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产养殖学教学大纲.docx
7页渔业学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章 节第一章章节内容绪 论讲课3实验实践合计3第二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66第三章池塘环境条件及其改良66第四章池塘施肥55第五章主要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88第六章鱼苗、鱼种的饲养66第七章食用鱼饲养1010第八章活鱼运输66第九章鱼类的越冬44合 计5454《水产养殖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英文名称总学时54水产养殖学Aquaculture理论学时课程编号课程类型54实验学时FISH4205专业核心课实践学时学 分3预修课程鱼类学、组织胚胎学、水生生物学、鱼类生理学适用对象水产养殖学专业水产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重要专业核心课之一是运用有关鱼类生物学, 生理学,生态学,水生生物学,水化学等方面的知识来研究池塘养鱼技术和理论的科学课程简介水产养殖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鱼类养殖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术,同时使学生能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其他水生生物的养殖实践中去二、教学目标及任务(一)理论知识方面掌握养殖鱼类的生物学习性,池塘里各种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变化特点及其改良措施,池塘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原理,特点和两者混合使用的好处,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及人工繁殖的技术措施,鱼苗和鱼种的生物学及饲养方法,八字精养法的内容及粗放式和集约化(包括网箱、网围养殖技术等)成鱼养殖的主要技术措施,鱼类越冬和活鱼运输的主要方法。
在此基础上,学习几种其他鱼类(罗非鱼,虹鳟等)的养殖方法二)实践技能方面通过生产实习,全面掌握池塘养鱼的各项技术措施,尤其是家鱼的人工繁殖技术,苗种培育技术以及成鱼养殖实践的各项管理措施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 绪论1. 鱼类养殖业和鱼类增养殖2. 鱼类养殖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 我国鱼类养殖发展简史,解放后我国池塘养鱼的成就4. 国外鱼类养殖概况习 题 要 点 : 1.鱼类养殖学的概念2. 鱼类养殖的四个阶段是什么?3. 我国及世界鱼类养殖的历史、现状及前景3794.我国鱼类养殖的发展趋势本章重点难点: 鱼类养殖学的概念,鱼类养殖的四个阶段本章教学要求: 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鱼类养殖业简史,我国鱼类养殖的特色,我国鱼类增养殖发展趋势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和成就,国外鱼类养殖概况第二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第一节 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第二节 食性1. 鱼类的摄食器官的结构及其摄食原理2. 草、青、鲮、鲤、鲫、鳊、鲂的食性第三节 生长鲢、鳙、草、青、鲮、鲤、鲫、鳊、鲂的生长特点第四节 繁殖1.鲢、鳙、草、青、鲮的繁殖2. 鲤、鲫 的繁殖3. 鳊、鲂的繁殖第五节 栖息习性1. 栖息水层和场所2. 对水质和水温的要求习题要点:1. 鱼类的食性与摄食器官和栖息水层的关系。
2. 鱼类有哪些产卵类型?3. 不同鱼类对水温的要求本章重点难点: 鱼类摄食器官的结构及其摄食原理,重点是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生长和自然繁殖特点、以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形态和地理分布,理解并掌握鱼类摄食器官的结构及其摄食原理,重点是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生长和自然繁殖特点、以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第三章 池塘环境条件及其改良第一节 池水的物理性1. 光照2. 水温3. 透明度4. 池水的运动第二节 池水的化学性1. 溶解气体1) 氧气2) 二氧化碳3) 硫化氢4) 氨气2. 溶解盐类1) 盐度2) 碳酸盐类、碱度、硬度和钙、镁3) 无机氮化合物4) 铁化合物5) 硫酸盐3. 溶解的有机质4. pH 值第三节 池塘的生物1. 高等水生植物2. 底栖动物3. 附生藻类4. 微生物5. 浮游生物第四节 池塘的土质1. 土质对水质的影响2. 池塘淤泥的性质和作用3. 池塘底质的改良习题要点:1. 池塘水温的变化特点?2. 池水中的溶氧来源与消耗?3. 池塘水溶氧的变化规律是什么?4. 池塘生物的特点?5. 水质改良方法有哪些?本章重点难点: 水温、容氧的变化及改良、高产鱼池浮游生物的组成,氧盈、氧债的概念,如何利用氧盈,克服氧债。
