从家里到学校,路长3500米姐姐骑自行车每分钟走125米,妹妹每分钟行50米,姐姐到学校后,发现忘带课本原路返回姐姐从家到学校用了几分钟?姐姐到学校时,妹妹走了多远?姐姐到学校后与妹妹相距多远?返回时,经过几分钟与妹妹相遇?经过改编,每一个问题都容易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得出答案,大大降低了解题难度这样学习的内容变得现实可行,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分析和推理6.从学习评价入手,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总体目标之一提出来,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获得进步和发展因此应用题教学要提高有效性,也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能否亲身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将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将产生重大影响重视解题过程的评价与反思,除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引导。
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解决问题”的探究引导出问题解决的策略,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比如,三年级第二学期“谁围的面积最大?”教学中有这样一题:“用24米长的篱笆围一个长方形菜园,围出的菜园面积最大是多少?”整个过程以学生的探究为主,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把若干组长、宽的数据信息有序排列,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当长与宽越来越接近时,面积才会越来越大”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将问题的解决策略自我内化,自我提炼,同时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注重应用建模,体会价值重视应用题学习的反思和提升,教学中要有机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才能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有价值比如,三年级的“搭配”,学生在对事物搭配方案的设计与探究中体会有序思考的优势,并使学生初步感悟数学的建模思想在四年级的“计算比赛场次”的探究中,学生运用该模型去解决有着同样数学特征的问题,使学生在经历中形成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思维方法,达到增长智慧与形成能力的学习目的,进而感悟数学的价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提升小学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既要全面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存在的问题,也要整合教材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抓好基础,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