本章教学要求: 理学池水质和底质理化特性,重点掌握池水溶解氧变化的规律第四章 池塘施肥第一节 池塘施肥的作用1. 池塘的物质循环2. 池塘施肥的作用 第二节 无机肥料的施用1. 氮肥2. 磷肥3. 钾肥4. 钙肥5. 无机肥料的施用数量和方法第三节 有机肥料的施用1. 绿肥2. 粪肥3. 混合堆肥第四节 有机、无机肥料的配合施用 第五节 施肥对细菌和浮游生物的影响1. 施肥对细菌的影响2. 施肥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第六节 环境因素对施肥的影响1. 水温2. 水的酸碱度3. 池塘氧气状况4. 土壤和底质习题要点:1. 常见肥料种类?2. 施肥注意事项?3. 有机肥是如何转变为鱼产品的?4. 追肥有哪些原则?本章重点难点: 池塘施肥的作用,池塘施肥的种类和特点,池塘的合理施肥本章教学要求: 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池塘施肥的作用原理,了解肥料种类和使用及注意事项第五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第一节 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1.鱼类性腺发育的规律3711) 卵子的发育2) 精子的发育3) 性腺分期4) 性周期2. 内分泌系统与性腺发育的关系3. 中枢神经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4. 环境因素对鱼类性腺的影响1) 营养2) 温度3) 光照4) 水流第二节 青、草、鲢、鳙的人工繁殖1.亲鱼的培育1) 亲鱼的来源和选择2) 亲鱼培育池的条件和清整3) 鲢、鳙亲鱼的培育4) 青、草亲鱼的培育2.催情产卵1) 催产的原理2) 孵化第三节 鲤鱼和团头鲂的人工繁殖第四节 北方地区提早产卵的意义和措施习题要点:1. 性腺的发育过程卵巢和精巢各分哪几期以及各期的特点?2. 试述神经内分泌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3. 试述环境因子对鱼类性腺发育的影响?4. 常用催产剂的种类及其功能?5. 家鱼亲鱼雌雄鉴别的方法?6. 人工催产的原理?7. 人工授精的方法?8. 产后亲鱼如何进行护理?9. 如何对鱼卵质量进行鉴别与计数?10. 生产上常用的孵化设备有哪些?11. 促使鱼类提早进行产卵的技术要点有哪些?本章重点难点: 鱼类性腺发育的各阶段特点,神经内分泌激素作用原理,主要环境因子对性腺发育的影响。
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草鱼、青鱼、鲢、鳙鱼的人工繁殖鲤、鲫和团头鲂的人工繁殖理解鲮鱼的人工繁殖,亲鱼培育过程的环境控制,鱼类性腺发育的规律,如何提高催产率,授精率,孵化率第六章 鱼苗、鱼种的饲养第一节 鱼苗、鱼种生物学的基本知识1. 鱼类的发育阶段2. 主要养殖鱼类的鱼苗、夏花的种类和质量鉴别3. 食性4. 生长5. 对环境的适应第二节 鱼苗培育1. 选择良好的池塘条件2. 重视整塘,彻底清塘3. 确保鱼苗在轮虫高峰期下塘4. 做好鱼苗接运工作3755. 暂养鱼苗,调节温差,饱食下塘6. 合理密养7. 精养细喂8. 分期注水9. 加强日常管理10. 拉网锻炼第三节 池塘鱼种培育1. 鱼种池条件2. 施基肥3. 夏花放养4. 鱼种饲养方法5. 池塘管理6. 并塘越冬习题要点:1. 鱼苗的生物学特点?2. 鱼苗质量鉴别依据?3. 如何保证适时下塘4. 鱼苗培育期的饲养管理工作主要有哪几方面? 本章重点难点: 鱼苗、鱼种的生物学及饲养管理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鱼类的开口饵料,鱼苗、鱼种生物学特性,掌握鱼苗、鱼种饲养方法及质量鉴定方法第七章 食用鱼饲养第一节 池塘养鱼1. 池塘条件2. 鱼种放前准备3. 混养搭配和放养密度1) 混养的生物学基础2) 主养鱼和配养鱼的确定3) 放养密度4. 轮捕轮放5. 施肥与投饵6. 饲养管理7. “八字精养法”之间的关系第二节 网箱养鱼1. 网箱养鱼的特点2. 环境的选择3. 水质条件4. 网箱类型和规格5. 网箱的组成部分6. 结构与材料7. 总体布置8. 养殖种类9. 饲料及投喂10. 养 殖 管 理 第三节 工厂化养鱼1.工厂化养鱼设施的基本要求1) 温室选址2) 温室结构3) 养鱼池结构及给排水系统4) 水处理系统5) 加温系统6) 增氧系统7) 供电系统8) 监控系统2.工厂化养鱼的饲养管理1) 滤池生物膜的培养及其负荷的测定2) 养鱼池的载鱼力3) 流量的调节和计算4) 饲料及投喂5) 水 质 监 控第四节 稻田养鱼1. 稻田养鱼的概况及意义2. 稻田养鱼的条件和设施1) 稻田养鱼的基本条件2) 稻田养鱼的设施3.稻田养鱼技术1) 养鱼稻田适宜种植的水稻品种2) 稻田养鱼的方式3) 鱼种放养4) 投饵施肥及日常管理5) 稻田捕鱼方法4.稻田养鱼稻鱼矛盾及稻鱼双丰收的生物学原理1) 稻鱼矛盾及其解决方法2) 关于稻田养鱼稻鱼双丰收的生物学原理习 题 要 点 : 1.比较生石灰和漂白粉清塘的优缺点?2. 池塘水增氧的方法有哪些?3. 混养增产的原理 ?4. 轮捕轮放的主要作用和条件?5. 综合养鱼的优越性6. 工厂化闭合式循环系统的原理?7. 网箱养鱼的优点 ?8. 稻田养鱼的特性及原理?9. 池塘养鱼 “八字精养法 ”。
本章重点难点: 池塘混养中品种及规格最佳组合的选取择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池塘养殖包括: 1.池塘条件 2.鱼种 3.混养搭配和放养密度 4.施肥、投饵 5.饲养管理一般理解与掌握的内容: 6.轮捕轮放与鱼种套养了解工厂化、网箱和稻田养鱼的原理和方法第八章 活鱼运输第一节 影响运输成活率的因素1. 活鱼运输成活率的考核标准2. 影响运输成活率的几个主要因素第二节 运输器具及运输前的准备工作1. 运输器具2. 运输前的准备工作第三节 活鱼运输方法1. 封闭式运输2. 开放式运输3. 无水湿法运输4. 麻醉运输习题要点:1. 影响鱼类运输成活率的因素?2. 运输的准备工作?3. 塑料袋运输鱼苗的基本方法?4. 开放式运输方法有哪些?5. 麻醉运输方法有哪些?本章重点难点: 高密度远距。












